劉春生+羅萍萍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也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對于大學生而言,旅游漸漸進入了他們的生活。但是,傳統意義上的旅游方式對于并未實現經濟獨立的大學生而言,仍屬于輕奢消費。在國內,一些能夠滿足大學生義工旅行的平臺已經興起。大學生可以在青年旅舍、風景區的客棧,通過打工換宿、做義工、做志愿者等方式,到自己心儀的地方旅行。
關鍵詞:大學生 義工旅行 價值 策略
一、義工旅行的概念
義工旅行,即自愿免費加入某種團體,幫助某個對象,在享受旅行的同時要承擔相應的責任。但是由于國情不同,義工旅行傳入國內后更加傾向于通過自己在青旅的勞動及風景區的志愿活動獲得旅途中的食宿支持,所以,我們也稱之為“打工換宿”。義工旅行是一種流行、輕便、解壓的旅行方式,以青年群體為主,尤其是大學生和職場新人。與傳統旅行方式相比,義工旅行不只是停留在物上,也側重于人的旅行收獲與心靈感悟上,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動態結合。
二、國內外義工旅行的發展現狀
義工旅行在國內是一種全新的旅行方式,但在國外的發展已經十分成熟。在國外,義工旅行根據幫助的對象分為兩大類,即“人”與“物”。“人”是指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人,弱勢群體,發展中國家的貧困兒童。例如到非洲國家幫助貧困兒童讀書,到南亞海嘯災區幫助重建,給一些孤兒、殘疾人、失業者精神上的幫助等。“物”則指自然的保護與歷史的保護。例如到大森林公園撿垃圾,對歷史建筑進行維護保養,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在一些發達國家,社會企業漸漸發展起來,其支持社會的體系日趨完善,在義工旅行中發揮了重要的牽引作用。社會企業在支持本國的同時,利用發展中國家豐富的資源和網絡,推薦和幫助發達國家的旅行者到發展中國家進行義工旅行。發展中國家政府資源有限,努力吸引外國義工旅行者,有利于減輕國家壓力。因此,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義工旅行同樣值得發展。在我國,一些國外和港澳臺的社會企業都分別在國內進行過一些短期的義工旅行活動,但規模小,而且幾乎沒有國內旅行者參與。
三、大學生義工旅行的意義
(一)大學生義工旅行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
大學生帶著新奇,勇敢地去義工旅行,是突破自我的第一步。大學生離開熟悉的環境,來到一個新的環境,在義工旅行的一開始,就能考驗大學生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以一些青年旅舍的義工工作為例,涉及客房預訂和收費管賬、接待住客、和驢友聊天、打掃公共區衛生等。這些看上去大學生都會做,但真正要做好還要一段適應時間。其間,大學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驢友,有厭倦城市生活的背包客,有外國的大學生,有獨自出游的美麗媽媽……在和這些有故事的人們交流與相處時,大學生能夠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思想。這些有利于拓展大學生的視野及做事能力。義工之余,大學生學會合理安排自己的旅行時間,讓自己體驗另一種生活方式。這不僅僅局限于圖片、文字的展示與描述,還有對當地風土人情、文化底蘊的深切體會。這里也有義工與志愿者們共同參與的舞蹈、烹調、籃球比賽、騎馬活動、篝火晚會等。這些活動中,大學生樹立了參與意識與合作意識,有了對生活的熱愛及對未來的遐想,產生了對新事物更為強烈的好奇與熱情,增強了學習動力。
(二)大學生義工旅行是創造社會價值的過程
大學生在義工旅行期間,游覽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增強了自身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以自身為媒介傳播祖國的文化,學習其他民族文化,促進文化的交流與發展。與此同時,義工旅行也營造了新的社交平臺,將素不相識的人聯系起來,成為一種新的社會聯結紐帶。大學生奉獻自己的勞動,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勞動力的短期不足,促進了社會資源的有效利用,為旅游業的轉型發展做出了貢獻。大學生在義工旅行中,學會感恩生活,豐富了自身社會實踐經驗,提升了個人品質,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實了義工旅行的可行性與公信力。大學生通過義工旅行實現了自己的旅游夢,說明財富的追求不是局限于對金錢物質的積累,而是能力與精神的升華。這也向大學生詮釋著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大學生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勞動,為環境保護等志愿者活動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向社會倡導一種簡約、綠色的生活方式。
四、大學生義工旅行的注意事項
(一)大學生義工旅行應事先求得家長或學校的許可,允許自己去義工旅行,并且保證及時向家人或學校匯報自己的行蹤。在挑選自己的旅行地時可以考慮父母或輔導員的建議。
(二)大學生義工旅行應事先與組織方就相關事宜協商妥當。大學生在查閱義工旅行的招聘信息時,應考慮到自己的假期情況以及青旅的信譽度。向青旅投遞自己的簡歷之后,應提前與其負責人取得聯系,與負責人詳談義工時間、工作內容、福利等,明確打工換宿的時間,并確保自己的時間符合要求。在食宿方面一定要與負責人做好充分的溝通,想清楚自己對怎樣的食品過敏,有沒有食物禁忌,必要時帶上自己的備用藥。義工旅行中有很多自由的時間,大學生既可以獨自行動,也可以參加集體活動。為了應對一些突發情況,應一時之需,要事先準備一些消炎消腫、止血止痛的藥。及時了解旅行目的地的氣候環境。在體驗當地生活時,應事先了解當地的風俗習慣,避免造成文化沖突。在與其他義工相處時,要有合作精神,積極主動地承擔自己的責任。在服務顧客時態度要誠懇,遇事要冷靜,更要有應急的能力。
(三)大學生義工旅行的發展需要多方努力。義工旅行要求大學生有愛心、有責任心。大學生在校期間應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溝通能力以及應急能力。只有在自己能力有所提高的情況下,大學生義工在旅行中才能更好地釋放自己。對于年輕人而言,義工旅行本質上是一種低成本、近距離了解多元文化的途徑。
對于高校而言,要盡可能在不否定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參與意識以及探究多元文化的強大驅動力的基礎上加強指導。高校可以完善大學生義工旅行信息咨詢平臺,為大學生提供真實可靠的義工旅行信息;創建相關社團,指導學生了解義工旅行目的地的法律法規和風土人情,防止因文化沖突產生意外事件;健全高校與青年旅舍、風景區客棧等的合作機制,為大學生創造安全穩定的義工旅行環境。
發揮社會企業的支持力量。一方面,旅行者希望到風景優美、文化氣息濃厚的地方奉獻愛心;另一方面,面臨人力資源的不足。若社會企業發揮其牽引力,將供求關系聯系起來,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義工旅行健康可持續發展。
旅游部門可以加強監督力度,完善失信懲戒制度,堅決打擊義工旅行虛假信息的傳播行為。國家可以進一步完善大學生義工旅行的法律法規,為大學生的權益提供法律保障。義工旅行目的地負責人要遵守相關勞動法、合同法,自覺維護大學生在義工旅行中享有的權益,為大學生的發展提供更好的平臺。
五、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義工旅行既滿足了自己的需求,又關注到他人與社會的需求,能夠取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生態效益。但是,大學生義工旅行的平臺仍需繼續完善,從國家、社會、企業、個人等方面,促進義工旅行在國內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旺紅,游佩珊,連伊娜.關于大學生義工旅行的思考[J].中文信念,2016.
[2]黃子坤,熊春瑜.義工旅行受大學生追捧高校應加強指導[N].中國江西網-信息時報,2017.
[3]陳堅盈.每一個義工旅行者都是獨一無二的活辭典[N].南方都市報,2014.
(作者簡介:劉春生,男,江西服裝學院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市場營銷與管理、物流管理;羅萍萍,女,江西服裝學院商學院2016級本科學生,研究方向:市場營銷)(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