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先德
檢察官作為一種職業,時常成為媒體的焦點或影視作品題材。但是在現實生活當中,老百姓并不是太熟悉檢察官的角色。其實,筆者剛剛從事檢察工作時,也面臨著“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能做什么?”這樣的“身份之問”。在好奇心的驅動下,我開始探本溯源,研究起了世界各國的檢察制度,其間翻譯了《跨國視角下的檢察官》一書。這本書對開拓我的視野,澄清一些認識誤區起到了重要作用。
苦中有樂的漫漫“譯途”
翻譯本身是一件“為他人作嫁衣”的苦差事。為了不影響本職工作,需要起早貪黑,加班加點擠時間去做翻譯工作。我在翻譯過程中,時常為了準確翻譯一個詞匯查遍了手邊資料,為了找到更符合中文語境的表達絞盡腦汁,為了做到不錯不漏更需要進行反復校對。某種程度上講,翻譯確實是一件體力活。而在翻譯上追求“信”“達”“雅”的境界更非易事。就連大翻譯家傅雷先生對自己的翻譯都時常表現出不滿意。在《論翻譯書》一文中,傅雷先生說:“鄙人對自己譯文從未滿意,苦悶之處亦復與先生同感。傳神云云,談何容易!年歲經驗愈增,對原作體會愈增,而傳神愈感不足?!睘槭裁磿羞@種感覺呢?傅雷先生說:“領悟為一事,用中文表達為又一事。況東方人與西方人之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綜合,重歸納,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則重分析,細微曲折,挖掘唯恐不盡,描寫唯恐不周……”我在翻譯《跨國視角下的檢察官》一書時,也能深刻感受到中西方語言和思維型的巨大差異。
當然對于譯者來說,翻譯也是一個自我提升的過程。由于涉及多國的刑事司法制度,我需要購買和閱讀大量的參考書目,以便了解各國的刑事司法制度背景知識,同時參考這些書籍對一些專業詞匯的譯法,提高翻譯效率。從這個角度講,翻譯就是一種求知和學習的過程,翻譯一本書收獲的知識遠遠超過了這本書承載的內容。
多元化的檢察官角色
通過《跨國視角下的檢察官》一書,我們可以看到世界各國檢察制度的差異性,也可以看到檢察官角色的多姿多彩。人們并不像熟悉法官、警察的角色那樣熟悉檢察官的角色。就像人們知道歷史法學派巨擘薩維尼是反對制定民法典的旗手,卻不知道他也是力主在德國創設現代檢察官制度的吹鼓手一樣?,F代檢察官被認為是法國大革命的“革命之子”,是自由和人權的維護者。著名德國刑法學家羅克辛(Roxin)認為,最初創立檢察官是將其作為“法治國的棟梁”和“政治自由的支柱”來對待的。檢察官制度是現代刑事訴訟分權改革的結果,他們一方面節制法官專斷,另一方面控制警察濫權,使人民擺脫專斷殘酷的傳統刑事司法和警察國家的夢魘。
檢察官在現代刑事司法體系中扮演重要角色。正如這本書的作者之一,德國著名刑事法學者托馬斯·維根特所言:“他們(檢察官)的角色是理解一國刑事司法體系如何運作的關鍵。檢察官站在刑事司法體系的入口處,控制著由偵查階段向庭審階段的轉換,根本上決定了每個犯罪嫌疑人的命運。通過其案件處理決定,檢察官也制定或執行著一般刑事政策,從而在總體上,對刑事司法體系的運作發揮重大影響。”本書的主編,美國華盛頓與李大學法學院艾瑞克·盧拉教授在該書序言中說的更為直接:“美國檢察官統治著美國的刑事司法體系?!弊x完這本書,我們會意識到檢察官在西方刑事司法體系中的重要地位不僅植根于理論和法律條文中,也確確實實體現在日常的司法實踐之中。
檢察官的角色并不是簡單的代表國家在法庭中指控被告人,其承擔的職責更為多元。本書認為,檢察官在現代歐美國家刑事司法體系中有三種角色,即:政策制定者(policy maker)、案件管理者(case manager)和偵查員(investigator)。政策制定者意味著檢察官是刑事司法政策的重要制定者,案件管理者表明檢察官控制著刑事司法活動的進度,尤其是控制著進入法院接受審判的案件數量,偵查員意指檢察官要對查明真相的偵查活動負責。比如,在樸槿惠貪腐案中,韓國檢察官是樸槿惠貪腐事實的偵查人員,同時檢察官也有權決定是否將案件移送法院審判,如果移送法院,檢察官還要在法庭上承擔指控犯罪、證明犯罪的職責。
檢察官承擔監督和制約警察權的職責
警察是維護治安、打擊犯罪的重要力量。在世界各國,檢察官和警察的關系也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在大陸法系,施行檢警一體,在案件辦理中,檢察官有權指揮和領導警察開展案件偵查活動。但是由于檢警機構分立,警察力量更強,也更專業,大部分案件還是以警察偵查為主,只有在一些重大敏感復雜案件中,檢察官才親自領導和指揮警察開展偵查。在檢警一體制度下,檢察官對偵查活動負責。在檢警分離的國家,警察負責偵查,檢察官主要負責起訴,檢察官并不能指揮和領導警察,當然兩者需要密切的合作才能推動案件的順利辦理。
在《跨國視野下的檢察官》一書中,作者揭示了歐美國家刑事司法制度的一個重要趨勢,那就是警察權的擴張以及對警察權的司法權控制的減弱。警察權擴張是當代歐美國家犯罪化和刑法擴張帶來的必然結果,尤其是恐怖主義、集團犯罪等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存在,導致政府對社會控制的強調和加強。警察作為重要的社會控制力量,其享有的偵查權不斷擴張,其偵查手段越來越先進,對公民權利的侵入更加普遍,警察濫權的風險增加,濫權行為時有發生。傳統的由消極被動的法官主導的司法審查并不能很好的控制和監督警察權的行使。此時,由檢察官加強對警察權的監督和制約的呼聲便越來越高。
檢察官對警察權的監督和制約模式大致有以下幾種:一是在大陸法系,檢察官可以運用指揮和領導偵查的權力,通過直接參與偵查,強化對警察偵查行為合法性的引導和偵查結果的審查,尤其是對檢察官客觀義務的強調使得檢察官更容易擺脫片面追訴的心態,轉而更加關注偵查活動的合法性以及對有罪無罪證據的全面收集。二是檢察官享有直接偵查警察違法行為的權力。歐美大部分國家的檢察官享有職務犯罪偵查權,包括對警察的腐敗和瀆職行為享有偵查權,起到了很好的監督制約作用。三是檢察機關可以對警察機構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警察機構糾正違法行為,改進執法行為,提升警務服務質量。比如,在美國,聯邦檢察官可以針對某一警察機構普遍存在的侵犯公民權利的違法或者不規范行為開展調查,查證屬實后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法官要求這一警察機構作出特定改變或改革,諸如加強培訓或監督,改善監所設施,或者給警車安裝攝像頭等。這種訴訟不針對特定警察,而是針對警察機關整體,在美國對改進警察行為起到了良好效果。
檢察官是準法官嗎
在刑事案件辦理中,檢察官負責提起公訴,扮演指控角色,而法官是案件的最終裁決者,這體現了“控審分離”的訴訟原則。在身份認同上,大陸法系的檢察官通常被認為是準司法官(或者站席司法官),英美法系的檢察官被認為隸屬于行政系統,是一種特殊的行政官員。本書告訴我們,在現代歐美國家的刑事司法體系中,檢察官已經超越了簡單的指控者的角色定位,他們并不是簡單地將偵查人員移送來的案件加工一下,然后再移送給法院接受審理?,F代歐美國家檢察制度的一個大的趨勢是,檢察官的自由裁量權在不斷擴大,他們成了大量案件定罪和量刑的裁決者,成為“法官之前的法官”。檢察官的司法官的特征越來越明顯,集中體現的是美國的辯訴交易制度和歐洲大陸國家產生的各種控辯“協商程序”,如德國的認罪交易程序和意大利版辯訴交易等等。事實上,中國的檢察官也越來越多地扮演裁決者的角色,這也是刑事司法體系不堪重負導致案件決定環節前移的必然結果。
從決定案件的結果角度講,當代世界各國的檢察官的權力有擴張趨勢,尤其是其對如何了結案件享有越來越大的自由裁量權。這種自由裁量權擴張引發了人們的擔憂,比如,事實證明,美國辯訴交易制度及其在歐洲大陸的變種掙脫了傳統正當程序的約束,偏離了“庭審中心”,容易導致暗箱操作和司法擅斷,因而如何制約和監督檢察官成為一個問題。
本書還為我們揭示了歐美國家檢察官存在的“責任赤字”問題,比如,檢察官在一些冤假錯案中也扮演著不光彩的角色,檢察官不能有效的應對民眾反映強烈的犯罪等。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作者認為:一是通過民主負責制,讓檢察機關更好地向議會或民眾負責;二是通過行政控制,加強內部的管理和監督;三是通過檢察文化建設,營造尊重法治和客觀公正原則的文化氛圍,確保檢察官依法公正行政職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