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秋發+吳雋童


丁一是丁桂峰的筆名,丁一祖籍江西撫州,從小熱愛繪畫。畢業于景德鎮陶瓷大學。擅長堆雕與釉下高溫顏色釉結合創作作品。
高溫顏色釉是由金屬氧化物和天然礦石為著色劑,裝飾在胚胎上,再經過高溫焙燒。高溫顏色釉自然肌理裝飾可以表現出作者獨特的創作個性,作品的內容與形式、思想與內涵的表達都隱藏在豐富多彩的高溫顏色釉中,它根源于陶瓷藝術家自身的審美特點和藝術家對高溫色釉這種材料的掌握運用。經高溫燒成后得到窯變的效果,這種極為難得的藝術效果是高溫顏色釉的天成之作,而并非傳統繪畫手段能得出來的絕妙神品。
陶瓷雕塑則是雕塑藝術、造型藝術的一種。堆雕是最能體現陶瓷雕塑的藝術樣式,堆雕是在坯體表面上用工具蘸取和坯體同性質的泥漿或用高白泥料填堆出各種紋樣,燒成后花紋凸出器面,具有浮雕裝飾效果的一種陶瓷裝飾技法,又稱浮雕。一般這種陶瓷產品表面的凸起分為高浮雕和淺浮雕兩種類型。具體制作的過程中也有兩者工藝相結合的情況。堆雕作為陶瓷雕塑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適應彈性,使審美主體能獲得感受和聯想及充分自由。
丁一利用高溫顏色釉與陶瓷堆雕這一新藝術形式拓展了藝術發展空間,內心有意不斷完善個人符號,逐漸確立了自己獨有的藝術風格。
高溫顏色釉作品《歌聲》仿佛是用陶瓷藝術展現高爾基作品《海燕》。在蒼茫的大海上,海燕在高傲地飛翔。一會兒翅膀碰著波浪,一會兒箭一般地直沖向天空,似乎聽見了鳥兒勇敢的叫喊聲,聽出了憤怒的力量、熱情的火焰和勝利的信心。波浪在憤怒的飛沫中呼叫,狂風緊緊抱起一層層巨浪,惡狠狠地把它們甩到巨石上,把這些大塊的翡翠摔成塵霧和碎末。海燕發出了疾呼──“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表現了一種堅強無畏的革命理想主義精神,豪情萬丈,激蕩人心。丁一采用了堆雕技藝,立體的展現了“海燕”矯健、勇猛的戰斗雄姿和樂觀無畏的革命豪情。
高溫顏色釉瓷板畫《溪》,如一曲富有光澤和悅耳動聽的歌,一直流到遠遠的大海里去。溪流是恬靜的,靜靜地緩緩地流淌著,流淌著。溪水順著彎彎曲曲的山谷流下來,時而急,時而緩,當溪水從高坡上流下來時,飛濺起團團水霧,溪水清澈透明。溪水很靜,靜得就像一面鏡子;溪水很綠,綠得就好像一塊碧玉。石之威武,溪水涓涓,剛柔并濟,渾然天成。丁一的堆雕技藝將完美的藝術品呈現出生命的平衡感。
夏荷質地高潔,清香沁人,備受文人騷客青睞。殊不知,殘芰斷蘋,紅消翠減,亦別有韻味。《秋荷》要比生機無限的夏荷更有文化底蘊,更具審美內涵。秋天是萬物凋零的季節,凄冷蕭瑟,暗淡無光,很容易觸動人們的羈旅情愁,生死慨嘆。作為最具秋天韻味的秋荷,夏榮秋枯,在詮釋蕭瑟冷寂、萬物枯敗的秋天時,最具審美張力。因此很多文人都以秋荷入詩,極盡鋪陳渲染之能事。“干荷葉,色蒼蒼,老柄風搖蕩。減清香,越添黃,都因昨夜一番霜。寂寞秋江上。”這是元人劉秉忠寫的一首《干荷葉》詩。秋天來了,霜露初降,荷葉干枯,荷莖空擎。一群白鷺蜷縮著,與枯荷呼應,孤寂之感倍增,無限傷感涌上心頭。是國破家亡的離愁別恨,還是壯志難酬的落寞孤苦,還是人生易逝的涕零慨嘆,都隨著“風中枯荷”飄散在煙波浩渺的秋江之上。《秋荷》色彩肌理自然天成,變化出攝人心魄的神妙流畫,各種微妙變化的紋理自然流布,厚重的色釉在平板上流動熔融,色彩與肌理交映成輝,渾然呈現出一幅幅靈氣流動、精彩絕倫的圖畫,意境深遠。
丁一的瓷畫作品傾注了大量自己對生活的強烈感觸,他用顏色釉的肌理配以繪畫技藝,擺脫了通常意識內顏色釉的單純流動性。所以他的作品既有國畫的虛實結合,又具備西方油畫的色彩穿插,常常令觀者游離在感官印象與記憶之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