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思嘉+蔣軼群+余夢琪+郭志勇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上市公司在現行會計準則下的盈余管理手段也呈現出了新的趨勢,本文就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相關概念,以ST亞太公司為例,詳細分析了亞太實業公司運用盈余管理來操縱利潤的幾種手段以及這各種手段產生的具體影響。
【關鍵詞】盈余管理 利潤操縱 亞太實業 ST公司 案例分析
2016年8月11日,海南亞太實業因為多次虛增利潤及業績公告等問題被深交所公開譴責,連續五年虛增虛減營收、連續三年虛增虛減凈利潤,隨著深交所公開譴責公告的發布,ST亞太多年來的種種亂象得以曝光。基于此本文將試圖通過對ST亞太公司近期財務狀況及經營結果的詳細分析,揭露其利用盈余管理實現“摘帽”過程的各種手段以及每種手段帶來的具體影響,從而為處于虧損邊緣或者可能微虧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研究提供微觀證據支持。
一、亞太實業盈余管理手段的具體分析
(一)推遲確認資產減值損失
從亞太實業2015年的年報中可以看出,亞太企業在其投資的北京藍景麗家明光家具建材有限公司于2008年無法取得財務報表以及無實際經營的情況下,沒有立即對該項投資計提減值準備,而是在2009年的財務報表中對2008年的財務報表進行了7000萬元的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的追溯調整;在2015年度追溯調整了本應該在2011年計提的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2989萬元。在投資子公司存在巨大風險的情況下,亞太實業不但沒有什么應對風險的措施,反而在2007年對其連續兩次對其進行共計一億元的增資。以上情況不禁讓人疑惑,這只是簡單的風險管控和公司治理上的問題,還是公司控制者轉移資產的一種手段?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亞太實業對濟南固锝電子器件有限公司的投資中,亞太實業在2013年轉讓股權時未計提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而是在2014年才對剩余的股權計提資產減值損失237萬元。
從數據中可以了解到亞太實業利用推遲計提資產減值損失的手段于2009年、2010年和2013年分別虛增利潤7000萬元、2989.96萬元和237.79萬元,若是將追溯調整的資產減值損失轉回當年,2009年與2011年的凈利潤極有可能成為負數,而在2008年的凈利潤已是負數的條件下,公司將面對被退市的風險。為了避免這一情況,以推遲計提的手段,將應計提的資產減值轉移到其他年度,與其他手段聯合操控利潤,無疑是一個好辦法。
亞太實業此次減值的披露一定意義上暴露出上市公司利用減值準備進行報表粉飾的惡劣行為。當上市公司操縱大額減值準備進行巨額虧損沖銷時,很有可能意味著過去公司存在高估資產和業績的行徑。因此在分析上市公司減值項目時,應考慮是否存在故意提前或者推遲確認減值,以及公司以前年度是否存在高估或者低估公司經營業績的情形,查看公司的報表附注項目對于減值的會計估計是否到位等,據此查明該公司減值準備策略是否穩健。
(二)會計估計變更
2012年,亞太實業投資持股企業濟南固锝電子器件有限公司根據客戶臺灣敦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其出具的《扣款通知單》,將質量索賠款535.51萬元確認為營業外支出。但于2013年10月,濟南固锝鑒于質量索賠款尚未實際支付且具體賠償金額尚不能合理確定,認為2012年確認營業外支出時會計估計不準確,沖減了2013年營業外支出535.51萬元。上述會計處理間接導致亞太實業2012年虛減凈利潤257.04萬元、2013年虛增凈利潤257.04萬元。從2013年調整前后的凈利潤上看,此項質量賠償的追溯調整“功不可沒”。
亞太實業此項追溯調整的做法和諸多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具有異曲同工之妙。此方法引發的思考:面對影響重大的會計差錯更正,亞太實業卻輕描淡寫的歸結于“對賠款費用的確認理解不當”這顯然令人難以信服。法律上,有坦白從寬之說,但沒有犯法無罪之理。重大會計差錯更正也該如此,不然,若上市公司頻繁假借會計差錯更正之名,進行報表粉飾,即需要的時候“知法犯法”,繼而選擇適當時機“知錯就改”,不斷虛假地對外報告,那么對外信息披露的意義何在!
(三)財務造假(虛增收入)
亞太實業在2015年年報中對過去的財務報表進行了追溯調整,其中提到控股子公司蘭州同創嘉業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未按披露的會計政策和《企業會計準則》確認收入,導致亞太實業過去五年都虛增虛減了營業收入。其中2010年和2011年虛增收入均占當期營業收入的100%,2012年、2014年虛增營業收入分別占其當期營業收入的23.16%、61.75%。而2010年年報顯示亞太實業當期收入為971.46萬元,在2015年年報中亞太實業調整減少了該年營業收入971.46萬元,同時調增預收賬款971.46萬元,這表明亞太實業2010年的營業收入竟然全部來自提前確認的預收賬款。之后幾年亞太實業又故技重施虛增收入,2011年如果調整其虛增的4122.7萬元收入和2445.3萬元成本,其凈利潤將為負值。而2012年則是虛增收入虛減成本,在扣除該項虛增的利潤后,2012年凈利潤也出現負值。2011年、2012年連續兩年虧損,亞太實業將符合連續兩年虧損被實施“ST”的規定。2013年亞太實業調整前凈利潤為312.58萬元,追溯調整后顯示公司虛減了當年營業收入約989萬元、營業成本約1295萬元,若將這部分造假內容調整回來,亞太實業2013年凈利潤將直接減少凈利潤314.53萬元,導致2013年凈利潤出現負值,那么亞太實業凈利潤連續三年為負數,面臨退市風險。
對收入的認定,亞太實業在各年年報中有所解釋:“房地產銷售在房產完工并驗收合格,簽訂了銷售合同,取得了買方付款證明并交付使用時確認銷售收入的實現”,而事后根據對收入確認的四項條件逐一核實發現,亞太實業有多套住房和商鋪都存在著提前確認銷售收入的情形。收入確認標準如此明確,亞太實業的主營業務收入來源主要是其控股子公司的房產銷售收入,收入來源如此單一,而公司年年進行財務造假,可是審計單位連續四年的審計報告都只字未提,他們真的絲毫沒有發現這一點嗎?我們沒有理由相信作為注冊會計師,他們察覺不到該公司的異常情況。endprint
(四)關聯交易
亞太實業2014年由于關聯交易中債務擔保調整前后凈利潤差異額竟達2844.11萬元,根據2015年報中的以前年度損益調整事項可知,是由亞太實業為其控股子公司天津市綠源生態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津綠源”)提供連帶擔保責任的短期借款無法償還導致。亞太實業為天津綠源提供連帶擔保責任的交通銀行天津分行期限為2003年到2014年的巨額短期借款1980萬元,在逾期未償還的情況下,2005年6月再次為其提供額度更大的短期借款擔保,涉及金額4480萬元。在明知此項擔保風險極大的前提下亞太實業仍然“執迷不悟”,直到2008年才對這兩項擔保計提部分預計負債2000萬元,之后至2014仍對擔保事項未做任何會計處理,其意圖可想而知。2014年5月16日,天津綠源被裁定破產程序終結。根據裁定書海南亞太實業2014年需要清償4844.11萬元,需做相關會計處理即對原預計負債與未清償差異補記預計負債2844.11萬元,計入非經常性損益項目中的營業外支出。從行政處罰結果看,2014年亞太實業在明確知道天津綠源破產清算的情況下并沒有對此進行會計處理,如此做法不免令人猜疑是“故意為之”。若進行預計負債的補提,亞太實業2014年的虧損額將達到5000多萬,這虧損額度實在是“引人注目”。
類似亞太實業的債務擔保行為構成虛假利潤的實例給我們留下眾多值得思考的問題:一是證監會對關聯方之間債務擔保如何進行監管?二是上市公司如何健全其債務擔保內部控制機制?三是會計師事務所如何提高關聯交易審計質量,識別與應對上市公司利用關聯交易進行利益輸送的手段?
二、研究結論及建議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將亞太實業各種盈余管理方式的綜合影響總結如下:在剔除亞太實業盈余管理的影響之后,亞太實業調整后的凈利潤除2010年勉強盈利外,2009年和2011~2014年均為虧損,特別是調整后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在2009~2014年均為負值。因此,我們認為亞太實業進行盈余管理的目的主要是實現年度扭虧,避免連續三年虧損而被暫停上市。因此,我們提出如下建議:首先,應該進一步完善相關會計準則,應該進一步細化具體準則,制定操作性較強的規則;加快修訂各類與之配套的法律制度,提高我國會計準則的公正性和可操作性。其次,加強和改進外部監督制度。加強審計準則的建設,提高注冊會計師的素質,加大審計職業界、證券監督部門對審計舞弊行為的處罰力度,真正實現審計的獨立性。獨立性得到保證則盈余管理中的財務造假、關聯交易等等行為才能及時被披露。同時被披露后的上市公司應當受到嚴重的處罰,使得公司造假成本高于收益,企業自然不愿意再次造假,外部監管才會真正發揮作用。最后,提升會計人員的職業素養,應加強會計人員職業水平,避免錯估公司預計經營業績,合理進行會計估計;加強會計人員的道德教育,減少財務造假,認真貫徹和執行有關財經法規,依照法律辦事,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
參考文獻
[1]劉萬麗.ST公司盈余管理的實證研究[J].財會月刊,2013,(04):36-38.
[2]黃世忠,葉豐瀅.上市公司報表粉飾新動向:手段、案例與啟示(上)[J].財會通訊,2006,(01):14-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