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燕麗
【摘要】本文以我國會計準則對會計信息價值相關性的影響為核心,回顧和梳理重要期刊的相關文獻,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會計準則整體對財務報表、具體會計準則改革對會計信息價值相關性的影響,以及對傳統會計準則與價值相關性的研究提出的質疑等,這些研究為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和應用提供理論基礎與經驗證據,豐富了會計信息的相關文獻。
【關鍵詞】會計準則 會計信息 價值相關性
一、引言
我國會計準則一直在不斷變革之中,從1992年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頒布,到1997年,我國頒布第一項具體會計準則《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截止到2002年,陸續16項具體會計準則頒布,這被稱為舊準則階段;在2006年,新《企業會計準則》頒布,在原來舊準則基礎上增加了多項具體準則,并對原來的多項準則作了修訂,這次新準則頒布標志著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進程,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正式建立;在2014年,會計準則又進行了大規模修訂,由2006年的38項具體準則增加到41項具體準則,以及對部分準則作了修改,此次正式把公允價值計量作為一個具體準則。我國的會計準則還將處于不斷改革之中,以適應我國市場經濟變化,并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
會計準則的制定體現了會計的目標,2006年新準則加入了決策有用觀目標,這樣對會計信息不再只強調可靠性,還強調了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自此,會計準則對會計信息價值相關性的影響,學者進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從會計準則整體對財務報表信息價值相關性的影響、具體會計準則對價值相關性的影響,以及少數學者對會計準則和價值相關性的研究提出新的研究角度三方面對文獻進行組織和回顧。
二、會計準則整體對會計報表的價值相關性影響
會計準則對價值相關性的研究通過站在投資者的決策有用性角度,研究會計數據對股票價格和股票收益的解釋作用和影響力大小,以此衡量會計信息是否有助于投資者做出投資決策成為主要方法。會計準則體系綜合作用效果的研究,主要是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的價值相關性研究。會計報表的價值相關性有多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新準則實施后,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的價值相關性均有所提高,比如:薛爽等(2008)、吳水澎和徐莉莎(2008)、喻凱和李良玉(2010)、王建新(2010)、唐國平和郭俊(2013)以及陳春艷(2014)等通過實證研究證實了這一結論。
第二種觀點認為新準則實施后,會計盈余的價值相關性下降,賬面資產的價值相關性更高,主要原因是公允價值的使用,資產負債觀得以體現(吳水澎和徐麗莎(2008),田高良等(2010))。
第三種觀點則與第二種觀點持相反態度,趙慧芳等(2009)、余波(2009)、王建新(2010)認為新準則實施后,利潤表的價值相關性提高。趙慧芳等(2009)還發現高成長性的上市公司更多的關注其盈利水平。余波(2009)發現規模較大和實際控制人為國有的上市公司更好地獲得了會計準則變更的益處,并且資產負債表的價值相關性提高并不顯著。王建新(2010)得出利潤表的價值相關性提高程度要好于資產負債表的會計信息價值相關性的提高程度。
另外,還有很多學者卻發現會計準則價值相關性并沒有顯現出提高的效果,這可能是因一些影響因素存在導致。李紅浪(2008)認為會計信息質量是影響價值相關性因素之一。高質量的確認計量不一定帶來高質量的披露,高質量的信息披露才能提高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高質量的會計信息不僅取決于會計準則本身,而且還有賴于準則執行的制度環境和執行機制的有效性。漆江娜和羅佳(2009)等人的研究發現,準則的執行機制不完善影響了新會計準則的決策有用性的發揮。朱凱等(2009)認為因為會計準則改革而產生的投資者信息準確度調整導致會計準則改革的暫時性成本存在,會計盈余價值相關性并沒有顯著提高。修宗峰(2010)從地區制度環境這一會計規則的外部執行機制入手,研究發現:受證券市場環境的影響,會計準則變遷后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顯著降低。陳晨(2012)指出,新準則在提高價值相關性方面有貢獻,但新準則在盈余管理控制上并沒能起到顯著的效果。因此,新準則對公司會計質量的提高作用是有限的。葉紅霞和祁懷錦(2013)研究發現,會計盈余和賬面凈資產在權益估值的作用不具有穩定性和持續性。會計盈余和凈資產在權益估值中的作用依賴于資本市場的整體宏觀環境。當資本市場繁榮時,權益估值更依賴于會計盈余信息;當資本市場冷清時,權益估值更依賴于凈資產信息。
三、具體會計準則對價值相關性的影響
(一)資產減值信息對價值相關性的影響
李姝和黃雯(2011)認為新準則實施以后上市公司計提的長期資產減值準備的價值相關性顯著高于執行舊會計準則的年度。周冬華(2012)、谷曉琳和聶順江(2017)認為資產減值計提過程中伴隨的盈余管理行為會損害資產減值信息的價值相關性,具有扭虧動機和大清洗動機的上市公司的資產減值信息價值相關性要弱于其他計提資產減值的上市公司。并且,谷曉琳和聶順江(2017)還得出資產減值準則實施后,總體上資產減值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降低,而且長、短期資產減值信息的價值相關性都降低。
(二)公允價值計量對價值相關性的影響
王建新(2010)、劉永澤和孫翯(2011)、張金若和辛清泉(2013)認為新會計準則實施后,公允價值信息具有一定的價值相關性。但是,王建新(2010)得出公允價值信息的相關性在2008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表現不是很顯著,表明公允價值的價值相關性容易受到資本市場環境的影響。劉永澤和孫翯(2011)卻認為公允價值信息的價值相關性未明顯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張金若和辛清泉(2013)研究發現,金融危機并未降低、反而增強了公允價值信息的價值相關性。而且,資產負債表的公允價值信息的價值相關性優于利潤表。
(三)研發費用對價值相關性的影響
段楠(2011)比較研發費用有條件資本化和全部費用化對財務報表價值相關性產生的影響,證明研發費用有條件的資本化比全部費用化在一定程度上更具有價值相關性。楊中環(2013)研究發現我國企業研發投入具有較強的價值正相關性。潘晶晶和趙武陽(2015)的結果表明研發支出資本化提升了會計信息的估值功能,具有積極的經濟后果。
(四)其他改革對價值相關性的影響
陳麗花等(2009)以新所得稅準則中要求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核算所得稅為切入點,發現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能提供增量的價值相關性。羅進輝等(2012)利用2002~2011年滬深兩市A股上市公司的樣本數據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新會計準則的實施,顯著降低了在建工程對盈余價值相關性的負面影響。
四、傳統會計準則對價值相關性研究的缺陷
傳統價值相關性的研究通常以有效市場假說為出發點,把會計數據與市場價值間的線性關系作為客觀的因果聯系。但王治和劉明輝(2013)分析認為基于有效市場假說框架,傳統價值相關性研究存在邏輯缺陷,由于理論假設的缺陷,導致傳統價值相關性研究文獻大量存在彼此矛盾與缺乏一致性結論的問題。他們從投資者信念角度進行分析,提出價值相關性的研究可考慮投資者信念對模型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展開理論分析。薛洪巖和魏翠蘭(2014)也分別從有效市場和投資者異質信念兩個視角進行分析,得出基于傳統的有效市場假說的研究存在缺陷,并闡述從投資者異質信念角度來研究更具有現實性。
五、總結
本文對會計準則對價值相關性的研究的文獻進行梳理??偨Y發現,目前會計準則對價值相關性的影響結論還不統一。分析其原因,有認為基于有效市場假說的研究存在缺陷;有因為準則執行周期短效果還未顯現;有會計準則本身不代表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價值相關性還有賴于準則執行的制度環境和執行機制的有效性;有企業成長性、企業規模、企業所有權結構等因素會影響價值相關性等。未來要使會計準則對會計信息價值相關性的影響結論盡可能統一,從而幫助準則制定者提供更為一致的經驗證據,需要如下考慮:一方面從加強新準則配套的支撐系統、市場環境以及執行機制效率等方面進行改進和完善;另一方面對會計準則價值相關性的研究可以跳出傳統價值相關性的研究方法,尋求新的思路進行研究。因為會計準則對價值相關性的影響是有一個過渡階段的,所以會計準則改革是否提高了價值相關性還得從長遠來觀察。從以上方面努力以促進會計準則作用的有效發揮。
參考文獻
[1]薛爽,趙立新,肖澤忠,程緒蘭.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是否提高了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基于新老會計準則的比較研究[J].財貿經濟,2008(9):62-67.
[2]吳水澎,徐莉莎.新會計準則實施的效果——從價值相關性的角度[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8(6):61-66.
[3]喻凱,李良玉.新會計準則實施前后會計數據價值相關性實證研究[J].財務與金融,2010(6):25-31.
[4]王建新.基于新會計準則的會計信息價值相關性分析[J].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10第24卷(3):11-23.
[5]唐國平,郭俊.會計職業判斷允當性、會計準則變遷與價值相關性[J].當代財經,2013(10):106-117.
[6]陳春艷.準則國際趨同對會計信息價值相關性的影響[J].財會月刊(下),2014(8):3-7.
[7]田高良,李留闖,李鵬,齊堡壘.新企業會計準則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研究[J].當代經濟科學,2010(3):96-105.
[8]趙惠芳,翟曉蕾,潘立生.會計信息對投資決策有用性的實證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9(2):119-124.
[9]余波.企業規模、股權性質與新會計準則執行效果——基于會計信息價值相關性視角[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9(5):127-131.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文理學院2014年校級項目“修訂的新會計準則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項目編號:2014Z008Y)的相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