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陽+周秝宸
【摘要】利用2013年《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與2009年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Taiwan Social Change Survey,TSCS)的資料,本文探討并比較兩岸民眾在宗教活動參與的異同。實證結果發現:是否從小即信仰宗教、是否屬于宗教教徒以及民眾的宗教態度,對其活動參與頻率具有顯著影響。
【關鍵詞】宗教參與 中國綜合社會調查 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
1
一、前言
宗教與經濟活動間的探討長久以來受到經濟學家重視?譹?訛,其原因在于社會風氣與宗教的互動,會影響到民眾經濟活動以及生產行為的型態,而且宗教與經濟活動、社會變化彼此存有關聯與影響(Weber,1904,Anderson,1988,McCleary and Barro,2006,Amin and Alam,2008)?譺?訛。自1949年兩岸分治以來,中國大陸與臺灣社會在政治或經濟發展型態呈現分歧,經濟活動與社會風氣、流行的變化也因此出現明顯的差別性。根據世界價值觀調查(World Values Survey),2000年以后中國大陸社會大眾對于宗教活動的信仰、參與度逐年增加。金澤、邱永輝(2008)、鄭風田、阮榮平、劉力(2010)與阮榮平、鄭風田、劉力(2013)研究顯示,中國居民在宗教信仰的比重迅速上升,無宗教信仰者比例逐年減少,宗教市場的開拓在近年的中國大陸有蓬勃發展的趨勢。此社會現象部分原因與政府管制政策的放松有關(劉勝驥,2001;魏得東,2005),社會文化、機制、經濟表現等因素亦可能影響民眾對于宗教的需求(Tu et al., 2011)。相對于中國大陸早期宗教的管制情形,臺灣的宗教發展遠比中國大陸自由,任何宗教均可自由在臺傳教。
在本研究中,我們利用中國社會網絡(Chinese Social Survey Network,CSSN)公布之2013年《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簡稱CGSS)以及由臺灣科技部人文司補助、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進行家戶抽樣調查的2009年社會變遷調查資料進行實證分析,討論兩岸民眾在宗教活動參與會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實證估計結果顯示,相對于臺灣社會來說,中國群眾教育程度的高低、性別或是家庭經濟狀況好壞對于宗教活動的參與并未有很明顯的影響,其結果與文獻上討論歐美的狀況有很大的不同。然而是否從小即信仰宗教與是否屬于某宗教教徒等因素,則對宗教參與有顯著的效果。
二、文獻回顧
運用經濟思維分析人類宗教活動的文獻最早回溯至Azzi and Ehrenberg(1975)的研究(簡稱A-E model),該文以來生消費(afterlife consumption)當做家計單位參與宗教活動的目的。來生消費的預期價值決定于每期宗教活動的投入時間,并進入家計單位的跨期效用函數,同時考慮消費者所得與時間限制式后,追求跨期效用極大化。該研究發現年齡與宗教活動呈現正向關系,意即隨著年紀的增長,民眾參與宗教活動的程度越高。此外年齡效果會受工資影響,在女性群體中年齡效果較男性群體中顯著,而男性群體則顯示年齡與宗教活動間呈現U字形,顯見青壯年男性受工資影響,而降低參與宗教活動的程度較為強烈。在論及投入宗教活動時間與宗教捐款上,則發現二者具替代性,意實時間成本較低的家計單位或個人會投入較多時間參與宗教活動以替代宗教捐款,反之亦然。
中國大陸與臺灣討論宗教經濟議題的研究并不多見,以下就本文相關的研究加以討論。劉錦添(2001)曾就臺灣地區群眾調查資料進行分析,該文指出,臺灣的佛教、道教徒群眾隨著所得的增加上廟宇的次數明顯減少,但捐款的金額顯著的增加,此與Azzi and Ehrenberg(1975)的研究結果相同。劉勝驥(2001)以歷史研究法、政策研究法研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宗教的發展狀況,作者指出自1990年代以后宗教政策的開放,海外宗教得以重返或新進大陸深耕。
綜觀相關中國大陸宗教活動實證研究可發現,現有的文獻多為區域性的研究,樣本多局限于特定區域的家戶調查。此研究成果固然可針對該地域的社會現象進行評析,但研究成果難以反映大區域或全國性的現象。本文欲以中國的全國抽樣調查資料進行分析,據此進行實證探討,討論宗教參與、捐款受個人特征、家庭經濟狀況影響為何,并將其與臺灣的實證結果進行比較。
三、研究資料
首先,中國大陸的資料采用中國社會網絡在中國各地區進行的抽樣調查、公布最新之2013年《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個體數據庫進行估計。該調查資料自2003年開始每年一次,對全中國125個縣(區),500個街道(鄉、鎮),1000個居(村)民委員會、10000戶家庭中的個人進行調查,為一全國、綜合、連續性的大型社會調查資料,也是中國第一個完全開放的大型、科學的社會調查項目。其建置目的系透過定期、系統性收集中國民眾與中國社會各方面的資料,總結社會變遷的長期趨勢與相關社會議題,以為政府決策與國際比較研究提供之資料。資料調查方式主要透過中國社會調查網絡在中國各地成員,如大學、研究機構派出訪查員就該省、當地家戶進行調查、匯整。數據庫性質類似于美國的《當前人口調查》(Current Population Survey,簡稱CPS),內容包含受訪者個人信息、所得水平、家庭背景、消費支出狀況、政治態度、宗教行為等方面。
實證上采用的被解釋變量分別為宗教活動參與的頻繁程度與宗教捐款金額,我們定義前者為四項級別:0代表該樣本從未參與宗教活動,1表示一年內曾有參與宗教活動,2代表一個月內曾參與宗教活動,3則表示一周內有參與活動。其他變量設定如下:教育程度(年)、是否已婚(婚姻變量)、性別、年齡、個人月所得值?譻?訛、是否自小即信仰宗教、是否曾有失業經驗、宗教態度(是否相信神,相信的程度大小)、是否為佛教徒、天主、基督教徒。選擇這些變量原因在于,本文欲探討個人的人力資本積累(教育程度)、對宗教的態度與信仰度、個人經濟狀況以及職場上有無失業的經歷,是否對其宗教參與產生影響。總計臺灣樣本共有1319筆,中國大陸樣本為2973筆。表2整理敘述統計,該表上、下半部分別列舉臺灣與中國大陸民眾所有變量的平均數、標準差、極大值和極小值。可發現,中國民眾在宗教活動參與上多數民眾屬未參與或一年內曾經參與,相對低于臺灣社會上的宗教參與熱忱。另外,在教育程度、宗教態度(是否相信神)、是否自小即信仰宗教,以及所得變量等,臺灣民眾的比例度均高于中國大陸民眾。如從宗教教徒比重來看,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信仰的樣本臺灣約占全體26%、中國大陸則約為8%。這樣的現象顯示中國大陸可能因宗教開放晚于臺灣,以致中國大陸的宗教信徒較臺灣來得少。endprint
四、實證估計結果
表3就全體樣本進行實證分析,為便于與文獻做比較探討,我們以宗教活動參與的頻繁程度做為因變量,其他變量做為解釋變量分別進行探討。我們發現教育程度對兩岸民眾宗教活動參與有顯著且負向的影響,該變量對于臺灣民眾的影響相對高于對大陸民眾(系數估計值分別為-0.021與-0.005),這樣的結果與歐美的研究有所不同。劉錦添(2001)指出,在美國與英國的研究中教育水平和宗教參與呈現顯著的正向關系,然則該研究應用1994年臺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發現民眾教育程度與宗教參與沒有明顯的關聯性。以本文的估計來看,結果也與劉錦添(2001)不同。造成這樣的差異或許與文化差異或宗教特質的不同有關,故使得華人與西方世界出現的結果相異,此外和劉錦添(2001)的不同也許和宗教活動參與的變遷有關,但此尚待后續研究論證。
五、結論
參考國內外文獻探討宗教行為使用的實證分析方式,我們利用《中國綜合社會調查》以及《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的資料,分析兩岸民眾的宗教參與,補充相關文獻并做比較,并探討是否存有差異。從估計結果可知,性別或是經濟狀況,對于中國大陸民眾的宗教活動參與并未具有顯著影響;但這些因素卻明顯的影響臺灣民眾的宗教參與。在比較臺灣與中國大陸民眾宗教活動與文獻上的差異,我們發現教育程度對中國民眾宗教參與的影響相對低于臺灣;另外在自小是否信仰宗教的評估上兩岸的估計結果則呈現完全相反的結果。
總結來看,臺灣的實證樣本估計結果與歐美文獻較為一致,中國的實證結果則呈現較多相反的結果,這可能是東西社會文化不同所產生的,而臺灣一般被認為相對較為西化。推測可能原因有二:一是有可能中國大陸民眾在宗教信仰的目的并不若Azzi and Ehrenberg(1975)等文獻所講是為了追求來生消費,而是如另一支理論Sullivan(1985)所認為的參與宗教活動是為了獲得當期效用;二是可能與壓力有關,也許在中國社會中某一特定年齡層因為壓力進而尋求宗教慰藉,因此參與的頻率增加。至于是否還有其他的影響因素,或待后續研究深入討論之。
注釋
①例如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指出人類信仰宗教不單可提升自身的道德情操,且會影響未來的所得報酬,一個追求所得極大的個人會有經濟誘因去參與宗教活動。馬克思理論則認為宗教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與人們頭腦中的幻想反映,且宗教活動也反映了現實中的生產關系。
②關于相關文獻匯整與梳理,讀者可參考Iannccone(1998)與McCleary and Barro (2006)。
③臺灣與中國大陸的樣本所得我們均轉變為新臺幣(單位:元)并取對數。
參考文獻
[1]阮榮平,鄭風田,劉力.宗教信仰選擇——一個西方宗教經濟學的文獻梳理.社會(上海),第4期(2013年8月),頁193-224.
[2]劉錦添.宗教活動的經濟分析——臺灣的實證.經濟論文叢刊,第29卷第1期(2001年3月),頁1-19.
[3]劉勝驥.改革開放以來大陸宗教之發展.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12期(2001年12月),頁65-89.
[4]鄭風田,阮榮平,劉力.風險、社會保障與農村宗教信仰.經濟研究(北京),第9卷第3期(2010年4月),頁829-850.
[5]魏德東.從經濟學角度看宗教.世界宗教文化,第1期(2005年3月),頁1-4.
[6]Azzi,Corry and Ronald Enrenberg,“Household Allocation of Time and Church Attendanc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84,No.1,(February,1975),pp.27-56.
[7]Iannaccone,Lauence R.,“Introduction to the Economics of Religion,”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Vol.36,(September 1998),pp.1465-1496.
[8]McCleary,Rachel M.and Robert J.Barro,“Religion and Economy,”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Vol.20,No.2,(Spring,2006),pp.49-72.
作者簡介:楊陽(1996-),女,浙江臺州人,溫州商學院學生,研究方向:金融學;周秝宸(1984-),男,臺灣臺北人,臺灣政治大學經濟學博士,溫州商學院金融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應用經濟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