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巨災頻發,巨災風險成為影響并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在分析借鑒國外三大巨災保險模式的基礎上,對我國巨災保險模式選擇及具體實施措施提出建議。
【關鍵詞】巨災保險 巨災模式 多層次巨災風險應對機制
近年來,國際巨災頻發,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不斷升高,如2011年日本9.0級特大地震,引發海嘯、核泄漏等次生災害,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100億美元。我國亦是如此,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2015年深圳山體滑坡災害等。頻繁發生的巨災造成了巨大的人身傷亡和經濟損失,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巨災風險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在分析國外巨災保險模式的基礎上,對我國巨災保險模式提出建議。
一、國外巨災保險模式比較
(一)政府主導模式
政府主導模式,即由國家籌集資金并設立專門機構進行管理的模式。政府直接供給巨災保險,往往采取強制或半強制手段,如通過頒布法律,或者通過費率補貼等形式鼓勵或半強制居民購買巨災保險。國家作為巨災保險市場的主導者,統籌保險資金并統一管理,全力承擔再保險安排。其代表是美國的國家洪水保險計劃。
該模式優點是政府主導性強,集中管理、高效調劑使用保險資金;利用商業保險公司的技術優勢及營銷網絡,降低運營成本。該模式缺點是巨災風險主要由國家承擔,財政壓力大;沒有充分發揮商業保險公司承擔損失、分散風險的優勢。
(二)政府與市場結合模式
政府與市場結合模式,即由政府和保險公司合作管理巨災保險的模式。政府和商業保險公司分工協作,商業保險公司盡可能按市場化原則運作。政府不是巨災保險的直接提供者,而是充當商業保險公司的伙伴協作,通過提供政策支持、尋求國際組織支持等方式協助商業保險公司發展巨災保險市場。其代表是日本的地震保險制度。
該模式的優點是商業保險公司可以充分利用經營渠道及管理經驗,實現商業化運作和專業化管理,由政府提供財政補貼與其他支持,緩解保險公司經營巨災風險的后顧之憂。該模式的缺點是,保險基金僅限于保費收入,面臨來源不足的問題,一旦發生超過預期的重大災害,區域范圍內的合作對超額賠付難以承擔,需要政府大額的財政補貼。
(三)市場模式
市場模式,即巨災保險完全采用商業化運作的模式。政府對巨災保險不做任何強制性規定,主要由商業保險公司提供保險保障。政府將設防水平、預警系統以及應急響應能力提高到滿足商業保險公司運作的水平,同時充當市場監管者。商業保險公司按照精算結果制定費率,銷售保險產品。其代表是英國的洪水保險計劃。
市場模式的優點是充分利用商業保險公司的優勢,譬如營銷網絡豐富、再保險方式靈活、通過資本市場進行風險分散等。市場模式的缺點是商業保險公司有權拒絕承保,難以保障巨災保險的覆蓋程度;完全市場化的費率厘定機制可能導致保費過高,保障范圍有限;此外,保險公司應對巨災的能力有限,對再保險和資本市場的依賴重,可能導致保險公司償付能力不足。
二、我國巨災保險模式選擇
一方面,政府主導模式不適合我國。首先,我國政府財政實力有限,政府主導模式過度依賴于公共財政支持,巨災損失往往會使公共財政背上沉重的負擔。其次,政府主導模式不利于我國經濟發展。一旦發生巨災,政府必須劃撥巨額資金用于巨災的損失補償,從而放棄投資收益。最后,政府主導模式使巨災保險產品成為公共產品,削弱公眾和企業應對巨災風險的積極性,繼續保持依賴政府和社會援助的消極心理。
另一方面,市場模式不適合我國。首先,我國沒有發達的保險市場,巨災保險的供給和需求有限。國內保險公司尚無充足的償付能力和巨災保險的專業技術來提供良好的巨災保險供給,居民和企業保險意識不高,仍然存在依靠政府和社會援助的心理,導致國內巨災保險需求有限。其次,我國地域廣大,巨災種類多,造成的損失巨大,對巨災保險的開發和運營有很高的要求。
因此,采用政府和市場相結合的巨災保險模式將是我國政府的理性選擇。在該模式下,建立多層次巨災風險應對機制,從時間和空間上對巨災風險進行分擔,將巨災風險從保險市場轉化至資本市場。
三、建立多層次巨災風險應對機制
建立多層次巨災風險應對機制,是我國選擇政府與市場相結合的巨災保險模式的具體舉措。保險業新“國十條”明確提出:將保險納入災害事故防范救助體系,以商業保險為平臺,以多層次風險分擔為保障,建立巨災保險制度。目前,深圳、寧波、廈門、廣州等地政府與保險公司,已開始建立巨災保險制度的積極嘗試。2013年12月,深圳市通過《深圳市巨災保險方案》,并于2014年實現巨災保險保費收入3600萬元,標志著巨災保險在我國率先落地;2014年底,寧波市政府通過《寧波市巨災保險方案》,實現3950萬元保費收入;2015年,廈門、廣州等地巨災保險制度相繼落地。通過比較各地的巨災保險機制,可以看出我國多層次巨災保險應對機制已初步成型。
我國多層次的巨災保險應對機制包括巨災保險、巨災基金和巨災金融衍生品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政府運用保險的風險分散機制,由財政出資購買巨災保險,為居民的人身安全、轉移等提供基本保障,商業保險公司設計商業性巨災保險,作為政府救助巨災保險的有力補充,提供更高層次的人身傷亡補償和財產損失補償。第二層次,政府運用基金的風險分散機制,由財政注資及保費資金注入等方式發起設立巨災基金,通過吸納社會捐助和基金運作增值等方式不斷豐富基金來源,積累擴大基金規模,將巨災風險向更大的時間和空間層面進行分散。第三層次,運用資本的風險分散機制,通過巨災債券、巨災期貨、巨災期權、巨災互換等巨災金融衍生品的方式,將巨災風險向資本市場進行轉移。
參考文獻
[1]趙正堂.《從行為經濟學視角看巨災保險市場失靈及矯正》 [J].財政研究.2010.
[2]元昊.《巨災保險需求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2.
[3]陳宇峰.《巨災保險制度:國際經驗及我國的路徑選擇》[J].保險職業學院學報.2012年03期 .
[4]宗寧.《國巨災保險經營模式法律問題研究》[J].河北法學.2013年06期.
[5]舒麗清.《論我國巨災保險制度的建立》[D].西南政法大學.2011.
[6]李玲洲.《基于我國巨災風險損失補償的社會保障體系構建》[D].天津財經大學.2010年.
作者簡介:周鵬飛(1986-),男,江蘇南通人,職稱:工程師,大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經濟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