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校生處于生理與心理迅速發育期。因社會和家庭諸多壓力的客觀存在極易產生心理問題。以提高學生基本素質為目標,從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研究、解決職校生心理問題。依據學生心理問題的種種表現形式,以科學的手段,疏導的方式,搞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職業教育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職校生 心理素質 教育途徑
隨著創新型社會與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學生走向社會,面對就業、業績拓展、創新創業種種問題,心理壓力必然出現。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功能,針對職教生容易產生的心理問題,有針對性的搞好心理素質教育是我們面臨的課題。
一、學生心理問題表現形式
職業學校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求知欲強,思想活躍,生理與心理迅速發育,有人稱之為“第二斷乳期”。這一時期也是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世界衛生組織曾經給健康下過一個定義:“健康是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的一種全面狀態。”并且提出一個口號:“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由此可見,一個人健康與否,心理狀況至關重要。
通過心理測試、問卷調查、個別訪談、日常觀察可知,中職生心理問題大約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業學習問題
職校生一般來說文化素質相對偏低。長期處于落后、失敗的心理陰影中。雖然大多數職校生都渴望成功,但理想與能力之間存在差距,一旦遇到困難和挫折很容易產生挫折感和失落感轉而形成自暴自棄。
(二)人際關系問題
學生處在心理不成熟期,往往由于感情豐富、自尊心強,但處理問題的能力相對較弱,產生心理上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對教師的管理與本人意愿的不符引起的思想沖突。與父母或其他親屬之間缺乏相互理解和溝通,或家庭關系不和對學生造成心靈傷害,學生之間種種不同見解引起的矛盾等等。
(三)青春期問題
青年時期是花的季節,性意識已然出現。對異性充滿好奇與向往。此時,情緒較為敏感,易沖動。常出現初戀的興奮,失戀的沮喪,單戀的煩惱等感情困惑。一般情況下表現為與同齡人的感情糾葛和與成年人的畸戀等方面。
(四)自我意識實現的偏差問題
職校生在社會化過程中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不斷增強,但在認識上易產生片面性和逆反心理。對各種信息不能有效選擇。雖然許多學生主觀上并不想違反紀律,但在遇到不健康行為的誘惑時,往往很難控制自己,導致行為出現偏差。
(五)擇業問題
職教生進校就面臨擇業。他們年紀尚小,卻必須較早認識社會,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理想和現實存在矛盾。巨大的心理壓力明顯影響其心理健康。
二、心理教育幾種方式
面對學生的心理問題,在教學中應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有針對性的搞好教育活動。
(一)以正能量教育提高學生心理素質
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青春年少,崇拜英雄的特點,充分利用古今中外英雄人物和各種啟迪學生優秀品質形成的事例搞好學生的基本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優良心理品質,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潛能,要堅持教育活動的高質量、高品位,樹立心理素質培養的明確目標。
(二)堅持教育方法的科學性,因勢利導
應采取行之有效的科學手段開展心理教育。針對起因,循循善誘。例如,我曾遇到過一個“問題學生”小A,他讓許多老師頭痛,泡網吧、打架、逃課、抽煙、頂撞老師,幾乎渾身都是毛病。學生身上問題的存在必然有其原因。問題學生向好的方面轉化也是非常可能的。經多次找他談心,用心理分析的方法了解、分析他的優缺點及轉化因素看到。小A生活在單親家庭,其父性格暴躁,對小A經常打罵造成他自暴自棄。但他也有很多優點,性格直爽、講義氣、樂于助人。他體育好,喜歡參加集體活動,更可貴的是他喜歡語文,崇拜課本中的英雄人物。這些都是他轉化的積極因素。后來,我用心的關心他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根據他崇拜英雄的特點,激發他內心向上的力量。引導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堅持疏導性原則。尋根求源、因勢利導、切忌簡單粗暴
學生小B父母關系不和,母親性格懦弱管不了她。父親有婚外情對她放任不管。由于缺少家庭溫暖,她和社會上的一個無業青年戀愛。父親發現后把她暴打一頓,關在家里。沒想到她竟想服藥自殺,幸虧發現及時才沒有鑄成大錯。針對此事,我多次與其家長溝通。孩子父母也因此受到極大觸動。同時了解到,小B這么做就是為了氣父母,想讓家庭和好如初。經多次交流。小B的父親意識到了自己對家庭不負責任后果的嚴重性。對小B也不再打罵而是耐心溝通。一家人恢復了和諧,
(四)根據學生心理健康差異性。突出針對性
心理教育需避免雷同。應根據不同學生的心理狀態區別對待。所講的知識內容,所設計的教育活動,訓練內容及方式也應有目的性。對單親家庭的子女或有不同心理問題、不同特點的學生往往需要分類指導。對特殊的人需要采取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五)突出實踐為主原則,靈活多樣進行心理教育
搞好心理健康教育,應充分發揮班會等各種活動的情趣性作用。一些難度較大和帶有普遍性的問題都可以在各種活動中較好的得到解決。組織“心理健康”知識有獎征文、展覽和交流會,開展心理健康講座,出板報,開展促進心理健康的競賽活動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辦法。
(六)預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環
應在認真分析學生有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基礎上,做好心理教育方案。通過優化學生心理素質盡量避免或減少心理問題的發生。心理治療的效果再好,也只是補救性的,應防患于未然,增強學生心理調適、防御和承受能力。
三、落實心理教育各項舉措
學生的心理教育活動是一個系統工程,學校應加強心理文化建設,開設心理教育課程,成立心理教育機構,設立專門的心理輔導教師。應形成學校、社會和學生家長的協調聯動機制。學校中與學生密切接觸的教師在心理教育活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心理教育理念的實施者。必須不斷提高自身心理素質,掌握心理教育規律及方法,將學生的心理教育成為自覺行動。重視學生心理問題并且在心理教育上做好工作是教育工作領域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王曉春.問題學生診療手冊[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6, 1-215.
[2]盧俊峰.淺談問題學生的心理疏導和轉化[J].中國體衛藝教育,2011(8):37-38.
[3]何丹龍.讓學生遠離“瓦倫達心態”[J].《班主任》,2006(5):16-16.
[4]楊明.向素質教育轉軌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J].《中國教育學刊》,1997(2):12-15.
[5]張大均.關于學生心理素質研究的幾個問題[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26(3):56-62.
作者簡介:郭婧(1978-),女,漢族,河北唐山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現當代文學和創新創業教育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