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仲元
(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紅塔醫院,江蘇 無錫 214201)
對采用不同分娩方式的產婦產后出血發生率及原因的分析
郭仲元
(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紅塔醫院,江蘇 無錫 214201)
目的:分析采用不同分娩方式的產婦產后出血的發生率及原因。方法:隨機選取2011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產科進行分娩的1050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將這些產婦根據分娩方式的不同分為自然分娩組與剖宮產組。在兩組產婦分娩后評估其發生產后出血的情況及導致此病的原因。結果:與自然分娩組產婦相比,剖宮產組產婦在產后2h、產后2~24 h以后其產后出血的發生率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產婦在產后24 h以后其產后出血的發生率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39例發生產后出血的產婦中,因宮縮乏力導致產后出血的產婦有21例,占53.8%;因胎盤因素導致產后出血的產婦有5例,占12.8%;因軟產道損傷導致產后出血的產婦有4例,占10.3%;因凝血因素導致產后出血的產婦有9例,占23.1%。結論:與進行自然分娩的產婦相比,進行剖宮產的產婦更易發生產后出血。宮縮乏力是導致產后出血的首要因素。此外,胎盤因素(如胎盤前置、粘連或早剝等)、軟產道損傷及凝血因素也是導致產后出血的重要因素。
分娩方式;產后出血
產后出血是產科的常見病。產婦發生產后出血的時間段主要為產后2 h內、產后2~24 h。調查數據顯示,在我國,產后出血的發病率約為2%~3%。產后出血是造成我國產婦死亡的首要原因。如何預防產后出血是目前醫學界十分關注的問題之一。為了探索預防產后出血的有效方法,本次研究分析了不同分娩方式的產婦發生產后出血的情況及導致產后出血的原因。
本次研究中的產婦均為2011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產科進行分娩的1050例產婦。這些產婦的年齡為22~41歲,平均年齡為(36.4±5.5)歲;其孕周為35~42周,平均孕周為(39.4±2.4)周。將這些產婦根據分娩方式的不同分為自然分娩組(650例)與剖宮產組(400例)。兩組產婦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
在自然分娩組產婦娩出胎兒后馬上為其注射縮宮素10 U,待其羊水流完后在其臀部放置紙墊,并連接接血器,在產后測量產婦的總出血量。在測量出血量前,應對紙墊等止血敷料進行按壓,使其中的血液滴入接血器,直至其不滴血為止。用量杯測量接血器中的血量,用面積法計算紙墊等止血敷料中的血量,將接血器中的血量與紙墊中的血量相加,即為自然分娩組產婦在產后的總出血量。在剖宮產組產婦將羊水排盡后,測定吸引瓶中的血量,并采用面積法計算術中所用紗布、沙墊、布單等物品所含的血量。將上述各測量結果相加即為剖宮產組產婦在產后的總出血量。
自然分娩產婦在產后出血量大于500ml,剖宮產產婦在產后出血量大于1000ml,或產婦將胎兒娩出后24小時內出血量超過500ml,即可診斷其發生產后出血。
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自然分娩組產婦中,發生產后出血的產婦有14例,其產后出血的發生率為2.21%。在剖宮產產婦中,發生產后出血的產婦有25例,其產后出血的發生率為6.36%。與自然分娩組產婦相比,剖宮產組產婦在產后2 h、產后2~24 h其產后出血的發生率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產婦在產后24 h以后其產后出血的發生率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發生產后出血情況的分析[例(%)]
在39例發生產后出血的產婦中,因宮縮乏力導致產后出血的產婦有21例,占53.8%;因胎盤因素導致產后出血的產婦有5例,占12.8%;因軟產道損傷導致產后出血的產婦有4例,占10.3%;因凝血因素導致產后出血的產婦有9例,占23.1%。詳情見表2。

表2 對39例產后出血患者發生產后出血原因的分析
臨床實踐證實,產婦若存在雙胎妊娠、其胎兒為巨大兒及羊水過多等情況,其子宮可過度膨脹,從而使子宮壁變得薄弱,并可使肌纖維的收縮能力大幅下降,進而可導致產后出血。研究發現,宮縮乏力是導致產婦產后出血的首要原因,胎盤因素也是導致此病的重要因素[4]。胎盤剝離不完全或在完全剝離后仍滯留在子宮腔內可顯著增加產婦子宮出血的發生率。在對產婦施行剖宮產手術的過程中,可使其發生產后出血的原因主要為胎盤早剝、手術操作不當、胎兒異位、胎盤殘留或前置等。在對產婦進行剖宮產手術時,要重視這些因素對其預后的影響。另外,產婦的年齡也是導致產后出血的主要因素之一。高齡產婦發生產后出血的幾率較大,應予以重視。
在產婦發生產后出血時,必須立即對其進行治療,以免其發生失血性休克或死亡。在對此病患者進行治療時,應對其發生產后出血的原因進行分析,以改善其預后。在臨床上,治療子宮出血的方法主要為按摩子宮、使用縮宮劑、清理胎盤、結扎或栓塞子宮動脈、進行宮腔填塞等。此病患者的出血量若較多,醫護人員應及時對其進行輸血治療[5],若因特殊情況無法為其進行輸血,可采取結扎子宮動脈、切除子宮的方案對其進行徹底的止血處理。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與自然分娩組產婦相比,剖宮產組產婦在產后2 h、產后2~24 h其產后出血的發生率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產婦在產后24 h內其產后出血的發生率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39例發生產后出血的產婦中,因宮縮乏力導致產后出血的產婦有21例,占53.8%;因胎盤因素導致產后出血的產婦有5例,占12.8%;因軟產道損傷導致產后出血的產婦有4例,占10.3%;因凝血因素導致產后出血的產婦有9例,占23.1%。可見,與進行自然分娩的產婦相比,進行剖宮產的產婦更易發生產后出血。宮縮乏力是導致產后出血的首要因素。此外,胎盤因素(如胎盤前置、粘連或早剝等)、軟產道損傷及凝血因素也是導致產后出血的重要因素。
[1]谷進,劉穗玲,陶欣,等. 產婦精神因素對分娩方式及產后出血的影響(附120例臨床分析)[J].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5,10:39-40.
[2]黃仰任,劉遠珠,李慧敏,等. 產婦精神因素對分娩方式及其產后出血影響的臨床觀察[J]. 中國醫藥指南,2015,16:87-88.
[3]靳晴,牛兆儀,沈冉. 不同分娩方式對產后出血的影響[J]. 中國醫療前沿,2014,09:67+98.
[4]王文月.60例產婦精神因素對分娩方式及其產后出血影響的臨床觀察[J]. 中國醫藥指南,2014,36:38,41.
[5]戴海蘭.不同分娩方式對產后出血及新生兒免疫功能的影響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0:2233-2235.
R714.46+1
B
2095-7629-(2017)12-007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