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印度、德國特約記者 云天明 青木 ●本報記者 李司坤 崔杰通 ●柳直

中國外長王毅的手昨天在新德里與印度外長斯瓦拉吉的手握在了一起,印方說兩人會談“積極且具有前瞻性”。王毅是洞朗對峙危機之后訪印的首位中國高官,也是中共十九大后訪印的首位中國高官,國際觀察人士將此視為中印關系緩和的象征性事件,印度各方也迫切希望借機了解中國未來幾年的對印政策。此番訪印,王毅是出席中俄印外長第十五次會晤,印媒稱會議原計劃今年4月舉行,但因印度縱容達賴喇嘛竄訪藏南地區以及之后的洞朗對峙事件,被一拖再拖。就在上周,印度無人機入侵中國領土后墜毀的消息傳出,自知理虧的印度媒體與軍方在短暫喧囂之后迅速閉口。11日,印媒再度攪風攪雨,引述該國“安全部門消息人士”的話稱,1000多名解放軍士兵在洞朗地區建立了駐扎點,接近于永久駐留。
“中印走出喜馬拉雅陰影”
本次中俄印三國外長會的日程安排很緊,新德里當地時間11日早上9時雙邊會晤就已開始。印方推出不同于以往的安保措施,圍繞各國代表團下榻的酒店、印度外交部及相關活動地點,新德里警方設置了更大范圍的“禁行區”,一切未經特殊許可的車輛都不得靠近,參會報道的記者甚至外交人員都會受到嚴密審核。
當天下午3時30分左右,三國外長在印度外交部舉行記者會。三國外長面帶笑容手拉手歡迎記者們拍照,還將手共同高舉過頂,凸顯親密。印度外長斯瓦拉吉稱,三國就共同關心的經濟合作發展、聯合反恐、應對氣候變化以及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等進行了廣泛溝通,均表示應在聯合國框架下,積極利用“金磚”“上合”等各方共同參與的國際組織,通過協商和平解決一系列問題。路透社稱,俄外長拉夫羅夫敦促印度參與“一帶一路”,勿受政治問題影響,“我百分之百確定,印度有足夠的非常聰明的外交官和政治家能夠找到從中獲益的方式”。
印度各方更關注的是中國外長王毅來訪。印度《經濟時報》稱,這是中共十九大之后第一位訪問印度的中國高官,王毅此行意義重大,可能傳遞未來幾年中國對印政策基調。報道聲稱,過去幾年來,印中關系出現波動,發生數次邊界“入侵”事件。中國還一直反對印度以永久會員身份進入核供應國集團。同時,中國攔阻印度將巴基斯坦武裝組織“穆罕默德軍”負責人阿扎爾定為國際恐怖分子,理由是缺乏“共識”。印度也不滿中巴經濟走廊建設,認為它經過了爭議地區。
11日,印度總統科溫德會見王毅,他對十九大勝利閉幕表示祝賀,強調合作符合兩國利益,并表示對中印關系發展保持信心。王毅也同印度外長斯瓦拉吉進行了正式會晤。印度電視新聞網11日評論稱,外長會晤給雙邊關系注入新的動力。《印度教徒報》商業在線網站稱,王毅還可能與印度總理莫迪會面,頭號問題就是恢復印中邊界談判。報道引述尼赫魯大學國際研究學院教授康達帕里的話稱,印中一直存在許多嫌隙,但我認為我們已經走出洞朗,那一章已經翻過。
“中印走出喜馬拉雅陰影”,德國新聞電視臺11日以此為題評論說,中俄印三國外長會晤使得因洞朗危機和無人機事件讓兩國關系跌入冰點的中印有了面對面溝通的機會,有利于關系緩和。德國全球新聞網認為,中印外長會晤不求實質成果,更多是關系緩和的象征。德國《時代》周報寫道,1962年以來,中印發生過多次激烈沖突,但一次又一次通過外交周旋化解,這是關于20多億人的國家關系。
印媒:中國軍人接近常駐洞朗
當地時間11日凌晨零時49分——絕大多數印度人都在睡覺的時候,《印度時報》網站拋出了一篇“獨家報道”,聲稱在靠近錫金-不丹-西藏三地交界處的洞朗地區,約有1600至1800名中國士兵已經建立起事實上的駐扎點。消息稱,中國軍隊在那里已經建好兩個直升機平臺,數十間預制的房屋、掩體及商店,還升級了公路,以應對該高海拔地區凜冽的冬天。
報道援引印方安全部門消息人士的話稱,當印度成功阻止中國將其已經在洞朗存在的道路向南延伸至洞朗高原以南的姐普山脊,“達到戰略目標”之際,伴隨而來的副作用是“人民解放軍在該地區幾乎是永久性地駐扎”。 “早前,在每年的四五月和十月、十一月之間,解放軍在巡邏時會來到洞朗以顯示存在,并在返回前提出對該地區的領土主張,”一名消息人士稱,“現在,在經歷73天面對面的軍事對峙后,解放軍的部隊今年冬天第一次在我們認為屬于不丹的領土里待著不走了。”
幾小時后,印度媒體開始大量轉載《印度時報》網站的消息。Zeenews網站想象“印度國防部肯定響起了警鈴”,因為“盡管是冬天,中國在洞朗部署了1800名士兵”。timesnownews網站稱,這是“大問題”,“以前從未發生!1800名中國軍人將整個冬天都待在洞朗。”
印度《商業標準報》沒有表現出意外,稱10多天前中國軍方已暗示今冬將在洞朗對峙附近維持相當數量的中國軍隊。報道引述中國國防部發言人吳謙的話稱,“洞朗地區是中國領土,我們將根據這一原則,自主決定部隊的部署”。
1800名中國士兵值得印度憂慮嗎?印度《國際工商時報》11日披露了印度方面的動作,比如印度邊境道路建設局計劃沿著邊界修建高速隧道,這些隧道將使得軍隊更容易抵達,尤其是面臨下雨、下雪、雪崩、滑坡等天氣條件時,這將削減行動成本。據稱這樣的隧道已經在修建。
《印度時報》網站上,網民DeivDahiya感慨,過去40年中國聚焦于發展,并已展示出大國特征,印度卻被國內雜務耽擱。網民IndiaPower則豪言“不要驚慌,一個印度士兵敵得過200個中國人,9個印度人就能輕松搞定他們”。
“印度傳出的這則消息讓人想起幾年前日本推動的釣魚島國有化”,德國漢堡中國問題學者弗瑞里克斯1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印軍因中方在鄰近邊界的中方一側修路入境阻攔引發洞朗對峙危機,結果現在解放軍幾乎常駐洞朗,日本推動釣魚島“國有化”,現在中國海警船等已成為釣魚島附近海域的常客,這肯定不是印度或日本想要的結果,但又不得不接受現實,“這表明,不要刺激中國”。
印度的格局
中俄印三國外長會晤舉行之際,新德里還有另一場外交活動。11日,首屆東盟-印度聯通峰會在新德里開幕,引人矚目的是,峰會還有一個特殊的域外國家——日本。《印度時報》10日聲稱,這是印度聯合日本及東盟國家對抗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印度網站newsbytesap稱,“印度將親近東盟視為擴大自己在中國后院影響力的可行之策,制衡中國強化與印度鄰國的軍事經濟關系”。
印度一些人的對抗思維以及“安全執念”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印度斯坦時報》10日刊文,攻擊馬爾代夫總統亞明是“地緣政治之蛇”,不滿他統治著“作為游客天堂的馬爾代夫”。文章稱,亞明一直在利用中國的錢以及沙特支持的伊斯蘭主義扼殺該國的民主政策,他的政策方向引發新德里不滿。亞明剛結束為期4天的對華訪問,與中國簽署了自貿協議以及海洋領域合作文件。印度一名高官稱,“我們在考慮我們的選項”。
斯里蘭卡9日正式把該國南部港口漢班托塔港交給中國租用(租期99年)之后,《印度時報》稱之為“印度后院的重大安全關切”,還憂心忡忡地稱,“印度已被中國從四個方向包圍,北京已控制了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在馬爾代夫有戰略布局,從那里可包圍印度”。
印度當然有人為該國的格局著急,比如印度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東北分會副主任約書亞·托馬斯。11日,托馬斯在《德干先驅報》上撰文,強調“和平才是至關重要的”。文章寫道,“誰控制了印度洋,誰主導亞洲”,19世紀美國知名戰略家馬漢曾這么說。如今,中國進口的85%都經過印度洋,印度的貿易90%也需要通過印度洋。托馬斯稱,堵塞印度洋海路對誰都沒好處,印中在打擊海盜、災難救助、緝毒、搜救等方面有著共同利益。中國在印度洋的存在并非要以印度為代價,金磚銀行以及亞投行都提高了印度的國際地位。“如今,美國在退卻,歐洲步履蹣跚,印度和中國在崛起,兩個國家是時候為地區增長、穩定、和平以及繁榮而努力了,這樣才能將21世紀變成亞洲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