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華懿彥
摘 要:如今,微信已不再僅僅面向年輕群體,越來越多的老年人也加入到用戶的行列。微信必然能夠在某些角度滿足老年用戶的需求,契合老年群體的心理特征和生活方式。以“使用與滿足”理論為指導、以內容分析為手段、從受眾的角度出發分析了老年群體對微信的使用需求、用戶需求的滿足情況,以及微信在滿足老年用戶需求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使用與滿足;老年群體;微信;需求層次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11-0024-03
一、研究緣起
隨著互聯網的觸角伸向各個領域、每個角落,社會早已不可逆地邁入了信息時代。新媒體不斷向移動終端遷移,使得互聯網粘性更大。微信這一即時通訊軟件在2011年推出之后,短時間內便吸納了大量用戶,在不知不覺中重塑社會的互動方式[1]。
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提到,2016年50歲以上網民占9.4%,比前一年的9.2%增加了0.2個百分點,互聯網及相關應用進一步向老齡群體滲透[2]。生活質量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在繼續社會化過程中積極學習使用微信。這既與他們的老年生活幸福度密切聯系,更關乎相關行業的未來發展走向。
二、研究意義
我國對于老年人互聯網使用的研究起始于1998年左右,對于微信的研究起始于2013年。如今有一些媒體開始對這一現象進行了調查與報道,但都僅僅停留在了描述現象的層面,學界目前也缺乏對老年人使用微信過程中存在的情況進行深入研究。
在中國知網中,對于老年人微信使用行為的研究論文僅有5篇,另有7篇為分析如何利用微信為老年群體提供更好服務,而對于高校與微信的相關研究則多達2971篇。
該選題的理論意義在于,從傳播學、社會學角度,對于老年人微信使用的行為與偏好、動機與滿足進行分析,豐富和填充學界關于老年群體微信使用的研究。現實意義在于,重塑老年人在新媒體環境下的社會角色和話語地位。同時,老年市場尚未被充分開發,正成為互聯網及智能終端行業發展的藍海,有關企業可抓住市場機遇發展做大,為老年網民提供更多便利。
三、理論視角
(一)“使用與滿足”理論
使用與滿足理論認為,受眾是基于一定的動機即內在需要去使用媒介以期得到滿足[3]。也有學者指出,受眾僅是作為媒介的使用者,主動權始終掌握在信息提供者受眾。不過,美國傳播學者卡茨提到,受眾對于媒介的利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媒介效果[4]。正如麥克盧漢曾預計到,受眾在使用媒介所提供的信息的同時,實則也在使用媒介本身。在本文的討論中,研究的對象有了延伸和拓展。
(二)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需求從低到高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種。每個人的淺層次需求滿足之后,會逐漸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
四、研究方法及樣本構成
(一)研究方法:內容分析法
研究采用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的方法。內容分析法,指的是對選取的文章樣本的內容為研究對象并加以客觀、系統、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5]。
通過運用百度高級搜索收集所有與“老年人”、“微信”有關的互聯網上呈現的新聞媒體或新聞網站的報道文本,觀察媒體從哪些角度關注或分析老年人的微信使用情況。
(二)樣本量的確定
為保證研究內容的科學性、嚴謹性和實用性,所有內容研究對象均來源于門戶網站和新聞網站。老年群體在互聯網新技術方面的反應程度較低,屬于創新擴散中的晚期追隨者或滯后者,媒體對于老年人微信使用的關注和報道僅始于2013年。
此外,老年人并非微信用戶中的主流群體,相關的廣告投放和商業推廣不多,媒體的報道也相對較少,因此本文以撰寫之前的完整年份內的所有在互聯網中出現的與老年人微信使用行為相關的報道內容為研究對象,對于完全相同的報道內容進行了篩選剔除,共選取得到2013至2016年的228篇與老年群體主動使用微信情況有密切關系的報道文本。
五、研究結果
(一)老年群體使用微信的報道情況
1.媒體報道數量
如表1所示,國內媒體2013年起開始關注老年群體的微信使用,2014年逐漸有更多的媒體加以報道,2015年起關注度明顯提升,2016年繼續保持關注熱度。這一整體上遞增的趨勢表明,老年微信用戶的使用情況愈發受到新聞媒介的重視,并得到了實證數據的支持。
2.媒體報道立場
如表2所示,國內媒體對老年微信用戶的報道從總體上來說,展現的積極形象多于消極,中性則較少。積極形象報道比重為85.1%,報道中常出現“潮老人”“趕時尚”“跟潮流”“勇闖江湖”等字詞,表明媒體對于老年群體使用微信總體持支持態度。不過通過數據可以看出,2016年報道中的消極內容較前年明顯增加,表明在老年微信用戶群體不斷擴大的同時,一些負面現象也逐漸顯現出來。
3.報道議題分布
通過2013-2016年國內媒體的228篇報道內容研究發現,關注老年群體使用微信的新聞事件報道主要分布在描述現狀、分析老年群體使用微信原因、老人參加培訓學習使用微信、微信用途、存在的負面現象方面。從表3可以看出,報道老人參加培訓學習使用微信所占比例最大,為93篇,占據樣本總量的接近半數。根本原因在于微信能夠很大程度上豐富老年群體的退休生活,教授微信使用方法逐漸成為社會、單位、社區及子女的重要任務,許多地方報、社區網站將此作為政務服務新聞加以報道。
4.老年群體微信用途
如表4所示,通過國內媒體的報道了解到,在微信的功能方面,老人通常會使用微信與他人文字或視頻聊天、建立群聊、關注公眾號、發布朋友圈和為他人朋友圈點贊、步數排行、分享位置定位、發紅包,涉及微信中幾乎所有的主要功能。在分享的內容中,老年人普遍會關注微信中的養生信息和心靈雞湯,此外會有人通過微信為自己或幫助他人相親、醫院掛號、辦理業務、分享心情等等,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endprint
(二)老年群體使用微信的動機分析
基于上述老年群體微信使用情況的數據分析,下面將結合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老年群體的微信使用動機
1.生理需求
盡管社會對于老年群體存在著一定的刻板印象,難以將這一需求與老年群體特征相匹配,但是從報道樣本中可以窺見不少喪偶或獨居的老者有著該需求,進而通過“附近的人”或通訊錄匹配等方式添加異性好友并進一步交流、發展。從一些報道中可以看到,這一需求的滿足卻與負面事件相關,從媒體視角看來,老年群體這一微信使用動機不受推崇。
2.安全需求
如同手機能撥打報警電話一般,功能更為全面的微信成為了人們與親友緊密聯系的又一保護傘。微信存在于手機等便攜設備之上,語音、定位、小視頻、語音或視頻聊天等功用幫助人們在緊急時刻將多媒體信息向外界傳遞,幫助當事人脫離困境。可以看到,微信所具有的安全功用是隱在的,本質是有著便攜、精確匹配的特性,使得老年群體愿意成為微信穩定用戶的原因之一。
3.歸屬需求
盡管微信所提供的是虛擬的交流場景,但是這一移動社交軟件在時空上拉近了親友間彼此的距離,突破了老年群體生理的限制,尋回缺位的真實陪伴,重新找到了歸屬感,獲得了歸屬賦能。老人作為一個家庭或家族的長者,起著不可忽視地團結家庭成員的作用。他們最經常的就是分享養生信息或重要新聞給子女,希望對工作繁忙的子女有所幫助。
4.尊重需求
社交網絡賦予了老年群體同等的社會地位和表達權利,每個用戶都是一個個體,每個個體沒有身份之差。退休后,落差感隨之而來,他們需要找尋重新與社會接軌的途徑與渠道,重新回歸主流社會。此時,老年用戶通過微信形成一個有其鮮明特征的群體,逐漸引起外部的關注和認同,最終無論是在虛擬空間還是在現實世界中話語權和認同度的提高,為自己賦權,贏得尊重。
卡茨稱,人們對于大眾傳播的需求與滿足有著復雜的社會根源,有著一定的社會情境[6]。微信代替性地滿足了社交需要,形成依賴,最大限度地避免孤獨與隔離感。
5.自我實現需求
以微信為代表的新媒體的迅猛發展正是科技進步的體現,有著深刻的時代烙印。學習使用微信,成為老年群體緊跟時代步伐、不落伍的表現,使其真正融入新媒體時代的生活之中,激發自我完善的潛能,追尋自我實現的需求,微信中的內容乃至這一應用本身都成為了他們獲知社會新知的窗口。
(三)老年微信用戶的需求滿足情況
使用滿足受使用動機、偏好及社會或心理因素的共同影響[7]。在今天,網絡技術飛速發展,許多新事物出現使得年輕一代掌握了話語權,而老年人的知識和經驗遇到“滑鐵盧”而突然失去了傳承價值。不過,仍然有一些老年人積極學習,他們大多為經濟發達地區的居民,有一定的教育水平和經濟基礎,時間、精力相對富余,追求精神慰藉,有獲取信息、與人溝通的需要。面對互聯網,面對智能應用,老年群體并非邊緣群體。
由于老年群體自身學習能力、記憶力下降等自然的缺陷,使得快節奏生活的子女很難耐心教會老人們使用微信,于是有人提出年輕人們理應像父母撫養我們長大一般反哺老年群體,讓他們在晚年生活之中還能感受到愛和關懷。父母長輩開始使用微信后,仍然會時常忘記如何操作,對于微信部分功能也應用不深,尤其是對于關注公眾號等操作知之甚少。他們較少關注或被動接收公眾號中的信息,微信的媒體屬性較弱。不過,微信的語音及視頻聊天功能為老年群體聯系親友提供了極大便利,易于接受和使用,老年群體逐漸成為黏性用戶。
六、討 論
經過研究發現,在老年群體微信使用熱的背后,還存在種種負面問題,需加以重視。
(一)“網癮老人”概念出現,老年微信用戶上癮依賴
一般情況下,老年生活往往單調、缺少陪伴。微信成為他們獲知信息的窗口,加強了與親朋好友的聯系。不過,有報道稱,當人們還在談怎么讓老人和這新世界接軌時,有些兒女驚恐地發現,爸媽已經染上“網癮”。
微信作為老年手機網民普遍使用的軟件,依賴癥的形成一方面使得一些老年群體成為“低頭族”,而老人體質較弱,容易患上眼睛、頸椎甚至是心腦血管等疾病。另一方面,微信絕非現實交往的替代品,長期沉迷于通過微信收發信息,缺少面對面的真實交流,易陷入信息繭房,僅能獲得虛幻的滿足。
另外,根據卡茨等人劃分的媒介接觸五類需求中的紓解壓力的需求可見,老年群體面對退休后的生活落差,有著轉移壓力逃避現實的需求,微信所提供的虛幻的滿足可以令老人暫時忘卻孤獨感,因此更易上癮依賴。
(二)謠言信息真假難辨,老年微信用戶成傳播者
由于微信文章需要標題來吸睛,激起興趣以獲得流量,標題聳人聽聞。同理,為獲得病毒式傳播,許多真假難辨的養生文章、時政新聞訴諸恐懼,老人抱著“注意一下總歸是好的”這一心理轉發給好友子女。這些碎片化的信息,難以回顧查找或是加以驗證,一些謠言在朋友圈內閉環傳播后較難得到澄清。長此以往,容易帶來一種不安感,造成恐慌,影響正常的生活。
當問起父母長輩他們所轉發的文章的來源是否可靠時,回答通常是“不知道哪里看來的”。第三人效果產生作用,人們普遍認為一則信息對于他人帶來較大改變,卻忽視了自己也受到一定影響。必要的辨別核實能力的缺乏,使得老年用戶更易成為謠言“轉發大戶”。當子女加以提醒時,說服往往難于固有觀念的強化,老人們頻繁轉發的“重大信息”有時刷屏成為信息干擾。
(三)詐騙手段層出不窮,老年微信用戶上當受騙
人到老年往往存有一定的積蓄,同時收入減少,生活較為節儉、精打細算。一些詐騙分子抓住了這些性格特征,了解他們的需求和動機,進而以訊息去引發他們,借助人們求得一致的欲望,訴諸于社會群體的力量,進而實施欺詐行為。去年十月,一個詐騙團伙以“民族大業”為由,建立群聊,在群內每天升旗還發送各類未得到證實的紅頭文件,誘騙他們往指定銀行賬號內匯入大量錢款,許多人身陷騙局。endprint
總結媒體報道內容可見,美人計、高額回報為誘餌、偽裝為對方親友、假借民族大業的重托等都成為犯罪分子的騙術。面對這些防不勝防的威脅,不僅需要老年群體提高警惕,更要求子女給予父母長輩更多的關懷和看護,避免財產的損失,營造更溫馨和諧的家庭生活。
每一個新的媒介或者是應用的出現,都是對于人們通訊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新變革和新潮流。老年群體在享受著微信帶來的即時通訊的便利的同時,微信也正悄然影響和改變老年生活的方方面面。老年群體作為微信這項熱門應用的晚期追隨者,針對老年用戶所展開的研究較少,相關服務的提供也較為遲緩、滯后,他們的需求還需得到進一步的滿足。在當前的老齡化社會中,老年群體對于以微信為代表的新媒體技術的使用與滿足,有著更為深刻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徐田娣.微信的傳播特性探究[D].吉林大學,2015.
[2] 《第39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OL],2017http://www.cnnic.com.cn./gywm/xwzx/rdxw/
20172017/201701/t20170122_66448.htm.
[3]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180.
[4] (美)StevenW.Littlejohn.人類傳播理論[M].史安斌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5] 殷洪艷.微信用戶的“使用與滿足”研究[D].鄭州大學,2013.
[6] 戴元光,金冠軍.傳播學通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
[7] 賀翔宇,焦若薇.微信依賴成因探析[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5)42.
[8] 韓曉寧,王軍,張晗.內容依賴:作為媒體的微信使用與滿足研究[J].國際新聞界,2014(4).
[9] 唐魁玉,劉冬.年輕人與老年人微信使用行為的對比研究[J].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5(6).
[10] 陳佩.微信主流用戶的“使用與滿足”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
[11] 馬玲杰.從微信看新媒體對中老年人生活產生的影響[J].新聞研究導刊,2016(7).
[12] 張鈺.微信依賴研究——基于使用與滿足理論[J].科技傳播,2014(11).
[13] 程瀛.老年人與數字鴻溝:背景、現狀與影響——對“老年人與互聯網”的新聞報道內容的分析[J].新媒體與社會,2012(3).
[14] 王瀟雨.微信使用者使用行為及意圖探討[D].蘭州大學,2013.
[責任編輯:東方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