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梅
摘 要:互聯網新技術的迅猛發展給新聞傳播教育帶來了巨大挑戰,其中,地方院校的新聞傳播教育更是唱衰之聲不斷。本文利用SWOT分析框架對地方新聞傳播教育的優勢、劣勢、機遇和威脅進行了分析,并據此針對性提出了地方院校新聞傳播教育的轉型策略,以期對地方新聞傳播教育有所借鑒。
關鍵詞:SWOT分析;地方院校;新聞傳播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11-0154-02
互聯網、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給新聞傳播教育帶來了巨大挑戰,其中又以地方院校首當其沖,各種唱衰之聲不斷。面對日新月異的傳媒格局,為適應國家和行業需求,地方院校的新聞傳播教育必須致力于轉型發展。SWOT分析作為一種非常有用的戰略分析工具,利用它可以將與研究對象相關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進行綜合分析,從而能夠以一種“匹配”的觀念形成相應的戰略。[1]利用SWOT分析框架對地方院校的新聞傳播教育現狀進行分析,能夠幫助我們科學地制定地方院校新聞傳播教育的轉型策略。
一、地方院校新聞傳播教育的SWOT分析
(一)優勢(Strengths)分析
當下的學生都是在新媒體陪伴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對新媒體有著深刻的體驗和清晰的認知。加上如今傳播的極大開放性,使得學生們可以在現實空間和虛擬空間中自由轉換,在對媒體的掌握和理解上能夠更加快速、更具優勢。
地方院校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學生對地方經濟和文化有著更深刻的認知和切實的體驗,在對當地社情民意以及受眾需求的了解上有著天然的優勢。這使得地方院校在培養對接地方、服務地方經濟與建設的人才上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
(二)劣勢(Weaknesses)分析
地方院校的新聞與傳播教育雖有著天然接近性的優勢,但在實際運作中仍存在諸多不足。
1.培養目標不夠清晰
大多數地方院校新聞傳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都是參考重點新聞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在培養目標上大多仍致力于為傳統媒體培養應用型、創新型、復合型等人才,這一定位本身就不夠清晰,且體現不出地方特色。毋庸置疑,由于種種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地方院校新聞傳播教育在培養創新型、復合型人才上是無法企及重點新聞院校的。因此,在培養創新型、復合型人才上如何區別于重點新聞院校,在培養應用型人才上如何區別于職業院校,充分發掘自身特色,是地方院校新聞傳播教育轉型發展必須思考的問題。
2.辦學條件較差
地方院校大多偏安一隅,地方經濟發展水平有限,地方財政撥款較少在一定程度上會制約新聞傳播教育的投入和發展。新聞傳播教育有別于其他文科教育,教育教學中需要投入大量經費采購實驗設備、打造實踐教學平臺,辦學投入不足會嚴重制約實踐經費的投入和實驗設備的采購更新,影響培養目標的實現。
3.師資隊伍建設明顯滯后
目前,地方院校新聞傳播專業的教師多以剛畢業的博士、碩士為主,這些教師雖有理論深度,但缺乏實踐經驗,面對現實問題往往無法精準有效地給予學生建議。受制于辦學條件,新聞傳播業界的有實踐經驗乃至有多媒體、融媒體經驗的老師則更是難求。
4.課程設置不夠合理
地方院校的課程設置大多會參照重點新聞傳播院校的課程設置進行,這種設置方式很難把準自身的特色,無法凸顯自身的優勢。還有些院校在設置新聞傳播專業課程時會考慮自身的師資力量和辦學條件,往往是老師能開什么課程就開什么課程,這導致課程設置上不成體系,無法適應社會需求和行業需求。
(三)機會(Opportunities)分析
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新聞傳播人才的教育培養。2013年“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出臺,明確了新環境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總體思路。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了今后五年我國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大舉措,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對于當前的媒體融合和新聞傳播教育的轉型具有現實意義。[2]2015年,國務院、教育部等連續發布兩大文件,《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對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工作進行了部署安排;《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對引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推動高校轉型發展進行了部署。這兩大文件的連發,使得地方院校新聞傳播教育培養目標、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成為當務之急。國家層面對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的重視,也在政策上為地方院校新聞傳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同時,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一方面眾多傳統媒體轉型,對懂新聞傳播規律、懂網絡新媒體技術的人才大量需求,另一方面各企事業單位也紛紛開通自己的新媒體平臺,需要大量既懂得新聞傳播規律又有創新創業意識的創新型人才,這為地方院校新聞傳播教育人才提供了廣闊的就業機會。
(四)威脅(Threats)分析
地方院校新聞與傳播教育機會與威脅并存。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機器人開始取代記者寫稿。機器寫作又被稱之為“機器人新聞”,這是一種基于大數據技術,利用算法和自然語言生成器對互聯網上存儲的信息資源進行結構化處理的一種 “文本自動生成”技術。[3]機器人在寫作速度、對數據的抓取分析上有著記者人工所不能替代的優勢,因此面對機器人寫作的到來,傳統新聞傳播教育應該如何應對是值得地方院校深思的問題。
互聯網時代,很多學生沉溺于虛擬世界之中,這與新聞傳播教育要培養對現實有著深刻感悟能力的人才的核心目標愈發偏離。因此,如何讓學生正確面對技術的進步也是地方院校新聞傳播教育值得深思的問題。
二、地方院校新聞傳播教育的轉型發展
對地方院校新聞傳播教育進行SWOT分析,是為了更好地幫助地方院校在新聞傳播教育的轉型中充分發揮優勢、克服劣勢、把握機遇、勇敢挑戰,從而制定科學的轉型策略。endprint
地方院校新聞傳播教育的轉型發展既要做到堅守,更要實現轉型。
(一)“固本”教育,堅守新聞傳播教育的核心
新聞傳播教育應用性極強,加上當下新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傳統媒體的職業新聞人在轉型過程中出現了“病急亂投醫”等情況,一味崇尚技術的應用,屢屢出現新聞失實、報道業余等情況。業界的亂象也投射到新聞傳播教育中,新聞傳播教育也開始出現技能化和工具化趨勢。
新聞傳播教育雖然必須緊跟傳媒業發展步伐,不斷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和業務技能。但新聞媒介所具固有的文化屬性要求其必須承擔起公共服務的功能,這就需要我們的新聞從業者必須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堅持為公共利益服務,對社會擁有全面、準確和深刻的認知。相應地,新聞傳播教育也必須堅持“固本”教育,傳承新聞專業主義教育,培養學生形成寬廣的知識視野和高尚的人格修養。過去一直強調的“通才教育”“厚基礎”“寬口徑”等要求在新聞教育改革中不應弱化,而要繼續堅守。[4]
機器人新聞等新新聞形態的出現,引發了大量關于人工智能取代記者的討論。目前來看,機器人新聞的應用雖然在部分消息的寫作上對記者有取代的可能,但在涉及對社會的思考等深度報道方面仍然無法取代。因此,面對技術的發展帶來的挑戰,地方院校的新聞傳播教育還須堅守“固本”教育。
(二)立足地方,定位專業培養目標
國家政策層面對地方高校轉型發展和創新創業教育的鼓勵與支持,為地方院校新聞傳播學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因此,地方高校新聞傳播教育要充分發揮其天然接近地方的優勢,就必須立足地方定位專業培養目標。
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廣電藍皮書·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發展報告》顯示:“地市級和縣級媒體從業人員數量占全國媒體從業人員總數的74. 3%。”[5]這一統計數據充分表明了地方媒體對人才的急需情況,作為扎根于地方的地方院校新聞傳播教育應該充分重視這一市場,發揮自身的優勢為地方培養急需的具有創新創業意識的、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只有充分重視地方人才市場的需求,對接地方經濟與文化的發展,地方院校新聞傳播教育才能很好實現其存在價值,挖掘其潛力和特色,不被時代所淘汰。因此,地方院校新聞傳播教育在轉型過程中,應充分調查當地媒體和行業發展的現狀,在人才培養理念上要與著名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區分,立足為地方培養輸送既懂新聞傳播的基本規律,又懂網絡新媒體技術,且能對接地方經濟、文化、產業發展等需求的人才。同時,在課程設置、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等方面也要充分貫徹服務地方經濟與發展的理念,致力于培養服務地方的應用型人才。
(三)抓住機遇校企共建,科學設置課程體系
互聯網+時代,地方傳統媒體不斷探索轉型路徑,各企事業單位、影視文化產業機構也紛紛開通自己的微博、微信等,這就使得具有創新創業意識的既懂新聞傳播規律又懂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型人才極為緊俏。地方院校新聞傳播教育要克服辦學條件等先天不足的困難,抓住機遇進行發展可以走校企共建之路。
地方院校新聞傳播教育可以在地方媒體單位、企事業單位、文化產業機構等機構內設立實踐平臺或基地,一方面使學生能夠在學習理論知識之余熟悉實際生產活動,更好了解業內動態和自己學習的短板所在,從而更好更深入進行探索學習。另一方面還可以解決校內實踐平臺和實踐設備不足等問題,使學生能更熟悉技術的發展,積累技術經驗等,為將來的就業打下夯實的基礎。如黃岡師范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結合市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活動,專門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立實踐教育小學期,除設立校內指導老師外,還從地方媒體單位、文化產業機構、影視公司等機構內聘請校外指導老師,指導學生的實踐和創新創業活動。
地方院校新聞與傳播教育在轉型過程中的校企共建,還可以與地方媒體單位、影視機構、文化產業機構等機構建立合作關系,聯合進行人才培養。在課程設置上充分考慮地方機構的人才需求的愿望,聯合制定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
參考文獻:
[1] 羅霆.媒體管理:理論框架與案例分析[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8.
[2] 張晉升.今天如何培養出新聞實踐需要的人才——融合轉型中未來的新聞傳播教育[J].中國記者,2016(1).
[3] 韓立新.機器人記者對新聞人才培養的沖擊[J].中國傳媒科技,2015(3).
[4] 蔡雯.新聞教育亟待探索的主要問題[J].國際新聞界,2017(3).
[5] 高有祥.地方院校應有的獨特氣質與使命[N].光明日報.2015-12-22.
[責任編輯:艾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