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澤蘭?
摘 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大數據時代新媒體技術催生新聞生產的變革。數據新聞依托技術與數據而生,數據新聞報道的傳播對象是新媒體環境下的用戶,而以用戶為導向的媒介產品主要是服務,因此數據新聞生產也應立足于新聞服務。數據新聞的可視化呈現是融媒體技術的綜合運用,其可看性增強,其服務功能在新聞實踐中已經顯現,甚至直接影響數據新聞的實踐發展。本文以財新網“數字說”2016年度策劃系列報道為案例進行內容分析,探討數據新聞報道在實踐中服務功能體現,總結其實踐操作經驗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合理化建議以期能為同類新聞報道提供借鑒。
關鍵詞:融媒體語境;數據新聞報道;服務功能
中圖分類號:G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11-0029-02
一、前 言
(一)“融媒體語境”的概念內涵
“融媒體”一詞聯姻于“convergence”“媒介融合”在計算機與網絡飛速發展下的互聯網時代。“convergence”可理解為“融合”,其與新聞傳播結緣得益于傳播科技的發展。互聯網融合了文字、聲音、圖像等多媒體形式,其傳播功能極大地改變了傳播機構的運作方式,使得傳媒可以通過多種平臺進行信息采集、發放和分享。媒體的合并和傳媒科技的發展,促進了融合新聞學的產生[1]“語境”是語言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其在傳播領域的內涵是其動態屬性的體現,可理解為傳播情境,即對特定傳播行為直接或間接產生影響的外部事物、條件或因素的總稱,包括具體的傳播活動進行的場景,如時間、地點等;在廣義上,傳播情境也包括傳播行為的參與人所處的集體、組織、制度、規范、語言、文化等較大的環境。[2]
綜上,融媒體語境是指融媒體時代的媒介環境,包括了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自媒體與專業媒體的融合,甚至還涵蓋了社會化媒體的動態發展。其表現為新聞生產技術和手段不斷革新,受眾閱讀習慣的改變,新聞內容呈現的可視化等。
(二)數據新聞與融媒體的關系
數據新聞顧名思義依托于數據,而數據與互聯網有著天然的聯系。大數據時代、融媒體時代,新聞生產的重要產物就是數據新聞。數據新聞的傳播對象也是互聯網時代新媒體平臺的用戶,他們是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受眾。融媒體環境下,隨著媒體技術的發展,新聞內容生產的跨媒體、跨平臺傳播已經成為主流方式,其“融”的特性凸顯,數據新聞要依托于融媒體或新媒體技術,因此它們之間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
二、財新網“數字說”的數據新聞實踐及服務功能的探析
2017年初,財新網*數字說策劃了“2016年度策劃”。這是一個系列報道,是對2016年新聞事件及數據積累的深度拓展和挖掘,主題有樓市房價、暴雨洪災和年度重要新聞盤點,具體為《年終策劃:2016年的樓市》《2016年終策劃:那一場不能被忘記的洪水》和《2016,告別前的重溫》。報道的選題和傳統新聞報道的選題是一致的。房價、洪災都是與人們切身利益相關,其新聞特性顯著,其區別在于媒介技術發展對數據的積累、挖掘、運用和呈現。下面將從財新網的數據新聞報道實踐與其數據新聞服務功能體現兩方面來分析。
(一)數據新聞報道的操作實踐
數據新聞也是新聞,也要遵從傳統新聞報道的新聞特性,媒介技術發展賦予其技術特性。下面將從選題角度、新聞策劃意識,數據運用和技術手段四個方面論述。
1.角度與受眾的切身利益相關
從有關中國樓市和洪水災害的兩篇報道中可以看出,數據新聞的報道依然遵從傳統新聞報道的原則,其選題與社會公眾的切身利益相關。《2016年的樓市》的主題立意具有整體意識,不單說房價變動,而是回溯整年房價變動及影響與人們的關系,選題立意貼近人們的生活。同樣,《那一場不能被忘記的洪水》和房價樓市報道一樣,選題立意已經從新聞事件拓展到了新聞話題。就新聞報道角度而言,有了數據支撐,選題角度更深更宏大,但依然與人們切身利益相關。
2.策劃意識
房價和洪水災害在2016年一整年的發生情況、變動和影響,這是一組宏大的數據,如何挖掘宏大數據背后的新聞特點,如何讓受眾從數據挖掘中感受到新聞與自身距離的貼近,這考驗著數據新聞報道者的能力。數據新聞的可看性和可讀性需要新聞策劃意識。在樓市、洪水這樣的報道中,僅數據的堆砌毫無意義,重要的是數據價值的挖掘,新聞策劃意識直接體現在如何挖掘數據的價值,怎樣呈現數據的價值。財新網從國家統計局、民政部門等獲得數據后,運用技術制作動態圖,圖說數據。這里的圖說是動態圖片的直觀解釋。
1.數據的運用和積累。
數據是數據新聞報道和生產的重要原料。新聞報道者自己收集的工作量太大,而互聯網技術為數據新聞報道提供了方便。數據新聞的數據來源有專門的數據網站和平臺。在財新網數字說的年終策劃中,數據來源有財新網、國家統計局、中國指數研究院、滴滴媒體研究院、中國水旱災害公報、中國天氣網、氣象災害叢書、民政部門災情快報文件等。這說明了注重數據積累和運用的重要性,要利用網絡的便利收集數據,以便挖掘數據背后的新聞價值。
2.技術支撐報道
《2016年的樓市》報道中的動態圖解買房面積變化,《那一場不能被忘記的洪水》水聲背景音配圖,這些都使得新聞報道的可看性增強。將媒介技術運用于數據新聞報道,使得宏大數據與受眾的距離變小,直觀易懂。媒介技術的發展應用帶來數據新聞的可視化,這恰好滿足了身處信息海洋,擁有碎片化閱讀習慣的受眾閱讀需求。互聯網技術與媒介技術交叉發展,改變了新聞報道呈現的方式,契合當下用戶閱讀習慣,傳播效果更好。
(二)數據新聞服務功能的體現
數據新聞報道依托互聯網與媒介技術而可視化呈現,其傳播對象是新媒體時代的受眾,而受眾在新媒體時代有專門稱謂“用戶”。新媒體時代的產品以用戶為導向,在競爭中為用戶提供服務是贏得用戶青睞的關鍵。數據新聞亦如此,要為用戶提供新聞服務,其服務功能展現與否也是競爭的關鍵。endprint
1.“數據驅動新聞”對數據的新聞價值挖掘:“把關人”角色
數據新聞中數據本身只是重要的新聞原料,其新聞價值和特性不明顯,是新聞資料。若要發揮原始數據的價值,就要依靠新聞報道人員對其進行價值挖掘和分析,同時還要對報道角度進行構思和策劃。新聞報道人員將全部數據收集,并過濾信息,選取能挖掘報道價值的部分來完成報道,并呈現給用戶。這個過程中,新聞報道者就扮演著數據信息篩選的把關人角色,同時還會對數據進行關聯性、對比性和預測性分析,關于洪水的報道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
2.尊重用戶碎片化閱讀需求和習慣:可視化呈現
人們置身信息海洋中,閱讀習慣發生改變。碎片化淺閱讀成為常態,而數據新聞可視化呈現恰好契合了受眾這一閱讀習慣。工作和生活壓力不斷加大,人們靜心閱讀的時間越來越少,但對新聞信息的閱讀需求卻越來越大。受眾處于這樣的矛盾:身處信息海洋,核心信息卻不足。數據新聞報道在一定程度弱化了這一矛盾,滿足受眾對于核心信息的需求。
3.以用戶為主導:互動參與交流
新媒體互動特性帶來受眾身份地位變化。媒介技術發展賦予了受眾表達的權利,新媒體為用戶提供傳遞聲音的平臺。用戶是受者也是傳者,在涉及公共事務的報道中,用戶的聲音也是報道的重要方面。在上述報道中,用戶的互動交流是不足的。財新網在《日益變胖的地球人》中,就設置了用戶參與的選項,在輸入欄鍵入身高和體重,頁面就會自動計算相應數據的身體是否肥胖。這樣的一個技術設計使得數據不再遙遠,閱讀參與者也參與了報道,甚至可通過頁面操作了解自己的身體情況,這在一定意義上增加了用戶粘性。
三、基于財新網數據新聞報道現狀的提升建議
財新網*數字說2016年度策劃系列報道展現了其數據新聞報道實踐的特色和水平,值得學習和借鑒。但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下面就其存在的不足提幾點建議。
(一)技術運用進一步加深
在關于洪水的報道中,其圖片的可看性不強,沒有樓市報道呈現的效果。其動態圖片是視頻制式且不可逆,每一頁停留的時間太短,還沒看清就播放下一頁了,這樣極易讓讀者失去耐性。因此,數據新聞報道中,技術運用支撐報道的力度需進一步加強,使其可看性和可讀性提升。視頻、采訪對象同期聲、圖片可以加入更多,同時運用技術使它們之間的表達更連貫,表達呈現的效果更完美。
(二)選題策劃需嚴密完整
上述關于洪水的報道新聞價值很顯著,其意義已經超過洪水災害情況統計本身,給我們留下了很多關于救災的思考,這些數據的背后暴露了很多現實存在的問題。“救災之變?”的標題是這篇報道新聞價值升華的點睛部分,但只是點到為止,其價值沒有進一步挖掘和發揮出來。就該報道主題而言,可拓展為防災、救災的系列深度報道,可配發評論、追蹤等延伸報道,若策劃嚴密將是一篇非常成功的典型報道。
(三)內容深度繼續著力
內容深度其實與策劃意識是有交叉的。在洪水的報道中,既然是年終策劃,數據信息量是充足的,但因對其內容深度沒有進一步的延伸,數據信息的挖掘和分析力度就弱化了,致使其錯失該新聞主題下內容深度挖掘的機會。這對任何新聞報道而言都是十分可惜的,更何況是數據新聞報道。
(四)加強用戶體驗
用戶體驗是一個綜合的指標,其包括了可看性、可視化呈現的接受度好與認可度及用戶參與度等,這些的方面的參數都會影響用戶體驗的結果。在年終策劃報道中,用戶參與度幾乎是沒有的,在可看性和可視化呈現上的效果比較顯著。這對于數據新聞報道是一個發展改進的方向。關于肥胖的報道比年終策劃做得好一些,但是呈現數量不多,這應該成為數據新聞實踐發展改進的重要方向。
數據新聞報道在當下要把握好技術和平臺的深度結合,使其數據新聞的內容呈現更契合“融”的特性;新聞策劃意識要嚴密完整,加深對數據信息的價值挖掘和內容拓展,使其新聞價值得以最大發揮;注重用戶參與和體驗,加強與用戶的互動以增加用戶與平臺的粘性,提高用戶的忠誠度。只有這樣才能將服務意識貫徹于整個報道,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擁有立足之地,贏得受眾的青睞和市場的認可。
參考文獻:
[1] 宋昭勛.新聞傳播學中Convergence一詞溯源及內涵[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6(01).
[2]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東方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