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強化病人身份核對
健全與完善病人身份確認制度,在標本采集、給藥或輸血等各類診療活動前,必須嚴格執行查對制度,至少同時使用兩種病人身份識別方法(禁止僅以房間號或床號作為識別的依據),采用姓名+住院號這兩種方法核對病人身份。
盡管醫護人員原來接受的都是“三查七對”教育,查對中并沒有病人住院號的項目,但在制定了明確的規章制度與操作常規以及加強督查后,醫護人員應嚴格執行病人身份核對。
第二步:定位管理藥物
復核藥師每日登記發生錯誤的藥品名稱及次數;
詢問和調查還原錯誤發生的原因;
計算各種原因造成藥物調劑錯誤的比率,并每月在藥劑科會議中提出案例分析和討論;
藥劑科適當調整藥品排列的位置,將外型相似、藥名相似(商品名)或同成分不同規格的藥品分開存放,定位管理,并作顏色標示管理;
“自動藥物包裝機”,單次包裝口服藥,減少再次分裝和核對的環節。
第三步:電腦警訊處理機制
醫院升級合理用藥監測系統(PASS系統):PASS系統主要在門診和住院醫生工作站、護士工作站、靜脈輸液配置工作站等醫院信息系統(HIS)平臺上運行,PASS系統極大地彌補記憶的不足和人工失誤所導致的用藥錯誤,并提供網上提供藥物查詢系統,最后確認正確的病人和正確的藥物,減少最后的病人用藥錯誤,攔截接近錯誤,保證病人的安全。
第四步:加強醫護溝通
由醫生親自計算機輸入醫囑,以減少核對環節,以減少轉錄醫囑過程中出現錯誤。
同時,醫生在輸入醫囑的過程中,也是對病人使用該藥物的必要性和正確性的再次回顧的過程,確保病人的最佳治療方案。
醫院仍存在醫囑轉錄的環節時,醫院內部制定了完善的制度規定標準化的縮寫,排除令人誤認的縮寫、符號以便醫護之間的溝通。
鼓勵護士發現有異常的劑量等問題時,勇于發問,澄清疑點。醫院制度規定護士一般不接受口頭或電話醫囑,但搶救病人時護士復誦一遍口頭醫囑,確認無誤后執行。護士養成習慣,將容易弄錯的數字直接說出數字,如中文的“4”“10”,因讀音不準會混淆,可以將“10”分開念成“1”“0”,或在病歷上直接記錄口頭醫囑,以便核對。
第五步:加強員工和病人教育
醫院定期針對臨床醫護人員進行安全用藥的培訓,適當提供給藥技巧、特殊藥物的辨認,及時更新信息,避免用藥錯誤的發生。
藥劑科制作常用藥品手冊,張貼在治療室,以增加醫護人員對這些藥物知識的認知,同時加強藥物監測,注意藥物的配伍禁忌的教育,也是安全用藥有效措施之一。
加強對病人和家屬的教育,也是減少可能發生的用藥錯誤的一個因素。護士在病人入院時即做好健康宣教,如不要自行移去腕帶,讓病人確認自己的床,因為醫院內各個病室或床看起來都一樣。
提醒病人要聽清楚醫護人員的詢問、稱呼后及時應答,以免混淆病人。告知病人或家在接受醫療護理措施前,當醫護人員問病人全名時,請務必應答,如果未進行確認身份確認或不正確時,鼓勵病人和家屬在有疑問時,需當時澄清。
第六步:改善發藥流程
改進發藥流程,取消發藥盒上的床號標識,人為設置障礙,督促護士必須核對病人姓名和住院號。
修改護士的工作班次和崗位職責,發藥護士必須督促和協助病人及時服藥,增加“發藥到口”的環節,執行給藥后簽名于用藥記錄單上。
交接班時,接班護士要及時查對交班護士的發藥和簽名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據了解,有多例護士準備藥物的過程接近錯誤,是第二名護士在核對過程中及時發現。可見“雙人核對”環節,也是及時發現給藥錯誤的一個重要原因。
為了幫助護士在備藥時不被中斷,減少分心,盡量遵守“于同一時間只處理一位病人”原則。因為護士同一時間多件工作,以及被病人問訊、醫生和護士打擾,被打斷后不能繼續原有的工作,都可能導致“用藥錯誤”的發生。
來源:中華醫院管理雜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