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宇軒
摘 要:互聯網的深入發展為媒體的轉型注入了活力,網絡媒體在帶來全新信息傳播環境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新的陷阱,從而導致了虛假新聞的產生。而在虛假新聞的陷阱當中,又以情緒、情感陷阱為典型之一。本文將從新聞專業原則、信息把關機制和媒體精準定位三個方面著手,以情緒、情感陷阱為對象,提供切實可行的策略研究分析。
關鍵詞:網絡媒體;虛假新聞;情緒、情感陷阱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11-0056-02
在網絡媒體中,無論媒體從業者專業與否,都無法完全避免在報道當中夾雜情緒、情感,他們往往會于文章中流露自己的觀點或感受,因而在不同程度上干擾了受眾的理解與體會,導致采訪報道產生偏向性,造成報道失真、失實。特別是在開放、多元的網絡環境下,媒體從業者受到來自四面八方不同情緒、情感的影響,因而盡管情緒、情感陷阱并非互聯網時代下網絡媒體所特有,但媒體從業者仍將接受嚴峻挑戰。
本文主要以網絡媒體中情緒、情感陷阱為對象,從新聞專業原則、信息把關機制和媒體精準定位三個方面著手,旨在更好避免網絡媒體落入此類陷阱當中,提供切實可行的策略研究分析。
一、堅持新聞專業原則
新聞專業原則是網絡媒體中媒體從業者所必需的基本素質之一,伴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結構不斷分化,利益主體逐漸多元。在對相關事件的報道當中,內容與經營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作為網絡媒體,更應做到真實準確、獨立客觀,盡量避免因情緒、情感而帶來的干擾。
1.新聞基本原則的堅持
隨著互聯網的深入發展,傳統媒體愈發步履維艱。與此同時,網絡媒體同樣面臨挑戰。在網絡媒體的報道當中,媒體從業人員往往被大眾情緒左右,使報道產生偏差,違背新聞基本原則,從而落入網絡媒體中的情緒、情感陷阱。
作為網絡媒體,同樣須堅守底線,堅持新聞基本原則。在今年暑期檔中,國產電影《戰狼2》突破50億大關,該片導演吳京對九寨溝災區捐款100萬元。但相當部分網民產生熱議,在一定程度上使網絡媒體也通過票房的大賣與吳京捐款數額之間的對比來做文章,借助社會對公益事業的關注,利用大眾情緒的質詢對吳京進行貶低、嘲諷甚至人身攻擊,吸引眼球蹭熱度。在沒有弄清事實下掉入了情緒、情感的陷阱,違背了網絡媒體自身的操守和名譽。
不難看出,一味迎合大眾而喪失立場,網絡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便會日漸式微。即使并非主動迎合,但在不經意間,報道被大眾情緒所左右,也會對媒體公信力造成誤傷。
2.新聞專業能力的堅持
網絡的環境與傳播特點使網絡媒體在對新聞事件的報道中易摻雜個人情緒、情感。網絡媒體從業者在網絡時代中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專門的媒體從業人員,另一類則是“公民記者”。專門的媒體從業人員本身便有較高專業素質,但“公民記者”卻不然,“公民記者”仍屬于公民范疇,他們在網絡媒體上對新聞事件的報道往往更容易夾雜自身情緒、情感,因而更需要堅持新聞專業能力。
在新聞報道過程中,網絡媒體從業者要牢牢把握專業精神,嚴格按新聞流程操作,抓住新聞背后的本質與規律,對搜集到的新聞線索進行多方求證與核實,不能偏聽偏信,要確保從新聞源頭上進行治理,運用專業性知識對新聞事件進行辨析,做到冷靜、理性。
如2013年7月17日網絡率先曝光的關于“泉州市兒童醫院一新生嬰兒疑被保溫箱烤死”的新聞案件中,羊城晚報官微第一時間發聲,“……很明顯保溫箱溫度過高,后背的肉簡直沒一塊好肉。才十二天的孩子啊!”,《新京報》標題則為《網曝嬰兒疑被保溫箱烤死后背被烤黑無一塊完整肉》,顯然,上述媒體并未對事實了解清楚,在與大眾情緒相結合的情況下,造成了事件負面影響的進一步擴大蔓延。
3.新聞傳播倫理的堅持
在網絡媒體中,新聞倫理道德同樣不可或缺,作為媒體從業者,更應堅守職業道德。2007年發生的楊某某追星事件引人深思。楊某某16歲便瘋狂迷戀某明星,其父母為滿足女兒心愿不惜四處借債。2007年,楊某某同父親來到香港,終于達成多年愿望,但其父終不堪重負跳海身亡。楊父的死亡引發了媒體廣泛關注,紛紛介入其中,有些網絡媒體還借助網絡平臺大肆炒作,挖空心思,推波助瀾,丟失了自身媒體從業者的道德與倫理良知,博取關注,不可理喻。
試想,網絡媒體若能針對此事發出理智追星、介入勸阻的聲音,是否會是相反的結果呢?事與愿違,即便《中國青年報》發出了《“星迷”楊麗娟值得媒體如此關注嗎》的疑問,眾多媒體依然熱度不減,繼續縱容事態的繼續發酵,間接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二、完善信息把關機制
把關人,最初指的是在群體傳播中,需要特定的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渠道。隨著網絡時代來臨,網絡傳播的復雜性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傳統的把關人機制,把關人的概念得到了延伸。因此,完善網絡媒體的信息把關機制,對防治網絡媒體陷入情緒、情感陷阱,起著重要作用。
1.信息生產發布的把關
在信息生產發布環節當中,核心把關人仍為專業媒體。2007年,北京電視臺生活頻道工作人員訾北佳為提高收視率,采取不正當競爭手段,利用情緒、情感,在“食品安全”上做文章,捏造了“紙餡包子”的虛假新聞報道。
“紙餡包子”虛假新聞事件提醒了網絡媒體,在對信息內容的把關當中,首先必須嚴抓信息生產發布的把關。事件發生后,北京電視臺也主動承認生活頻道對《紙做的包子》報道“審核把關不嚴,管理制度執行不力”,沒有盡到在信息生產發布上進行把關,有意無意地支持與慫恿,造成網絡媒體落入了情緒、情感陷阱。
2.信息擴散傳播的把關
信息擴散傳播的把關,對于防止網絡媒體陷入情緒、情感陷阱同樣重要。在信息擴散傳播中,信息的流向和流量起重要作用。此外,信息擴散傳播還包括對信息生產發布的再把關,以保證新聞報道的真實準確、獨立客觀。endprint
“走廊醫生”蘭某某之所以走進大眾視線,與網絡媒體沒有做好信息擴散傳播的把關具有很大關系。媒體在對蘭某某的報道當中,更多的是描述其抗爭醫院過度醫療的故事。在擴散傳播中給她貼上“醫療斗士”“走廊醫生”等標簽,利用本就為社會關注的醫患關系、醫療改革,在情緒上存在偏向,導致了事件一發不可收拾。
從報道當中我們不難看出,信息擴散傳播的把關是必要的,對信息擴散傳播的把關不僅涉及信息的流向和流量,也同樣是對信息生產發布的再把關,再審核。
3.信息多元循環的把關
網絡的出現帶來信息傳播新模式,即由線性變成首尾相接的圓,受眾可對新聞報道進行多元循環利用。網絡傳播的把關需要多元主體、多遠循環下的共同把關。
作為我國法治進程中的里程碑事件,呼格吉勒圖案受到全國關注。2014年12月15日,內蒙古自治區高院對再審判決宣告原審被告人呼格吉勒圖無罪,網絡媒體作為針對此案件的解讀者,就要在多元循環上下工夫。在網絡環境下,傳播者是受眾,受眾同樣成為了把關人。一部分受眾,煽動各類消極情緒、情感,對該案從“冤”上做文章,借機詆毀、貶低我國法律制度,而作為網絡媒體,應嚴格把控此類信息多元循環,利用技術手段控制網絡媒體數據庫,做到信息多元循環的把關。
三、保證媒體精準定位
在網絡時代中,媒體的發展愈發多元化、碎片化,在復雜的網絡環境下,網絡媒體更容易陷入情緒、情感陷阱中,導致媒體出現報道偏差,失真、失實。因此,保持網絡媒體精準定位是必要的。
1.媒體價值導向的定位
近年來,網絡媒體常借助報道,對社會群體意見進行回應發聲,準確反映社情民意,既是監督者,還是調節者。
在網絡媒體發展中,網絡媒體對價值導向的定位格外重要。網絡媒體應不斷增強責任意識、政治意識、全局意識,樹立正確價值導向、輿論導向,注重社會責任,傳遞和弘揚社會正能量。
如在對“孫志剛被故意傷害致死案”的報道當中,各大主流媒體、門戶網站便通過對孫志剛案進行報道,引發關于收容遣送以及勞教制度的廣泛討論,推動收容遣送制度被取代。而以往的報道,網絡媒體一不留神,或被網絡民眾所左右,或不了解真實情況,或借機博取關注度,對醫療、教育等廣為關注的焦點、熱點進行失實報道,未找準價值導向定位,不明智且不可取。
2.媒體角色意識的定位
在網絡媒體時代,人人都是傳聲筒,但并非人人都能確保新聞信息的真實準確、客觀公正。而這也代表著媒體從業者需要有著角色意識的定位,清楚自己的責任義務。
2015年,安徽亳州一家媒體以《為救女童,女子被狗咬成重傷》為題報道稱,一男子的妻子為驅趕正在追趕一位小女孩的兩只大狗,被咬成重傷。手術花銷40余萬元。他希望小女孩出來做證,也希望愛心人士伸出援助之手。新聞一經報道,引發網友密切關注,不到一星期便收到80萬元善款。
然而,隨后便有網友爆料稱救人被咬事件為假,其妻子是被自家狗所咬傷。而在其中,報道該新聞作者為通訊員而并非記者。從此不難看出,作為網絡媒體從業者,應明確角色意識定位,清楚自身職責。通訊員只是傳遞信息一環,但他卻肩負著報道任務,缺乏了相關的專業素質,因而更易掉入情緒、情感陷阱中。
3.媒體合作意識的定位
網絡媒體從業者多種多樣,如微博大V、自媒體大神。他們作為意見領袖,表達觀點、感受。與此同時,網絡中各大主流媒體也憑借自身報道公信力與權威性占據主要地位。對比來看,若意見領袖和主流媒體能相互合作,則能聯手避免因掉入情緒、情感陷阱而帶來的負面影響。
在李某某涉嫌強奸案中,除本身案件外,“星二代”“勞教制度”讓網民大肆聲討,導致案件的錯綜復雜。而網絡媒體若能開展合作,對該案件在萌發期、爆發期、緩和期等不同階段作出相應引導,并相互互動、認可,共同進行核實、澄清和解釋,則能更好將事件向理性方向發展,將受眾情緒對事件的影響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 王健.新聞報道應避免落入大眾情緒的陷阱[J].中國廣播,2015(01).
[2] 賀心群.規避“暖新聞”背后的“冷陷阱”[J].青年記者,2016(08).
[3] 施琳玲.論新媒介環境下的媒體情緒與科學精神——基于對泉州“嬰兒被烤死事件”的分析[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13)——網絡化關系:新傳播與當下中國論文集[C].2013.
[4] 鄭宛瑩.從李天一事件談媒體對于網絡情緒型輿論的引導[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3(12).
[5] 郭曉航,王傳寶.網絡媒體情緒把關的重要性——以“走廊醫生事件”中的媒體報道為例[J].中國廣播,2014(06).
[責任編輯:思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