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摘 要:在中國大陸,電視劇市場一直是各大衛視之間的必爭之地,即使網絡自制劇曾經紅極一時,但依然未能撼動衛視熱播劇的“神話”地位,本文試圖從衛視熱播劇“神話”地位的建構出發,用傳播學的視角解讀“神話”地位建構成功的原因所在,以及對此“神話”地位進行理性的叩問并提出應對策略。
關鍵詞:衛視熱播劇;網絡自制劇;傳播學;建構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11-0086-02
一、衛視熱播劇“神話”地位的建構
如今的中國內陸電視劇市場,網絡自制劇和衛視熱播劇作為兩股不同的勢力,都在積極爭取分割到更多的收視份額。曾經在2015年,一部《太子妃升職記》讓網絡自制劇迅速風靡于大眾的視線之前,但明顯的是,即使在網劇的發力沖擊下依然可以看到衛視熱播劇保持著“神話地位”屹立不倒。從《甄嬛傳》、《武媚娘傳奇》,衛視熱播讓古裝宮廷劇成為一時的潮流風向標,到《偽裝者》、《麻雀》等民國諜戰劇成為觀眾的寵兒,再到《人民的名義》,讓反腐題材重新回歸大眾的視線并受到廣泛好評,《歡樂頌2》在衛視的熱播更是創造了收視新紀錄。湖南衛視、浙江衛視、東方衛視、江蘇衛視作為中國電視劇市場最強盛的四大衛視,引領著衛視熱播劇的發展方向,通過這四大衛視熱播的電視劇收視率一直穩居前列。根據緯嶺數據發布的數據,筆者隨機抓取了2016年9月份至2017年9月份衛視熱播劇的投放平臺,通過數據統計分析發現,四大衛視基本包攬了收視前三的電視劇(如表1所示)。
通過對2017年9月份最新出爐的數據進行比較發現,在網絡平臺衛視熱播劇的點擊率較之于網絡自制劇的點擊率更勝一籌,衛視熱播劇的網絡點擊量前三均破10億次,而自制劇最高的點擊率僅達6千萬次,甚至頗賺話題的《春風十里不如你》也僅獲得5千萬次的點擊率。
激烈的電視劇市場競爭之下,衛視熱播劇在多番較量中長期穩居電視劇收視率龍頭寶座。觀摩當下衛視熱播劇的播放模式,前期到位的宣傳、精良的制作、頗具影視號召力的演員、收視率頗高的衛視平臺,以絕對的優勢實現衛視劇最快的走紅趨勢。在電視劇話題榜,衛視熱播劇的相關熱門話題一直位居榜首,而且話題也隨著熱播劇的播放熱度不斷更新。
總而言之,衛視熱播劇是中國電視劇市場的風向標和晴雨表。從傳播學的角度探究衛視熱播劇“神話”地位的建構,是一次有意義的探索。
二、衛視熱播劇“神話”背后的傳播學動因分析
1.傳播者精準定位,迎合受眾心理
縱觀近幾年的衛視熱播劇,把熱門小說搬進熒屏是一個非常明顯的趨勢。電視劇制片方作為傳播者,敏銳地捕捉到了受眾的心理期待。熱門小說本身具備了一定的閱讀基礎,這就為其搬上熒屏儲備了潛在的受眾群,筆者對2017年部分由IP改編的衛視熱門電視劇進行了初略的統計(如表2所示)。
從表格中可以看出,熱門小說轉戰熒屏也是熱播劇。傳播者利用了受眾對熱門小說的熱衷心理,并引導受眾將這種情感延伸到熒幕。從小說轉戰到熒屏,實現電視劇與小說文本的雙贏局面,受眾為了電視劇的播出購買小說,或閱讀了小說保持著對電視劇播出的高漲熱情。在這樣的一種互動關系中,衛視的熱播劇往往可以做到未播先火。
2.藝術化的劇情,消解現實的嚴肅性
中國電視劇多被稱為“情感泡沫劇”,劇情作為一種內容生產,觀看電視劇帶來的是一種心理上的愉悅,而不是對現實的映射。電視劇的劇情是運用藝術性的手法虛構一些現實中的小概率事件,而這些小概率事件往往是受眾望而不得,相當于用藝術化的手法去消解現實的嚴肅性,讓受眾有一種自得其樂的體驗。
今年年初的反腐題材大劇《人民的名義》走紅猝不及防,它的走紅不僅是因為題材恰逢其時,能讓婦孺皆論之的更是因為劇中臺詞,演員的表情等,由這部嚴肅題材的電視劇衍生了一系列的網絡表情包和社會流行語,劇中頗具戲劇性的瞬間也被網友截圖成為社交平臺轉載的段子。觀劇不僅讓受眾獲得精神上的放松,也讓受眾能從藝術化的劇情中去主動創作以求解乏現實的無奈。
3.視網傳播渠道雙管齊下,建構傳播新格局
作為衛視熱播劇,不僅在主要的強盛衛視平臺獨播,衛視也與各大視頻客戶端平臺合作進行同步跟播。騰訊、搜狐、優酷、愛奇藝等視頻客戶端成為衛視熱播劇的第二大投放平臺,衛視直播與網絡平臺跟播兩條不同的傳播渠道雙管齊下,為受眾提供了最大的接觸可能性。
在雙管齊下的傳播策略下,衛視熱播劇能夠較快地實現有效傳播,說服電視劇的目標受眾,尤其在網絡平臺的跟播構建了一種雙向互動的傳播格局,尤其是視頻客戶端的“彈幕”功能,為受眾提供了快速反饋的渠道,讓受眾不僅感受參與到電視劇劇情之中的快感,也為熱播劇實現迅速走紅提供了扛鼎之力。通過這兩條渠道的合力投放,建構的衛視劇的“神話”新格局。
三、面對衛視熱播劇“神話”的理性思考
1.正視熱播局走紅的社會效應
格伯納的“傳播媒介的培養效果”認為,在現代社會,大眾媒介提示的“象征現實”對人們認識和理解現實世界發揮著巨大的影響,由于大眾媒介的某些傾向性,人們心中描繪的“主觀現實”與實際存在的客觀現實之間正在出現很大的偏離。同時,這種影響不是短期的,而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培養過程[1]。而電視作為受眾每天接觸時間較長的一種媒介,在潛移默化中塑造社會觀和現實觀的主流,受眾往往會不自覺地把劇中的著裝服飾作為潮流的方向,把劇中的劇情當做現實的映照。熱播劇在播放期間通常會形成受眾的集體性話題討論,在這些討論中各方觀點褒貶不一,有盲目崇拜、有理性思考、有保持中立,各方話語的表達與博弈會促使受眾形成一定的社會觀和現實觀,但是這種社會觀和現實觀并不能判定為一定是正向型的。
2.警惕熱播劇對受眾價值觀的沖擊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對電視表現出了深深的憂慮,他認為“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所害怕的東西,而是我們終將毀于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2],他擔心電視將一切以娛樂的方式呈現給大眾,終將把大眾變為無思想、無價值、無追求之人。不論是政治題材劇,還是娛樂文化劇,每一部電視劇都帶有其自身的價值觀,受眾在觀劇之時易在電視劇所傳遞的價值觀中迷失自我。endprint
受眾的文化層次不同,所面臨的價值沖擊也不同,通常文化層次越高受沖擊的影響越小,但是文化程度越高對接觸電視的時間越短。因此,接觸電視時間較長的受眾是價值沖擊最深的受眾。1982年美國的《電視與行為報告》顯示,電視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教育者,其效果既充滿說服力,又漸進累積。電視不再是日常生活中無足輕重的部分,也不再是一個電子玩具,而是整個文化傳承過程中的重要部分[3]。電視劇尤其是熱播劇幫助電視完成了這個文化傳承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熱播劇傳遞的價值觀往往會駕凌于受眾本身的價值觀之上,甚至直接逆轉受眾還未正式形成的價值觀。
3.“熱”播氛圍之下的“冷”應對
面對熱播劇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還需要受眾保持一種理性的態度。首先,拒絕盲從,不做匿名心理之下的烏合之眾,現在的網絡平臺給受眾提供了一個暢通的反饋渠道,但這個渠道不乏成為偏激言論的發泄通口,在匿名心理狀態下,受眾往往會失控而采取無理性的行為,如粉絲對戰、瘋狂追星等等;其次,避免陷入價值和道德綁架,熱播劇中正面形象和負面形象的設定是一種正常的藝術呈現手法,但是深陷劇情之中的受眾卻將此作為攻擊別人的理據,因為一個演員的角色而去大加評判演員本身,這其實是一種無稽之談,甚至把劇中的行為強加給表演者自身,這又是一種價值和道德的綁架;最后,警惕成為熱播劇商業化的消費者,如今的電視劇市場已經基本進入了商業化階段,鋪天蓋地的商業廣告顯性或隱性的穿插在電視劇之中,這種廣告的效力卻超乎想象,因為熱播劇的口碑和影響力容易誤導受眾將此作為時尚的前沿,自覺自愿的接受這種商業宣傳,并促成實際的行動。
四、結 語
衛視熱播劇作為一種大眾文化已成為大眾精神消費的必需品之一,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下,衛視熱播劇的“神話”地位牢不可破,但是在市場化體制下的“熱播劇”勢必無法脫離商業化的盈利需求,引領并誘導大眾的消費趨勢,這是衛視熱播劇無法抹去的先天缺陷。因此,在衛視熱播劇走紅的當下,更需要我們受眾手守得住底線,不輕易成為應聲而倒的靶子。
參考文獻:
[1] 郭慶光.大眾傳播學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 (美)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3] (美)希倫·A·洛厄里等.大眾傳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第三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艾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