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高明?
摘 要:本研究對四川涼山147名彝族青少年學生進行采用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旨在了解彝族青少年手機媒體的使用狀況,分析手機媒體對彝族青少年民族認同的影響和方式,并給出建議。
關鍵詞:手機媒體;彝族青少年;民族認同
中圖分類號:G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11-0000-02
一、研究緣起
隨著國家現代化的進程,彝族傳統文化在不斷與主流文化共榮共存中呈現出與時代發展相吻合的特點。科技的發展、文化的碰撞使得每一個彝族人都面臨著本民族認同的問題,尤其對于彝族青少年而言,對民族的認同關系著彝族文化的傳承和未來的發展。手機作為時下青少年極為青睞的上網終端,已無孔不入。青少年群體是極易接受新鮮事物的群體,他們在使用手機媒體資源的同時,也無可避免的接受著手機媒體的影響。那么對于彝族青少年,手機是否也普及開來并已無可替代?手機媒體是否成為了彝族青少年民族認同的影響因素?手機媒體與彝族青少年民族認同之間的關系如何?基于以上困惑,筆者認為手機媒體與彝族青少年民族認同關系是一個亟待研究的問題。
二、彝族青少年手機媒體的使用狀況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彝族人口約為250萬,保留著較為完整的傳統和習俗。本文以便利抽樣方式,對涼山會理果樹中學、鹽源中學、鹽井小學三所學校的160名彝族學生發放調查問卷。其中回收149份,有效問卷為147份,有效率為91.87%。本文以問卷的形式分別從普及率、使用時間和功能呈現三方面予以考察。
普及率上,調查發現有86%的學生是擁有獨立的智能手機的,智能手機的普及率處在高水平上。渴望擁有一款(更)高級智能手機的學生占了99%,表明當前彝族青少年學生中手機普及率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綜合來講,當前手機在彝族青少年中的普及率較高,但未來的普及率肯定還會提高。
使用時間上,調查發現使用智能手機3到12個月的彝族學生是最多的,占總調查人數的46.9%,而使用了兩年以上的比例卻很小,只有8.8%。由此可見,智能手機在彝族青少年中流行起來只是這一年左右的事情。過去一周平均使用智能手機時間的調查顯示,每天平均使用1-3小時的時間是最多的,占總調查人數的49.7%,再加上每天平均使用手機3小時以下的占79%,表明彝族青少年學生一天花費在手機上的時間不算太少。綜合訪談,A同學表示手機是一個人時候陪伴的人,B同學表示有了手機更想一個人待著。由此觀之,手機媒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彝族青少年學生,而這種影響既體現在行為習慣上,也表現在意識之中。
功能呈現上,研究結果顯示,彝族青少年學生在使用手機媒體時,主要傾向于即時通訊和社交網絡這兩個板塊。社交網絡是指QQ空間、微信朋友圈等的社交平臺,用戶可以在上面發布文字、圖片、視頻等,與他人互動。這表明,交流與互動是彝族青少年學生使用手機媒體最大的兩個動力。
三、手機媒體對彝族青少年民族認同的影響
本文中彝族青少年民族認同采用莊錫昌的狹義民族認同理論,即一國內各個民族對各自民族的認同,具體到本文,就是關注彝族青少年對彝族的認同,包括民族成員個體的民族文化的認同、民族社會認同和歸屬感三個層面。
(一)手機媒體對彝族青少年民族文化認同的影響
1.音樂和視頻
彝族的音樂和視頻是彝族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而且契合青少年的興趣愛好,又可以以手機為載體,所以是衡量手機媒體對彝族青少年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問卷調查的形式,了解彝族青少年用手機媒體搜索、下載彝族音樂和視頻的情況。結果表明,彝族青少年學生經常使用手機媒體來搜索彝族音樂視頻的頻率較高,占57.8%,而沒有手機時,主動通過電腦、電視、收音機等搜索收聽彝族音樂和視頻的學生不多,只占12.9%,這與現在經常用手機搜索彝族音樂視頻的比例低得多。由此可知,手機媒體的出現確實讓更多的彝族青少年學生了解并鐘情于彝族音樂和視頻。越來越多的人對彝族音樂和視頻表現出認同,表明手機媒體促進了彝族青少年的民族文化認同。
2.傳統儀式
彝族有許多大型的傳統儀式,包括祭祀、聚會、婚喪等,這些傳統儀式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調查發現,82.3%彝族學生會用手機記錄下所遇到的傳統活動,經常用手機上傳和分享73.5%,”,這表明彝族青少年學生對大型傳統儀式具有認同感,手機媒體對他們認同本民族富有特色的文化有積極意義。
3.語言文字
彝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手機媒體的出現,是否可以促進彝族青少年對彝語和彝文的學習呢?問卷調查發現,69.4%的同學會用經常用手機來學習彝族文字,并安裝了彝文輸入法。
(二)手機媒體對彝族青少年社會認同的影響
經濟和國家政策是影響民族社會認同感的兩個方面。本文綜合問卷和訪談內容發現,彝族青少年學生很少用手機媒體來搜索和了解相關彝族經濟的信息,由此,手機媒體在彝族青少年學生的彝族經濟認同方面并沒有很大的促進和降低的作用。關于國家政策這一點,我們發現如果手機媒體在傳播彝族經濟和國家政策時形式圖文并茂、簡短有趣,那就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彝族青少年學生的興趣,其對彝族青少年社會認同的影響也會隨之提高。
(三)手機媒體對彝族青少年民族歸屬感的影響
本研究中的民族歸屬感特指彝族青少年學生這個特定群體的歸屬感。為此問卷設了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您對自己彝族人身份的態度是什么?”的調查結果表明,彝族青少年學生對自己的民族身份有著很高的認同。第由此可見從民族身份的確認和強烈的感情色彩兩方面來看,彝族青少年對本民族的社會認同度非常高。
第二個問題“您參加有其他民族的人的聚會,面對面交流時會不會第一時間表明自己的彝族身份”的調查結果表明,在面對面的社交場合,彝族青少年學生對自己的民族身份有著一定的隱藏,對自己民族的自豪感和信心并不充足。這與第三個問題“您在手機上與剛剛加上的好友聊天時會不會第一時間表明自己的彝族身份”的調查結果有著完全不同。這兩個問題的選項都是一樣,不一樣的是問題的環境,一個是面對面的社交環境,一個是手機媒體平臺,結果是在手機媒體上彝族青少年學生敢于表露自己的民族身份,沒有多大的顧忌,民族身份認同度高。而面對面的環境下,很多彝族青少年學生顯示出對自己的民族身份的不自信,民族身份的認同度低。兩相對比,不難看出,手機媒體對彝族青少年學生的民族歸屬感有著強烈的影響——促進了彝族青少年學生的民族歸屬感,在手機媒體這一平臺上,他們心里上獲得了安全感和落實感。綜上所述,手機媒體對彝族青少年民族歸屬感有著很大的影響,手機媒體的存在,使得彝族青少年學生對彝民族的歸屬感有了很大的提升。endprint
四、手機媒體對彝族青少年民族的影響方式
(一)改變信息的傳遞方式和途徑
手機媒體功能不斷增強,使得傳統的信息傳遞方式和途徑都得到了改變,彝族青少年獲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徑也隨之改變。在訪談中,筆者引入了“中國好聲音”歌手吉克雋逸這一話題。結果發現,A、B、C三位同學都知道吉克雋逸,而且都是從手機上得來的信息,且引起了他們懂得極大興趣。
手機媒體使得彝族青少年信息獲取的方式和途徑得以改變,導致了彝族青少年在接受關于本民族的信息時更快速便捷,收到的信息更豐富多樣。接收了越多的關于本民族的信息,彝族青少年學生就對彝族的文化、社會等有更多的了解,從而促進彝族青少年的民族認同。
(二)提供私密交流空間
手機媒體的交流功能并不只是通話功能,各種即時通訊軟件、社交媒體等也是重要的交流平臺,而且這樣的平臺較為私密,可以在上面表達面對面交流時無法表達的話語。
由A、B、C三位同學的敘述不難發現,他們平時在手機媒體的交流平臺上談論關于彝族的事情,而且有時候還是聊天的主要內容。彝族青少年學生們平時在學校里交流的機會少,回家后依托手機媒體營造一個屬于他們自己的私密交流空間,在這個空間里他們談論的關于彝族的要素都在或多或少的影響他們對本民族的認識,并在這個過程中加強著民族認同。就如A同學所敘述的,他受到一些漢族朋友發給他的關于彝族的負面的東西時,有時候看著很不爽。綜上所述,手機媒體通過創造私密的交流空間,讓彝族青少年在這空間里找到所屬,進而促進彝族青少年的民族認同。
五、結 語
本文的研究表明,手機媒體對彝族青少年民族認同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但在促進彝族青少年民族認同的過程中,缺陷也不可避免顯露出來。第一,虛假信息泛濫;第二,彝族青少年手機依賴癥初顯。本文中調查發現一周內平均每天使用手機時間在4-6小時的占了總調查人數的17.9%,一個月內一天也沒有碰手機的人數為0,由此可估,彝族青少年學生對手機媒體的依賴癥已經初顯端倪。
如何對手機媒體因勢利導、趨利避害,讓彝族青少年更好的使用手機媒體來提高民族認同感,筆者提出了以下建議。
第一,提高彝族青少年媒介素養。對于彝族青少年學生,在紛繁的信息前不能有效的判斷什么是有價值有營養可信度高的信息,所以彝族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養極為必要,具體來說,老師和家長要做到對青少年學生的積極引導,開設媒介素養課程,教會學生如何正確的辨別和吸收手機上遇到的信息。
第二、國家完善相關法規和制度,凈社會化手機媒體環境。我國必須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手機媒體行業法律法規,約束信息發布者和接收者的行為,同時對手機媒體運營商的經營管理進行規范,創造一個良好的手機媒體,如此才能維護手機媒體環境,讓彝族青少年學生獲得真實有益的信息,促進民族認同。
參考文獻:
[1] 匡文波.手機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3).
[2] 成文勝.第五媒體:短信還是手機[J].傳媒,2005(5):23-25.
[3] 李天龍.手機媒體傳播特征探析[J].電化教育研究,2014(1):85-90.
[4] 莊錫昌.多維視野中的文化理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責任編輯:傳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