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征宇??
摘 要:我們見證了Web1.0門戶媒體時代,經歷了Web2.0社交媒體時代,目前Web3.0時代隨著經濟文化科技和社會的發展正逐漸地成型,智能場景時代成為趨勢。Web3.0讓人驚艷的便是人工智能的巨大潛力,雖然互聯網對人工智能尚且處于利用弱人工智能的階段,但這已經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在Web3.0時代一定要富有前瞻性地做出變革策劃,緊緊跟隨科技和時代的發展才能在整個社會的轉型中做到不落伍。本文便通過對未來web3.0時代和人工智能的展望大膽猜想新型社交軟件(名稱為IU)在Web3.0時代的變革與創新運用。
關鍵詞:Web3.0;人工智能;新型社交軟件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11-0128-02
一、目前網絡環境的分析與未來展望——Web2.0與Web3.0的交接
Web3.0目前是一種未來網絡環境的代名詞,在業界中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與共識。但對此環境定義的缺失并不妨礙我們認識其特征,預測其發展趨勢。
Web2.0是尚未完善的網絡環境。蒂姆·奧雷利提出Web2.0的概念,認為Web2.0下更注重用戶的交互作用,用戶既是網絡內容的瀏覽者,又是網絡內容的制造者。隨之而來的便是UGC在網絡中所占據的分量越來越重---各平臺中出現越來越多由用戶個人或小型組織的作品、網絡直播成為了個人展示自己才華與生活的平臺……
Web2.0中各平臺對于手中龐大的用戶量的應用仍十分簡單。以騰訊為例,用戶作為一個或幾個龐大群體為騰訊帶來通訊、新聞、游戲、音樂等方面的盈利,一直享受著用戶量所帶來的增值效果。但在將用戶聚合的過程中,用戶與另一用戶之間的人際交往與傳播過程中所能利用的盈利模式尚且停留在廣告與交易手續費等簡單利用。
如何激發用戶之間的深層次需求,利用好用戶發布并分享的內容的重擔便落在了Web3.0身上。技術專家NovaSpivack認為,互聯網的發展以十年為一個周期。在互聯網的頭十年,發展重心放在了互聯網的后端即基礎架構上。編程人員開發出我們用來生成網頁的協議和代碼語言;在第二個十年,重心轉移到了前端,Web2.0時代就此拉開帷幕。現在,人們使用網頁作為創建其他應用的平臺。他們還開發聚合應用,并且嘗試讓互聯網體驗更具互動性的諸多方法。目前我們正處于Web 2.0周期的末端;下一個周期將是Web 3.0,重心會重新轉移到后端。編程人員會完善互聯網的基礎架構,以支持Web3.0瀏覽器的高級功能。一旦這個階段告一段落,我們將邁入Web 4.0時代。重心又將回到前端,我們會看到成千上萬的新程序使用Web3.0作為基礎。
Web3.0究竟有什么能力去扛起這個重任呢?它具有以下幾個特征:首先,Web3.0時代每個人都擁有著一個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數據庫和一個公共數據庫,囊括著一個人可以得到的所有信息。隨著科技的發展,存儲能力越來越強,越來越大的硬盤將會出現。同時硬盤將會智能化,可以對話并交流,在此過程中可以使用戶隨時隨地去檢索自己想要的信息。其次,Web3.0時代是一種虛擬與現實融合、個人與大眾、過去和將來、橫向和縱向的融合。這都毫無疑問依托于網絡的更深層次更加細致的構建以及體感輔助設備的發展,在人與人之間形成更加個性化的信息網絡。再次,Web3.0勢必和人工智能(AI)相結合,在運算智能,感知智能,認知智能三個方面形成新的網絡體系。人們處于網絡中必將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便捷。
因此,網絡連接的不再是人和人,而是進行直接信息與信息的交流與溝通。在人與人的一些交流中,比如商業交流、咨詢服務等需要大量信息支撐的繁瑣環節也可以在人工智能中輕易解決。這便給社交軟件帶來了新的傳播模式,引領著自從QQ、微信、Facebook、twitter創立以來新的社交革命。
二、人工智能與IU 的技術結合
I Found U(簡稱IU)是筆者設想基于未來Web3.0網絡環境與人工智能加持下的一款社交軟件。
人工智能有著巨大的潛力,是我國互聯網產業的一個新的突破與增長點。抓住人工智能的發展機遇,就等于握緊了新時代的鑰匙。我國的騰訊企業已經設立了AI Lab,專門用于研究新型人工智能,目前的研究方向集中在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部分;百度則全力一搏,更不惜將自己的命運賭在人工智能,并已經取得了諸多人工智能應用成果,比如AI駕駛汽車,小度對話式人工智能系統;而阿里更是在大數據上鉆研人工智能的應用。
人工智能與社交軟件的結合可以從其三種模式入手。人工智能目前分為三種模式,以運算和存儲能力為依托的運算智能(用戶數據),以延伸人類感官的感知技術為依托的感知智能,讓機器能夠進行類人化的理解與思考為目標的認知智能。這三類人工智能與IU有著很高的契合度。
運算智能在IU中的運用:通過用戶選擇信息錄入 ,而后系統對用戶數據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每個用戶的信息都會被存儲于系統之中,基于這些數據對象,iu系統設計獨特的計算公式,對信息之中具有契合的兩個用戶進行匹配,實現虛擬化的計算結果。比如同樣愛好電影的人群中,根據用戶對電影類型的偏好,特定的影片喜好傾向相符合的人可以被匹配的概率更高,再根據兩個人在各方面的興趣愛好的匹配程度,從而找出最具有匹配度的兩個人。每一個用戶相對于其他用戶都是一個主體在對其他用戶進行篩選。用戶之間通過交流互動的頻率作為計算數據計算出好友度,從而不斷進階提升好友關系以及解鎖功能。而用戶如果與原匹配對象解除關系,重新進行匹配,系統則會通過儲存的用戶信息直接進行計算分析,不再需要用戶二次錄入,但用戶修改過數據,則會重新計算其匹配對象。
感知智能在IU中的運用:IU注重于提升每一對朋友的社交體驗,將積極引進配套最新最先進的體感設備,利用VR、AR技術使兩人在虛擬世界里進行游戲、社交、聊天活動。基于位置的服務(location based services,LBS)作為獲取信息的一種新途徑已經滲透到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在獲取的信息中增加了位置維度,這給人們的出行、購物、社交等方面帶來了極大的便利,LBS也能夠在社交軟件中發揮一定作用,也便于運營者收集用戶資料。而虛擬現實作為近年來極為火熱的科技話題, 給人們帶來煥然一新的感官享受,“虛擬現實+”運用于APP中能夠作為現實與虛擬的結合給用戶帶來更貼近真實的感受與更豐富的體驗endprint
認知智能在IU中的運用:認知智能目前處于對可行性進行激烈的爭論階段,人們對于認知智能的期望有著三個方面:一是利用人工智能分析輸入的信息,并得出結論。二是賦予人工智能學習能力,讓人工智能在不斷地學習新場景的決策。三是讓人工智能獨立創作。如果能夠克服倫理、技術上的難題,認知智能便是最強大的智能它可以以一種超越人類的認知能力去管理一個社交軟件,用一種上帝視角去評判每一個環節,讓用戶在軟件中獲得超真實的社交感覺并沉浸其中。
三、人際傳播交往模式與IU的模式結合
IU這款軟件主要對人際傳播進行深層次挖掘,模仿現實世界交友規則,并為用戶提供社交的便利。二者結合揚長避短,為用戶帶來一種線上社交的革新。
20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米爾格蘭姆提出六度空間理論,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數不會超過六位。根據六度空間理論,每一個個體的交友圈可不斷擴大,形成巨大的交友網。如今越來越多的社交平臺依據六度空間理論建立和興起,打破時空的界限,通過“可能認識的好友”發展好友圈,進而培養用戶。IU社交軟件在六度空間的基礎上,把“可能認識的好友”改為“興趣愛好相似的好友”,在打破時空界限的同時,保留一份安全與神秘。
IU社交軟件融合大眾傳播,利用IU平臺進行傳播交流,收集用戶的信息愛好等個人資料并分析。另一方面,保留人際傳播特征,不將個人信息公開化,只有互為好友的雙方知道個人愛好。
IU是一個人際交往平臺,用戶在這里面向的沒有廣告群體、沒有愛好群體,而是面對著另一個鮮活具有個性的人。在同一時間,IU根據用戶的興趣愛好匹配一個好友,進行一對一的人際傳播。同時利用先進人工智能對各種情感的判斷,來對其關系做出升溫還是降溫的決定。關系熱便可以解鎖高級的聊天方式——語音及視頻;關系冷便由系統判定解除關系,開始新的匹配。這種做法會盡量地憑借現實中的原則。
信息在傳播過程中有“失真”現象,一對一的人際傳播活動信息反饋一般比較及時而真實。IU用戶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僅通過IU社交軟件這一媒介進行傳播,減少了其他媒介的介入,降低了信息失真的風險。同時,IU根據興趣愛好匹配好友,兩者在信息交流方面的誤解少,同感多。因此,IU平臺發揮了人際傳播的互動優勢。
人際傳播中傳播雙方的地位是平等的,是一種“平行傳播”,所以人際傳播具有較強的親和力和平等性。在IU平臺上,用戶都是以交友的平等身份進行信息的傳播,并沒有意見領袖和自上而下的傳播方式,充分體現了人際傳播的親和力。
IU有助于培養出用戶更為緊密的社交關系,而這種緊密的社交關系可以使得用戶自發地去為其關系消費。這便為用戶聚合的商業模式找到了理論上的出路。
在Web3.0時代,人際傳播逐漸發展出全球化趨勢、多元化和便捷化趨勢、虛擬化和現實性相結合趨勢。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全球化趨勢已經不可逆轉,人際傳播已不僅僅局限于街坊鄰里。只要有一臺電腦,人際傳播可通過互聯網連接大洋彼岸。IU社交平臺在全球化趨勢下,不拘泥于身邊的好友,而是希望擁有來自五湖四海的摯友。
傳統人際傳播主要依靠口語和文字,網絡人際傳播除了口語和文字,各種表情包和圖片層出不窮,儼然成為了傳播者傳遞信息的主要途徑之一。利用網絡,打破了時空的界限,傳播者可以隨時隨地接收和發送信息。作為新型社交軟件,IU的基本人際傳播模式也必須做到傳播途徑多元化和傳播方式便捷化。
IU平臺上用戶在一個系統虛擬環境中傳播交流,虛擬生活化場景。近來網絡人際傳播安全隱患加重,完全虛擬化的人際傳播可能會危害用戶安全,所以,IU平臺倡導虛擬化與安全性相結合。在虛擬空間中,必須進行實名注冊,并只有雙方互為好友時才能知道對方信息。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安全隱患。
參考文獻:
[1] 李慶林,蔡昕.論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的區別與融合[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
[2] 石磊.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的融合互動——論人際傳播在大眾傳媒中的運用[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10).
[3] 林昇輝.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的融合[J].中國傳媒科技,2012(20).
[責任編輯:傳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