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紅++李佳林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4-043-01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一、創設教學情境,培養閱讀興趣
愛因斯坦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對閱讀對象是否感興趣,直接決定著學生的閱讀動機與學習,直接關系到學生閱讀活動的開展,關系到閱讀教學的成敗。
首先,要精心設計導語,一段符合小學生心理特征、能抓住他們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導語,能引起學生閱讀的極大興趣。如在講授《魚游到了紙上》這篇文章時,此時同學們:“魚是怎么游到紙上的?這個可能嗎?什么魚這么厲害?”就能夠激起學生了解課文進行閱讀的興趣;其次,要帶著問題閱讀,提出恰當的閱讀要求。如“課文講了什么事?”“課文中最精彩的描寫是哪里?”“說說你的感受?”等,使學生有目的閱讀。但要注意到,提出的問題要適合學生的知識儲備,過難會挫傷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過易容易引起學生浮躁;最后,可以采用靈活多樣的閱讀方式。如可以結合學生年齡和教材特點,采用朗讀競賽、分角色朗讀等方式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他們在閱讀中感受到樂趣,為學習課文內容和養成閱讀習慣奠定良好基礎。
二、加強閱讀教學,講授閱讀方法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朗讀和默讀相互結合,對于提升語文閱讀能力有重要作用。朗讀是培養語感。有利于理解字、詞、句、段在特定語境中的特定含義和作用,有助于學生語言的積累。默讀能使學生與作者進行交流,能讓學生在默讀中體會作者的表達情感。
在教學中需要將朗讀和默讀相結合,在不同的情況下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在學生閱讀中,要使其掌握基本閱讀方法,做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圍繞“正確——流利——有感情”這三個指導目標進行朗讀訓練,圍繞“理解——體會——吸收運用”這三個指導目標進行默讀訓練。從而使學生真正懂閱讀,會閱讀,能夠從正確閱讀中終身受益。
三、鞏固閱讀成果,激發學生創造性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不應該只是被動地接受,而是應該拿出自己的見解跟教師討論遇到的問題。真正的閱讀應該是互動式的,而互動的教學形式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同步參與。另外,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靠課本和師生互動是不夠的,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到課外主動尋找自己感興趣的讀物,提醒學生及時記錄自己在閱讀中遇到的問題。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閱讀的強烈興趣,而且還有利于學生養成讀書的好習慣。面對學生的問題,教師有時也難以作答。
例如,在學習《巨人的花園》時,學生可能會提出疑問:“面對冷酷的巨人時,奇異小男孩的出現,有什么作用?”小學生的思維往往是不受局限的,這時教師不應該急著給出答案,而是應該與學生進行積極地討論,發出自己的聲音。這樣,不僅沒有打消學生對文章的興趣,而且提高了他們自主思考、大膽提問的信心。由此可見,鼓勵學生進行廣泛的探索性閱讀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
總之,個性化閱讀既是一種教學理念,又是一種教學追求.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整個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要想在閱讀教學中真正達到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就應該將學生放到閱讀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上來,以學生為本,明確教學環節和目標,每進行一步,都要讓學生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