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玉
摘 要:民間剪紙藝術是勞動人民通過千百年來對生活觀察總結的智慧精粹,集聚了最樸實的思想感情,是我國民間藝術一朵瑰麗的奇葩。它是平面結構藝術,存在于勞動人民生活和生產之中,扎根于民眾之間,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為千家萬戶在節日里增添色彩,體現了勞動人民最為基本的審美觀念和精神品質。
關鍵詞:鏤雕技術;智慧精粹;習俗;創造力
剪紙藝術是中國群眾性最為廣泛,地域最鮮明,歷史文化內涵最豐富和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藝術形態。它是平面結構藝術,是以精華的平面點、線、面構成的不同的應用,存在于勞動人民生活和生產之中,體現了勞動人民最為基本的審美觀念和精神品質。它具有很強的象征意義,貼在墻壁、門窗、房柱、燈籠、鏡子等地方作為點綴作用。此外,剪紙在很多時候還用于祭祀祖先等活動中的供品裝飾圖案之中。
一、 剪紙藝術的悠久歷史
民間剪紙藝術是勞動人民通過千百年來對生活觀察總結的智慧精粹,集聚了最樸實的思想感情,是我國民間藝術的一朵瑰麗的奇葩。它是利用鏤雕技術,依據“有無相生”“虛實互補”的原理實現平面造型藝術。追溯其歷史,在漢代書籍記載中就有“剪彩為幡”的記載。漢代人十分重視立春,他們把立春看作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氣之一,每年到了這一天,人們便要舉行“迎春”活動,祭祀青帝句芒。立旗桿,掛青幡,著青色官服,戴青色官帽,乘青色車輛,舞青色旗幟等,均為了祭祀青帝句芒而統一使用青色。老百姓則通常把平時生活中使用絲織品剪刻成小幡戴在頭上,相互走動,贈送對方。東漢的王符在《潛夫論》中就有關于剪紙方面的記載。他在主張“變風易俗”,反對“浮侈”時,寫道:“或刻畫好繒,以書祝辭。或虛飾巧言,希致福祚;或糜折金彩,令廣分寸;或斷截眾縷,繞帶手腕;或裁切綺縠,縫帙成幡;皆單費百縑,用功千倍。”他所說的“刻畫好繒”“裁切綺縠”說明剪裁的材料是絲織品;“令廣分寸”則是說出了小幡的尺寸;“糜折金彩”“縫帙成幡”說明了除了剪刻之外,還需要彩繪描金、縫紉、聯綴等工藝,最終才做成小幡;而“刻畫好繒,以書祝辭”“虛飾巧言,希致福祚”則說明小幡上面還有很多吉祥祈福的文字和一些節令性的吉祥圖案。
“剪紙”一詞根據文獻記載最早出現在唐代杜甫的賦詩之中。當時,他在安史之亂避走彭衙,受到故友款待,賦詩中說道:“延客已熏黑,張燈啟重門。暖湯濯我足,剪紙招我魂。”這里的剪紙是用來招魂的工具,源于原始的鬼魂崇拜。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在《人日詩》中也寫道:“鏤金作勝傳荊俗,剪彩為人繼晉風。”他定是讀過由南北朝梁宗懔撰的《荊楚歲時記》,因為《荊楚歲時記》記錄中國古代楚地(以江漢為中心的地區)的漢族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筆記體文集,全書共37篇,記載了自元旦至除夕的24節令和時俗,說明各種風俗的來源,偶爾也記載北方的節令時俗。涉及民俗和門神、木版年畫、木雕、繪畫、土牛、彩塑、剪紙、鏤金箔、首飾、彩蛋畫、印染、刺繡等民間工藝美術以及樂舞等,這些民俗、民間工藝美術傳自遠古,延續后世。
二、 剪紙藝術的民俗文化功能
民間剪紙和民間習俗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它們之間是一個整體關系,剪紙是為民俗服務的,習俗的形式通過剪紙表現出來,剪紙的存在必須依附于民間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背景。剪紙扎根于民眾之間,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為千家萬戶在節日里增添色彩。民間剪紙作為民俗文化的表現體和物化的語言,被經常運用在四時節令、婚喪嫁娶、宗教禮儀、壽誕、居家、服飾等民俗活動之中,成為了民俗文化傳承和傳播的載體,對民俗文化的傳承和傳播起著重要的作用。比如,有民俗在“人日”的時候(唐代的時候稱為“人勝”),也就是在正月初七,民間就把各色絲織品剪刻為人形,或者雕鏤金箔人形,佩戴在頭鬢間,或者貼在屏風上,又造“華勝”相互贈送,表示親朋好友之間的祝福。
又比如,婚俗中就用寓意子孫繁衍的陰陽相交的“陰陽魚”“魚咬蓮”“蓮里生子”等剪紙。魚是多子象征的神祇動物,用魚來比喻多子,用雙魚來喻陰陽相交子孫繁衍。而窗花、炕圍子花、頂棚花燈等裝飾性剪紙,是民間剪紙中分布最為廣泛、普及的品種,它的形象都是那么的寫實、逼真,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并寄托著辭舊迎新、接福納祥的美好夙愿。還有就是在窗花的剪紙形式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表現山水風景、神話傳說、戲曲人物、花蟲鳥獸等題材的剪紙,這些都是選擇寓意吉祥、幸福、歡樂為主題的。如,“五谷豐登”“連年有余”“吉祥喜慶”等,并加以月牙、鋸齒、簡易的線條圖形等,不僅可以美化我們的環境,還可以寄托我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體現著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思想。重要的是采用了“透光”剪裁形式,以滿足人們生活的實際需要,剪紙這門藝術能夠保存至今,可以說是和民間的習俗和生活是分不開的。
剪紙在民間得到了廣泛傳播,而在宮廷內部也有其獨特影響,并逐漸開始盛行起來。據記載,景龍年間,中宗首創于立春賜群臣剪花的先例。景龍四年(710年)正月初八立春,中宗命侍臣自芳林門經苑東至望春宮迎春,剪出大花,人賜一枚,又命大學士賦詩吟誦,此舉載入史冊,為歷代君王所效仿,幾成定制,剪彩迎春的習俗也成為官方的一項重要活動。
三、 剪紙藝術的現實意義和作用
1. 剪紙藝術的保護與傳承
民族文化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對我們了解民族藝術文化,促進藝術的發展有著很重要的現實意義和作用,它是我們的根,有形的物質文化和無形非物質文化兩大類。文化的傳承是流動的,剪紙藝術作為民族文化的一種重要形式,有著悠久歷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勞動人民為了滿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創造,并在他們生活中應用和流傳的一種藝術。它的創作不受功利思想和價值觀念的左右與影響,樸實地體現了人類藝術最基本的審美觀念和精神品質。剪紙藝術是祖輩們通過代代相傳,并逐漸發展、完善而得來的,人在剪紙藝術的傳承中扮演著不可缺少的角色,剪紙的技藝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手口相傳才延續到今天,人的消失,無疑是對民間藝術的最大損失。
2. 培養學生剪紙的興趣,收集素材,活用教材
興趣是一個人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是一種無形的動力,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是新一輪素質教育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注重培養孩子剪紙的興趣,收集剪紙素材的能力,引導學生將美術知識與實踐動手能力相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在剪紙課堂的教學中,教師要抓住學生活潑好動,愛動手的特點,積極引導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操作條件,引導學生積極開展活動,學以致用,達到學會實踐操作能力的目標。剪紙課程是具有人文性的課程,剪紙技藝的學習不能與生活背景相脫離,離不開民族文化的沉淀。選取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圖案、花紋、手工作品,當作課堂教材,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參與,觀察生活,勤于動手,以及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又能更好地讓學生接觸到我們傳統的民族文化,培養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思想。在選取素材的時候,學生將婚喪嫁娶、逢年過節時,家中所置辦的、粘貼的紙質物品收集起來,帶到課堂上來,教師指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提取藝術的原型,進行對比、分析、概括所需要的信息。將具有代表性的剪紙作為課堂教材,引領學生們進行討論交流,尋找民族文化的知識點,激發學生興趣,動手實踐,穿插剪紙技法傳授,將剪紙的藝術性表現出來。
3. 注重動手操作的實踐活動,激發創新意識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積極倡導開放性的課堂活動、開放的教學內容、開放的教學過程。學生是課堂的主人,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非常強烈,思維敏捷,善于表現自己的特點,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這種心理,鼓勵他們在剪紙的實踐中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主動嘗試,發現問題,培養創新意識。藝術作品最忌諱的就是抄襲、模仿,獨創性是藝術作品的生命,每個人都應該在藝術的創作上進行探索,而剪紙藝術是一門“易學難精”的民間技藝。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積極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對事物的觀察,結合自己的感情和不同生活經驗,不同的審美觀點和愛好,選擇適合自己的題材,運用自己擅長的表現形式、方法,展示剪紙技藝。通過嘗試,發現,再嘗試,到總結這樣的學習過程,剪出自己剪紙作品。教師對于有創造性的學生作品應該從作品的閃光點入手,及時給予表揚,只有這樣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培養。
加強對剪紙藝術的保護與傳承,培養學生對剪紙藝術的興趣,促進剪紙技藝的提高,對于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1]王連海 中華傳統剪紙民俗,氣象出版社 2013年12月第1次印刷.
[2]張京羽 高手在民間——一個中學生對民俗剪紙大師的訪談實錄,中國當代出版社,2014年1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