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惠+李延源
摘要:新聞的本源是講究用事實說話,新聞是對客觀事實進行報道和傳播而形成的信息,反映在新聞信息中的內容必須對事實進行真實傳達。隨著電視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特別是富有特色的地方電視新聞節(jié)目的開播,故事化的理念已如潮水之勢將其席卷。比較之前枯燥單調的傳統(tǒng)新聞報道方式,新穎活潑的故事化新聞報道方式無疑使人們耳目一新。
關鍵詞:新聞報道;故事化
新聞學的根基和核心就是講故事的藝術和學問,新聞學傳授的是尋找故事和寫作故事。但是,客觀事實本身不是新聞,被報道出來的新聞是報道者在對客觀事實進行主觀反映之后形成的觀念性的信息,是記者把自己對客觀事實的主觀意識傳達出來而產生的信息。因此,在新聞稿中增加敘事要素,是現(xiàn)代新聞宣傳越來越需要關注的問題。
一、新聞稿應該是紀實性的,而不是公式化的
傳統(tǒng)的新聞報道多以第三人稱進行敘述,新聞稿件給人的感覺較正式嚴肅。從容量上看,每條新聞時間較短能展示的具體內容并不豐富。長期以來模式化的報道使受眾產生了一定的審美疲勞。相反,為了爭得受眾市場,故事化的電視新聞回歸受眾本位,故事化語言的注入使新聞事實更具有跌宕起伏的懸念性和情節(jié)感,這對受眾而言無疑有很大吸引力。
以“講故事”為背景傳遞信息不但能夠增強讀者的理解,還能夠讓內容更加深入人心,印象深刻。新聞稿所提供的背景就像膠水一樣,能夠將重要信息粘合在一起。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曾經派出記者趕赴鳳慶縣郭大寨鄉(xiāng)拍攝制作了新聞《麻風村的1個老師和3個學生》,該新聞以教師彭紹貴和他的學生為切入點,內容感人、情節(jié)真實,尤其是被采訪人原汁原味的語言表達讓新聞故事增色不少。老師彭紹貴是麻風村土生土長的孩子,麻風村從沒有學校、老師,到有了老師、學生。再到如今,麻風村的孩子們不僅能夠受到良好的教育,還有人走出麻風村考上了名牌大學。新聞就用彭老師的故事展現(xiàn)了麻風村的改變,又通過一個小小的麻風村折射出了多年來我國醫(yī)療衛(wèi)生與教育的長足發(fā)展。
這條新聞沒有慣常的那種直白地表揚和吹捧,也沒有過多全景式宏觀式地展現(xiàn)和羅列,就只是通過講故事,通過小人物命運的改變折射大時代的變遷。沒有自吹自擂、自說自話,而是傳遞信息,起到告知和教導的作用。
二、值得信賴的內容需要具有公正平和的觀點
新聞“講故事”的目的是為了信息更具有傳通性,追求傳播的效果,使新聞的可信度和接受性更強。在保證真實、客觀、全面?zhèn)鞑ナ聦嵉那疤嵯拢侣剤蟮赖囊笫恰耙憩F(xiàn),不要陳述”,講述完滿的故事。在敘事情節(jié)時,對于細節(jié)的處理非常關鍵。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斗爭,人物間的矛盾沖突,事件的跌宕起伏都是靠細節(jié)來完成的。懸念和沖突是故事的基本構成要素。用故事化的手法寫新聞,就是強調對事件的過程的展現(xiàn)及事件內含的懸念、沖突等。有了故事性的新聞一般都很注重人物的言行、事件的細節(jié)、環(huán)境的畫面,等等,注意挖掘事實中具有人性、人情的因素,描述人的生存境遇,捕捉生動傳神的生活情境,展現(xiàn)人性的真善美,從而增加了新聞的可讀性和感染力,也優(yōu)化了新聞的傳播效果。在深入采訪的基礎上,要把故事寫好,語言的把控和情緒的表達也是必不可少的,不能讓情緒偏頗導致新聞有失客觀。在寫作中,記者要注重對新聞現(xiàn)場的描述,運用各種感覺,將看到的、聽到的、觸摸到的描寫出來,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而在句式方面,要盡量寫簡單的句子,多用短句式,多用名詞和生動的行為動詞,這樣句子會顯得簡潔、動感有力量,突出現(xiàn)場感。
天津衛(wèi)視《津晨播報》曾經播出一條題為《我們的春節(jié),棚戶區(qū)里最后一個春節(jié)》的新聞,講述的是老棚戶區(qū)居民在即將改造的老棚戶區(qū)里過的最后一個春節(jié),這個片子涉及了較為敏感的拆遷問題,然而,記者站在客觀的角度,通過敘事性的描寫,運用大量的同期聲,由老棚戶區(qū)居民來講述他們對老房老屋老街坊的不舍,也展現(xiàn)了他們對即將喬遷新居的渴望和憧憬。新聞就是在這些樸實的敘述中,春風化雨的展現(xiàn)了棚戶區(qū)改造對于提升人居環(huán)境的好處,用一種客觀公正的角度展現(xiàn)值得信賴的內容。
三、講故事的新聞是善于對事實聚焦和透視的新聞
除了要善于敘述完整的故事,還需要展現(xiàn)事物的兩面性,甚至是多個側面多個方面;除此之外,保證新聞的時空結構是完整的,用有序的、條理清晰的結構方式布局報道。同時,進行焦點陳述,聚焦事件的核心環(huán)節(jié),迅速地抓住要點,用簡潔明快的筆法鋪陳細節(jié),使事實具象化。在過程中,還需要注意的內容就是,不能為講故事而講故事,使講的“故事”與總體新聞事實脫節(jié)。
《云南新聞聯(lián)播》中播出的《臨滄脫貧攻堅系列報道》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系列報道分三集,分別為《產業(yè)轉型新路徑的南美實踐》《“六個共同”助力幕布村美麗鄉(xiāng)村建設》《一米寬里見文明》,一個報道一個小故事,用講故事的方式與受眾的對話,在形式上力求語言的平民化、通俗化和口語化,通過一個個完整的故事聚焦臨滄脫貧攻堅中產業(yè)建設、民族團結、鄉(xiāng)村文明等各個方面。最大限度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留下與受眾順暢對話的空間,讓公眾感到親和,能夠理解和樂意接受,并將焦點關注。
四、結語
總之,把電視新聞當成故事來講,讓電視充滿故事性是吸引觀眾的一大法寶,增加新聞的故事性,就是增強新聞對觀眾的吸引力。因此,學會講故事,用講故事克服新聞報道不好看、不耐看,這是新聞走出公式化、僵化的重要出路。學會提供給人們有益的東西,在新聞和寫作中具有人文情懷,這是新聞“故事化”的意義和底線。
【參考文獻】
[1]劉建玲.對電視新聞類節(jié)目故事化現(xiàn)象的思考[J].電影評介,2007(24).
[2]李春生.電視新聞“故事化”現(xiàn)象探析[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 2008(23).
[3]張瑾.故事化新聞當是一道“加分題”——論新聞故事化寫作[J].新聞知識,2009(09).
[4]何純,張海寅.論新聞敘事情境的建構及其對新聞有效接受的作用[J].新聞界,2006(02).
[5]李紅毅,陳創(chuàng)榮.故事化:讓新聞變得更精彩[J].南方論刊, 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