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網絡文化已經融入到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對人們的思想觀念、行為舉止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大學生作為社會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有效的思想政治教學能夠培養學生養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文章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學對網絡背景下存在的問題及方法進行探究,希望能夠更有效地促進學生未來的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學;網絡背景
一、網絡運用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網絡的發展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內容
極具共享特點的網絡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獲取信息資源的成本。目前,對于我國思想政治資源的教育教學內容來說,仍舊處在相對比較緊缺的狀態,例如:在師資方面,重點院校與普通院校之間仍舊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在之前,許多有關思想政治的相關教材內容都需要通過嚴格的編寫、印刷以及預定和購買才能夠進行使用,而在教材的準備上都會產生很大的開銷,而網絡的發展則促使這一模式產生了很大的變化,信息的可復制性、共享性以及時效性的特征,都能夠通過現代技術(如多媒體、計算機等)調入到課堂教學當中,使得整個教學內容更為豐富。
(二)網絡的發展促使枯燥的學習充滿感染力
網絡同樣是一種極具感染力特點的信息傳播工具,其所表現出來的自主性特點能夠在最大限度上調動學生獲取信息的主動性以及參與性。大學生在平時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獲取大量的信息,又可以通過這一技術與外面的世界進行接觸和思想交流,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以及想象力,最大限度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除此之外,網絡運用還可以促使學生通過不同的時間、地點,從不同的終端當中去獲取自己所需要了解的知識,迅速的掌握國內外相關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信息,同時,在網絡當中,有些瀏覽頁面還會將思想政治教育集合成不同學科、不同媒體的瀏覽路徑,讓大學生能夠依據自己的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進行咨詢,從而捕捉良好的知識內容。
二、網絡文化為現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
(一)網絡平等性給對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挑戰
在網絡發展過程當中,每一位參與者都是其重要的主體,受教育者雖然作為教育的對象,但是在和教育者的關系當中仍舊是一種平等的關系,這與傳統意義當中的不平等截然不同。在傳統的教育教學過程當中,受教育者在教育的過程當中都會被看做是一種被進行思想灌輸的教育對象,在整個教育過程當中始終保持著一種次要的地位。如“傳遞——接受”的教育教學模式當中,這種由赫爾巴特所主張的四段教學方式,后來通過前蘇聯凱洛夫等人逐漸傳入到我國的教育教學當中,并在我國的教育過程當中被廣泛運用。很多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教師都在教育過程中多多少少運用這種方式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模式主要通過傳授系統的理論知識以及基本技能作為教學目標,并充分挖掘學生的技藝水平以及推理能力、掌握知識的方法,促使學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更有效地掌握更多的知識體系,整個教育教學過程都以教師的指導作為重要方式,因此,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思想政治教學首先遭受到的是網絡的強烈沖擊。
(二)網絡中的互動性對傳統思想政治教學模式的挑戰
對于網絡當中的互動性而言,進一步對傳統教育模式所表現出來的基本模式進行了轉變。在傳統教育模式當中,因為其表現出來的教學方式極為特殊,在這當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都會缺乏良好的溝通,因此很難判斷教育最終的成效性。而對于網絡教育而言,最大的優勢則并不僅僅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所進行的交流和互動,而且還表現在受教育者、教育者及其他參與者之間所展現出來的相互探討等方式。在這個教育教學過程當中,就如同一個小型的辯論會一般,所實施的教育內容都會以一種互動的方式進行,與現代化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相適應。
三、網絡背景下實施良好的思想政治教學的基本策略
(一)“以人為本”并突出大學生的自主性
對于網絡而言,其本身就是一種張揚個性與表現自主性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大學生在網絡背景下接受思想政治教學,應當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首先,在進行思想政治課程教育的時候,需要讓大學生自己去對所遇到的困惑進行搜集,并對所面臨的問題進行相應的思考,進而提升自身獨立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運用網絡方式,大學生可以進行主動的學習,并對不同的思想政治經典著作以及教學課件、教學試題、教學目標進行了解,從中發現問題,這一教學方式可以將大部分的時間都交給學生,進而增強學生的對立性;最后,讓大學生進一步嘗試理論錯誤,運用西方的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材料等特點,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并從側面引出馬克思主義的合理性。
(二)構建良好的網絡法規,建設優良的網絡道德體系
現如今,我國網絡立法仍舊處于一個初期階段,在這當中,有許許多多的不良因素影響著整個網絡環境的發展。而對于大學生而言,這種網絡環境在一定情況下侵害了學生的思想,進而促使學生在不良環境的影響之下形成錯誤的觀念體系;除此之外,青年學生自我表現欲望強烈,會在不自覺中陷入網絡犯罪的泥潭。因此,一方面既要支持和鼓勵大學生科學運用網絡,另一方面更要加強網絡的信息管理和技術防范力度,同時加強網絡法律法規教育,在這片新陣地中,將知法、懂法、守法聯系在一起。要教育學生遵守網絡規范,維護網絡秩序,自覺約束自己的網絡行為,有效抵制網絡有害信息。積極開展網絡思想道德教育,要增強他們的思想道德甄別能力,鼓勵他們進行網絡道德自律和創新,進而提高個人修養,養成良好的道德意識,主動拒絕互聯網中的負面信息和精神垃圾。如果主體思想道德觀念在大學生接受的各種互聯網信息中占據較大的比重,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反動、色情、暴力等負面信息的入侵。對于高校來說應該專門針對網絡倫理規范方面的問題組織開展研究和探討,明確網絡道德,提高互聯網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不僅要從技術層面上豐富互聯網知識和應用能力,而且要從從社會道德,法律等層面在廣大師生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楊素穩,李德芳.認知在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生成中的作用與機理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22).
[2]熊項斌.網絡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3(23).
[3]焦安勤. 網絡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15).
[4]唐亞陽,楊果.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規律探析[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3).
[5]彭小蘭,李萍.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機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3(04).
[6]王珠珠,李素麗,尚俊杰.青少年網絡娛樂方式調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3(03).
作者簡介:楊康裕欣(1986.07-),女,河南省焦作市人,助教。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人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