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維護社會安全與穩定和進行相關預警機制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在社會安全與穩定和相關預警機制完善的基礎上發展和進步,才能達到社會發展的更高層次——和諧社會。只有這樣,整個社會才能向著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向發展,和諧社會的建設才會取得成功。
關鍵詞:社會;安全;穩定;預警;機制
一、社會安全與穩定的因素分析
(一)政治生活領域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不斷深入,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體制進入到全面轉軌期,腐敗現象特別是權利腐敗現象不斷滋生蔓延,并在一些部門和地區還相當嚴重。公共權利本身就是一種稀缺資源,得到這種資源的人在缺乏有效監督的情況下,就有可能利用這種資源為個人或小團體謀取私利,從而嚴重侵犯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正所謂“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絕對導致腐敗”。所以,腐敗對社會安全與穩定所造成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們應該認識到,腐敗的產生與蔓延已成為社會安全與穩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嚴重障礙。
(二)經濟生活領域
1.貧富差距問題
當前我國基尼系數已超過0.4的國際警戒線,屬于世界上貧富差距較大的國家,并且貧富差距還在不斷加大,這已嚴重威脅了我國的社會安全與穩定,成為我國目前頭號的社會問題。特別是權錢交易、貪污腐敗和各種非法致富行為對收入分配的影響,使人民群眾產生了嚴重的不公平感,導致社會積怨加深,嚴重時可能會演變成為社會動蕩的導火索。
2.就業與失業問題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和經濟增長方式逐步轉變,失業問題日益凸顯出來。就業與失業問題直接關系到國計民生,它與勞動者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如果長期得不到解決,將直接威脅到人們的生存狀態。這已經構成對我國今后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尖銳挑戰。
(三)社會、文化及環境問題
近十年來我國社會群體性事件發生的頻率及參加的人數和規模都呈現出不斷增長的趨勢,其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弱勢群體保護及打擊黑惡勢力的問題。在一些地方的群體性事件中,弱勢群體采取非理性的方式來表達利益訴求的事件增多,規模擴大,并在其背后都與黑惡勢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突出了保護弱勢群體及打擊黑惡勢力問題的嚴重性和緊迫性。這類問題若得不到及時解決,不僅會造成嚴重的財產和經濟損失,還會對社會安全與穩定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造成嚴重的影響。
二、預警機制建設
(一)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方面
立法機構要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讓我國的社會安全與穩定應急處理工作進一步納入到法制化的軌道,促進我國應對威脅社會安全與穩定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的建立和完善,為今后及時、有效地處理威脅社會安全與穩定突發事件建立起信息暢通、反應快捷、指揮有力、責任明確的法律制度。
(二)行政部門相關制度建設方面
1.政府及相關部門必須能夠及時、全面、準確地收集各種可能導致危害社會安全與穩定的危機事件的信息,并且能夠及時和高效率地處理這些信息。這就要求政府及相關部門必須要充分認識到其必要性,統一集中領導,在政策、資金、技術、人才等各方面給予支持和傾斜;同時還要加強協調,密切各部門的配合,使處理信息的能力能夠得到有效且充分的發揮;而且對于那些非常容易面臨危機事件的政府部門,盡可能保留一些“寬松的資源”。
2.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建立有效、快捷的信息網絡系統。在現代信息社會中,信息傳播速度之快,渠道之廣已達到難以想象的程度,一場信息爭奪戰、保衛戰已悄悄打響,在“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信息的控制和管理者永遠處于積極主動的有利地位。社會及公共安全信息源覆蓋面廣,分散性大,隱蔽性高,突發性強。
(三)社會輿論及文化教育方面
1.形成有效的社會誠信支持系統
公眾既是災害管理的對象,又是災害管理得以發揮作用的主體。政府及輿論媒體是公眾社會最重要的信息源和信息發布者,具有很高的信息公信度。因此政府及輿論媒體應真實地處理發布的事實性信息、指令性信息和評價性信息,并以此在思想意識上達到高度統一,在行動上保持高度一致。
2.以政府和輿論媒體為主導開展與社會安全與穩定相關的宣傳和教育
對于公眾,政府和輿論媒體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對相關社會安全與穩定的基礎知識、預警預防機制和應急制度進行廣泛的宣傳和普及,安排公眾參加突發事件的應急演練,引導公眾對突發公共事件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全面提高公民的心理素質,積極引導群眾樹立正確的輿論觀和信息觀;對于政府官員,政府要集中力量進行有組織、有計劃的專門培訓,增強政府官員對社會安全與穩定的認識和危機意識,在面對我國當前進入突發公共事件高危期的現狀,引導政府官員要在心理上做好準備,思想上高度重視,樹立危機防范意識,提高發現潛在危機事件的敏感度,加強面對危機時的心理承受和適應能力,鎮定從容,正確對待。
3.鼓勵和支持公眾參與預警
各種災害、危機都隱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如果在危機發生時,公眾能及時采取自救和互救措施,這對降低危機的危害和人員傷亡都有極大的幫助。因此,要鼓勵和支持公眾參與預警。例如,從政策上支持人們成立和參加危機和災害預防自救團體,以便于公眾經常性地、有組織地進行各種應對危機的訓練。另外,政府有必要根據參與者在處理危機事件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對參與者進行一定的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和補償。
【參考文獻】
[1]何麗君.孫子兵法中的危機管理思想及啟示[J].理論導刊,2010(02):112.
[2]淦芹.我國社會治安動態預警機制現狀[J].科教文匯,2008(06):132.
[3]張思祥.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構建探說[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5:125.
[4]舒揚,彭彭.動態防范下的治安防范與控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208.
[5]言午,林海.預防與處置群體性事件[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9:132.
作者簡介:魏幫智(1993.6-),男,漢族,四川省簡陽市人,本科。研究方向: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