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加俊
摘 要:教師在地理課堂上設計一些活動讓學生動手操作體驗知識生成過程,在操作中得到快樂,從而達到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交流使得的課堂充滿情趣。
關鍵詞:課堂;動手做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4-295-01
在目前的初中地理教材上有多的活動,教師讓學生在課堂上“動手做”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生成過程,強調讓學生通過自已動手操作、制作、探索和研究,進而發現規律,獲得新知識。這種做法給我們以借鑒和啟迪,本文從地理教學的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對此做些探討。
一、讓學生動手操作
讓學生動手操作首先要強調的是在實踐中的操作。在地理教學中,實驗通常都是教師演示實驗,在這種“教師做,學生看”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就如同“演員”和“觀眾”的關系,而停留于這個層面上的實驗教學,當然不可能達到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目的,同時也難以實現幫助學生理解概念和規律的初衷。為此,在地理教學中必須努力創造讓學生進行動手實驗的機會。例如,可以結合“地球的自轉”的教學,讓學生用地球儀(可自制)和太陽光(或燈光)進行地球自轉的實驗,研究地球表面不同地點晝夜變化情況,并選擇若干具體城市(如北京和華盛頓,東京和倫敦)研究其晝夜差異。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驗,將會真正理解由地球自轉所導致的晝夜交替現象。同時,也初步了解地球上緯度不同的地方在時間上的差異,這也為進一步學習時區概念積累了一定的感性認識。讓學生動手操作還包括進行一些常規的地理測試儀器的使用訓練,像氣溫表、氣壓表、濕度表、風向風力儀、雨量器、經緯儀、地質羅盤、流速儀及泥沙采樣器等,而通過這種基本動手能力的培養,也為學生進一步的觀測和研究等實踐活動奠定了基礎。
二、讓學生動手制作
學生動手制作的過程既是一個手腦并用、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過程,也是學生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的過程。地理教學中的制作一般包括如下幾個方面:一是制作實驗儀器,如前面曾提及的“地球的自轉”教學中所需的地球儀就可用大皮球或者塑料球制作;二是制作地理教學模型,如結合“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關系”的教學,制作黃赤交角模型,還可制作校園規劃模型、等高線模型及其他各種統計模型等;三是制作各種地理教學圖表,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是地理知識的載體,同時也是地理教學不可或缺的工具。因而地理圖表的制作能力也是學生動手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要引導和指導學生學會將有關的地理表象信息和各種地理事物在時空上的分布,通過圖形來形象直現地表達出來,在這方面可從簡單的內容填圖和繪制簡圖起步,直到能繪制較為復雜的圖形、圖表,進而可以使繁雜的地理事物成為簡單的直觀表象,同時也可達到化難為易、變抽象為具體的效果,并為創新思維開辟一個重要通道;四是編制計算機應用程序軟件或利用計算機進行地理模擬實驗,如模擬海嘯、地震的發生及火山的爆發等通常難以見到的災害性地理現象,學生面對這些凝聚著自己動手動腦的辛勤勞動和智慧、且“看得見、摸得著”的制作成果時,必將進一步激發對地理學的濃厚興趣,以及強烈的創造欲望。
三、讓學生在動手中探索
現代教育科學理論認為,作為一種科學的教育首先要讓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探索活動,而掌握多少事實和數據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對科學的理解和運用能力。科學史也告訴我們,科學的產生和發展,就是人類不斷探索的結果。盡管人類的探索形式可能是多種多樣的,但應當看到,以動手為基礎的手腦結合的形式無疑是其中最基本的,同時也是最重要的形式。在這方面,地理學史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很好的例證,同時也給我們以很好的借鑒和啟發。
四、讓學生在動手中研究
地理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通過深入探討某些地理學問題,或者從地理學角度對某些日常生活及學習中出現的有關問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讓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以及應用知識去解決問題。它作為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學習活動同樣是與學生的“動手做”緊密相連的,而與社會生活實際密切聯系的地理學成果中,可供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課題是相當豐富的,所以地理學在研究性學習方面也是可以大有作為的。例如,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居住條件得到了較大改善,而在房屋的規劃設計時,既要考慮盡可能地節約土地,又要考慮各樓層都能有較充足的陽光。為此,也就產生了這樣一個研究性課題:調查住宅小區房屋的光照情況;分析影響住戶獲取陽光的因素;怎樣才能保證每一戶居民一年四季都能曬到太陽?這是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其涉及的背景因素也較多,而且其中還有一些變化的因素。為便于研究,不妨以我們生活的北半球較為普遍的坐北朝南的房屋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可以發現,住戶接受陽光照射的情況一般與前排房屋的高度、前后兩排房的間距、住戶所處的樓層以及太陽光的入射角度等因素有關。而對陽光的入射角等一些變化的因素,需要我們從“變”中把握“不變”,由于一年之中以及一天之中陽光的入射方向都是不斷變化的,就一天而言,可取正午時陽光。
總之,地理作為一門實踐性強的學科,為了讓學生能從地理教學中獲得較為豐富的感性認識,促進學生對地理概念和規律的深刻理解,必須努力通過“動手做”給廣大學生提供較為充分的實踐機會。而借助于這種“動手做”,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所獲得的豐富情感體驗,對學生形成探索能力和研究能力,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于養成科學的研究習慣和熱愛科學、尊重科學的習慣更是彌足珍貴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