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臘英:用自身實際行動為農村下一代做榜樣
我是山西省高平市寺莊鎮伯方村的一名普通農民、關心下一代工作者。近幾年,先后五次到過北京。2012年11月8日參加黨的十八大,2015年4月參加全國勞模表彰大會,2015年11月參加第五屆道德模范及提名獎大會,2016年12月又參加了第一屆五好家庭表彰大會。讓我感受最深的,還是今年參加黨的十九大。
十九大閉幕后,我從京返鄉,一邊在田間務農,一邊應邀向高平市關工委五老和當地基層干部群眾宣傳十九大精神。我是一名農民代表,對“三農”非常關心。在現場聆聽總書記的大會報告的時候,心里就忍不住地想,總書記不愧是在咱農村生活過的,關心農業,了解農村,真是咱農民的貼心人。報告中的字字句句,都說到咱農民的心坎里去了。尤其聽到總書記提到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時,我深受鼓舞。
十九大報告提出推進教育公平,重視農村義務教育。我這次開會時,提議把城里的優質師資放到鄉村學校里。將來,隨著國家的教育資源均衡化,國家也會把好老師分配到農村學校,給農村學校配備電腦、數字電視等硬件設備。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這也給我們吃下了一顆“定心丸”。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這樣我們能在土地種植、設施建設等方面進行長遠安排了,比如我們可以種果樹等生長周期長的農作物。現在村里都是我們50多歲的人種地,延長土地承包期也能吸引更多愛農村、懂技術的農村青年回鄉創業。
今年五月,為了村里的環保建設,我帶頭關閉了開辦20余年的養豬場,開始在家里的6畝農田里種植玉米。不過,我拆除養豬場所得的十萬多元補償款與種玉米的收入,還可以維持今后五年的公益助學活動,每年能捐2萬多元。我覺著,助學這件事再難也要干下去。1986年,我的父親畢生才開始捐助貧困大學生。1992年父親去世后,我接過了捐資助學的“接力棒”。捐資助學是我們父女兩代人堅守的初心,從我把父親的喪葬費捐給伯方村小學開始,幾十年來我始終沒有停止。目前,我創立的“畢生才教育基金”已資助貧困學生達1000余名,其中很多學生陸續走上了工作崗位。
最近,我在伯方村小學建了個道德教育書屋,現已有藏書8000多本,能讓村里的學生和家長多讀點書,多增長點知識和本領,引導他們做有益于社會的人。這是完全符合黨的十九大精神的?,F在我又到伯方村小學當了一名義工,幫助學校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每天能聽到孩子們的讀書聲,我很開心。
(本刊通訊員劉高潮整理)
畢臘英:全國勞動模范、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山西省高平市寺莊鎮伯方村關工委成員,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