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森 張金學 譚照彥
“學習雷鋒是我的責任,也是我一輩子的事業”“最美五老”宋清梅
王林森 張金學 譚照彥
親愛的宋清梅同志,送你幾句話:一個革命者,就應該把自己的畢生精力和整個生命,為人類的解放事業——共產主義全付獻出!
——1962年2月26日雷鋒為宋清梅題寫的贈言
他是雷鋒生前戰友,情緣至深,對雷鋒無限欽佩、崇敬,視堅守傳承雷鋒精神為永恒的人生追求和終生的宿愿。
他信仰忠誠,熱情似火,巡回報告演講足跡踏遍大江南北,為學習雷鋒傳承雷鋒精神殫精竭慮。
他志愿服務,奉獻愛心,用行動踐行雷鋒精神,贏得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普遍贊譽。
他組建、引領編外雷鋒團1.3萬多名成員,當好播撒雷鋒精神的種子,在中原大地樹起一面享譽全國的學雷鋒的旗幟。
宋清梅,男,漢族,1941年6月出生于河南省鄧州市林扒鎮,現任鄧州市關工委副主任、理想信念團團長和鄧州編外雷鋒團團長。1960年8月,他和鄧州560名熱血青年一起應征入伍,與雷鋒成為一個團的戰友,1962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1年任雷鋒團第9任團長。在部隊榮立三等功3次,受團以上嘉獎8次,多次獲模范共青團員、學雷鋒標兵等榮譽稱號。
1985年12月,宋清梅從部隊轉業到地方,歷任鄧縣“五四三”辦公室副主任、鄧縣城建局局長、鄧州市(鄧縣)文明辦副主任、調研員,2001年退休。他幾十年如一日,引領鄧州籍雷鋒戰友學雷鋒,1997年組建鄧州編外雷鋒團任團長。2014年6月25日,鄧州編外雷鋒團被中央宣傳部授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他曾獲全國離退休老干部先進個人、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全國關心下一代“最美五老”等榮譽稱號。
“學習雷鋒是我的責任,也是我一輩子的事業。”
“我們倍感‘編外雷鋒團’責任重大,要讓雷鋒精神薪火相傳,代代發揚。我們將更加珍惜‘雷鋒戰友’這個光榮的稱呼,像雷鋒那樣生命不息,奉獻不止!”
“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沒有高低之分,干啥都一樣,只要無愧于黨的培養,無愧于雷鋒戰友的稱號,我就高興。”
“40多年來,我們堅持用雷鋒精神激勵大家,高舉奉獻的旗幟,把奉獻當追求,把貢獻當享受。”
“雷鋒精神是永恒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我要在有生之年,盡心盡力,不忘初心,繼續當好播撒雷鋒精神的種子,讓雷鋒精神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如今,我們可以自豪地向老團隊報告:雷鋒精神已經在中原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我們也欣喜地看到:一個學雷鋒、樹新風的熱潮正在全國各地蓬勃興起、生生不息。我們將在老團隊這桿學雷鋒大旗引領下,珍惜榮譽,再接再厲,讓雷鋒精神薪火相傳、代代發揚,在學習雷鋒的征程中再寫新篇章,再續新輝煌!”
宋清梅和雷鋒在一個部隊的日子里,與雷鋒見面交流3次,聆聽雷鋒事跡報告7次。最使他難忘的是1962年2月18日至27日,他作為全團共青團員的代表,雷鋒作為特邀代表,一起參加沈陽軍區首屆共青團代表大會,并住一個房間,度過了不尋常的9個日日夜夜。
2月18日下午兩點,他來到撫順火車站,雷鋒已買好了兩人去沈陽的火車票。上車時,雷鋒禮讓旅客,幫助兩位旅客提著東西上車;把掛包放在茶幾上之后,就去幫列車員倒水、擦地;坐定后,開始讀《毛澤東著作選讀本》。到沈陽軍區二所報到后,雷鋒約他到街上逛書店,并請他在東北電影院看了新上映的戲曲故事片《三打白骨精》。第二天起床時,他見雷鋒床上的被子已疊得整整齊齊,正滿頭大汗幫服務員搞衛生;吃飯時,雷鋒主動幫服務員往桌子上端飯菜……9天的會議,雷鋒天天如此,一言一行都給他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也使他感受到了與雷鋒的差距。在雷鋒的帶動下,他也找機會隨時助人為樂做好事。
宋清梅結合學雷鋒對學生進行黨的宗旨教育
宋清梅在新兵入伍儀式上為新兵戴大紅花
鄧州編外雷鋒團少年營成立儀式
會議結束的前一天,他懷著對雷鋒無比欽佩的心情,請雷鋒在筆記本上簽字留念,雷鋒給他留下了這段寶貴的贈言。每當回憶起那個時刻,他都深為感慨地說:“雷鋒贈言是我一生的座右銘,激勵、引導我一生走雷鋒的路。”
1985年12月,宋清梅從部隊轉業,到鄧縣“五四三”辦公室(即后來的文明辦)任副主任。剛轉業時,有戰友、親戚為他抱不平,甚至說“雷鋒團團長當個副科級的副主任,雷鋒團也沒面子呀!”他卻對親友們說:“我是雷鋒的戰友,是雷鋒團的團長,更得像雷鋒那樣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黨把咱擰在哪里,就在哪里閃閃發光。”在文明辦工作期間,文明辦主任換了6任,年齡都比他小,資歷都比他淺,但他甘當“配角”,努力干好本職工作。
宋清梅作學雷鋒報告
宋清梅給孩子們講雷鋒的故事
轉業后,宋清梅一直沒有分到房子,全家7口人,住在臨時租的三間房內。后來,市里蓋了一棟軍轉干部宿舍樓,按轉業先后,他被分到了最高一層。那一年他母親已年過八旬,體弱多病。一次,母親病重,他背老人家下樓去醫院,遇到市里一位領導。這位領導主動提出給他調整住房,但他婉言謝絕了。
宋清梅像雷鋒那樣走到哪里,好事就隨時做到哪里,一直沒有間斷過。1987年春節,他家附近一個浙江人開的木工店失了大火,他和老伴一起送去了200元錢和衣物以解燃眉之急。鄧州師范學校一名貧困學生面臨輟學,他先后拿出1500元資助完成了學業。陶營鄉盧崗村沈雨航來自一個特困家庭,他幫助協調這一家三口上了戶口、辦了低保,還發動編外雷鋒團成員捐助了5000多元,引導兒子、女兒每年幫扶2000元……
“學雷鋒就要從點點滴滴做起”,是他長年學雷鋒的深刻感悟。他是一直這樣做的,但總覺得自己做得還很不夠。
1989年3月,鄧州市委組織開展“學雷鋒,樹新風,雷鋒精神在鄧州”活動。宋清梅找來10多個轉業回鄧州的雷鋒團老戰友商量:“咱們在部隊學雷鋒二十幾年,從來沒有松過勁。現在轉業了,不能僅僅滿足于自己學,應該協助市委把這項活動在全市轟轟烈烈搞起來。”打那開始,雷鋒生前的560名鄧州戰友在他的引領下開始組團學雷鋒,被廣大群眾親切譽為“編外雷鋒團”。1997年,鄧州編外雷鋒團正式成立,他任編外雷鋒團團長。
這么多年來,宋清梅一直恪守“要高擎編外雷鋒團的旗幟”的誓言,和這些雷鋒的戰友一起,始終站在學習雷鋒的時代制高點上。歲月滄桑。這些雷鋒的戰友好多已離開了人世,但他們播撒的雷鋒精神的種子已在鄧州大地、在華夏大地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編外雷鋒團由1997年剛成立時的3個營、16個連隊,已發展到22個營、10個直屬連(排)隊、雷鋒藝術團和學雷鋒研究會等42個單位,共有1.3萬多人的大團隊。他帶領這個團隊,應邀到14個省(市)、51個縣(市)及沈陽、濟南、北京、昆明等地方和部隊,報告雷鋒事跡和編外雷鋒團事跡1900多場次,聽眾達170多萬人次。這個團隊的成員為貧困生、孤寡老人、殘疾人、困難家庭捐款150多萬元,捐衣物30多萬件,在社會做好事、善事40多萬件,為高校學生捐贈各類書籍20多萬冊。
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接見軍隊基層代表時,饒有興趣地談起“郭明義愛心團隊”和“編外雷鋒團”。這既是對宋清梅和編外雷鋒團的肯定,更是鼓舞和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