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潔
優秀女子網球選手紅土場地單打比賽接發球技戰術運用分析
馮麗潔
運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錄像觀察法和數理統計法,通過對接發球回球落點分布特征來探討世界優秀女子網球選手在紅土場地比賽中接發球技戰術運用的規律。統計結果發現:接發球回球落點越深,得分率越高;接對方一發時,回擊對方中路底線位置是一個較好的選擇;接對方中路和內角發球時,回擊對方反手邊線位置,可以阻礙對手進攻;接外角發球時,通常是運用增加回球路線的方法擊球。
網球;接發球;發球;技戰術
在網球比賽中,好的發球可以為比賽創造良好的開端,但要取得比賽勝利,除了要守住自己的發球局外,還必須能夠打破對手的發球局,因此,在網球比賽中,接發球和發球同樣非常重要。運動員在接發球局中往往處于逆勢狀態,接發球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運動員是否能在被動狀況下扭轉局勢,也直接影響比賽的勝負。隨著發球技術的不斷提高,對接發球技術要求也越來越高。從查閱的資料來看,目前對接發球技戰術的研究與發球技戰術研究相比還比較少,但從近幾年的研究發展趨勢來看,關于接發球方面研究也在逐年增多,說明接發球技戰術在比賽中的重要性也逐漸被認同。Heinz Kleinoder早期就對接發球技術進行了細致的研究,他認為在高水平比賽中,對于接發球判斷的反應時間非常短,如要提高運動員的接發球能力,首要任務是提高運動員對發球速度和落點的預判能力,對于速度較快的發球要盡量減少準備時間,如減小引拍幅度,控制擊球瞬間的球拍型以及球拍擊球的位置等[1]。李慶友認為接一發和二發時應采取不同的接發球站位[2]。之后又有學者研究不同時間阻斷對運動員接發球反應時間和準確率的影響作用,認為隨著時間阻斷的增加,接發球預判準確率上升,反應時間縮短[3]。接發球技戰術的運用可以依據對方發球速度的快慢,將接發球技戰術分為進攻性接發球和防守性接發球[4]。但不同類型場地比賽接發球技戰術的運用存在著差異,如草地和硬地比賽發球速度較快,接發球以防守為主,而紅土場地由于發球速度受到限制,接發球得分的機會較高,應考慮采用進攻性接發球技戰術[5]。除此之外,接發球技術的應用還取決于運動員自身的技能水平和心理特點。總之,運動員在比賽中應根據場地類型,對手發球特點,自身條件等因素來決定接發球技戰術的運用。為進一步了解紅土場地網球比賽中高水平女子選手接發球技戰術應用特點,本研究對2015年法國網球公開賽女子1/4決賽、1/2決賽和決賽中運動員接發球技戰術的運用進行觀察和分析,探討高水平女子選手紅土比賽接發球技戰術應用的特點和規律,為競技網球比賽中技戰術的應用提供實踐經驗。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2015年法國網球公開賽進入前8強女子運動員在1/4決賽、1/2決賽和決賽中所運用的接發球技戰術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了近十年來國內外有關發球、接發球技戰術等方面的期刊、書籍和參考資料,并對文獻資料進行了梳理和歸納,了解目前國內外對接發球技戰術研究的概況以及最新的研究進展,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論支持。
1.2.2 專家訪談法
通過與江蘇省一線網球教練員和運動員的訪談,了解接發球技戰術理論與實踐運用,以及運動員在比賽中接發球技戰術運用的實戰經驗,為本文研究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
1.2.3 錄像觀察法
觀看2015年法網比賽1/4決賽、1/2決賽和決賽共7場比賽的轉播錄像,并對比賽過程中運動員發球路線、發球落點、接發球路線和接發球落點等相關數據進行記錄。

表1 2015年法網比賽1/4決賽、1/2決賽和決賽
1.2.4 數理統計法
將采集的數據運用SPSS 19軟件對不同接發球角度和落點的使用率和得分率等統計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
戰術統計是根據擊球落點的空間區域進行統計。通過專家咨詢,把場地區域劃分為9個區域。依據橫向劃分,將落點在1、2、3區的球稱為“淺球”,落點在4、5、6區的球稱為“中場球”,落點在7、8、9區的球稱為“深球”。依據縱向劃分,將落點在1、4、7區和3、6、9區的球稱為“直線球”或“斜線球”,落點在2、5、8區的球稱為“中路球”。具體區域如圖一所示。

圖一 1/2場地區域分布圖
2.1 一區接發球技戰術的運用與分析
表2數據顯示,在一發過程中,接發球者接對方一區內角發球時,回球落點在8區的使用率和得分率最高,分別達到28.9%和38.3%。出現這種現象可能有以下兩個原因:第一、發球方發完球后身體會順勢進入場地內,中路回球落點會落在離發球方身體較近的位置,且中路回球時間最短,從而導致發球方難以及時調整好人與球的距離,造成擊球質量下降;第二、接發球落在中路底線位置,可以使發球方無法打出大角度的斜線球。其次落點較多的是9區位置,該區的回擊路線最長,可以為自己下一拍的準備爭取時間,但9區落點位于對方正手位置,無法對發球方造成太大威脅,因此,9區落點的得分率并不高。

表2 接一區一發回球落點分布統計表
發球方在一區中路發球時,接發方大部分球回到5區的中場中路位置,這可能是由于對方中路追身快速發球迫使接發球方進行防御型接球,回球落點難以打深,與之相對應的中路8區落點位置,由于回球較深,雖然在使用率上明顯低于5區,但得分率卻和5區的得分率相差不大,高達19%,說明落點在8區的接發球質量和效率明顯高于5區,證明接發球回球落點越深越好。7區回球次數要少于9區,但得分率卻明顯大于9區。回擊7區落點的球更多地是因為接發球方采用反手斜線或正手直線的技術打法,將球擊向發球方的反手方向且靠近底線的位置,給發球方的擊球造成難度,從而達到接發球方轉守為攻的戰術意圖。9區的回球落點是位于發球方的正手方向,很難對發球方形成太大的威脅,因此落點在9區的得分率要低于7區得分率。
發球方在一區發外角球時,接發球方將球擊在對方的8、9區的擊球數量較多,分別達到25.3%和21.5%,且得分率也較高,均達到23%左右。發球方發外角球的戰術意圖非常明顯,意在通過大角度發球將接發球方調離到場外,然后攻擊留下的大片空防區域,針對發球方的這種戰術目的,接發球方應盡可能將球回得深一些,以延長對方的進攻時間,才能保證自己有充足的時間回位并為第四拍的擊球做好準備。從場地區域劃分來看,外角接球點到對方8、9區的距離最長,而且也可以打出較大的擊球角度,因此,針對外角發球,接發球方采用正手斜線的方法將球回擊到發球方8、9區的位置是最好的選擇。
無論發球方發哪個角度的球,接發球方回擊1、2、3區前場位置的球都很少,因為回球越淺,越容易遭到對方的進攻,回球越深,越能降低對方的進攻性。回球的深淺還影響對方的回球角度,有研究表明,球在網前中間還擊角度為64度,在中場還擊角度為46度,而在后場還擊對方打過來的深球,還擊角度僅為30度。

表3 接一區二發回球落點分布統計表
運動員在接二發時,更多地是采用進攻型接發球技戰術。從表3可以看出,接對方二發時,接發球主要是以回擊對方底線或大角度擊球為主。在接對方內角發球時,落點在7、8區的擊球效果最佳,雖然在5區的使用率很高,但得分率卻很低,是因為回球落點既沒有深度也沒用角度的緣故。在接對方中路和外角發球時,可以看出5區落點的回擊頻率及得分率較高,雖然5區位于中場位置,但接發球方在接中路和外角發球時回擊該區域可以打出大角度的回球路線,而且擊球穩定性也相對較高。7、8、9區落點位于底線附近,將球回到這幾個區域也是不錯的選擇。
2.2 二區接發球技戰術的運用與分析
表4數據顯示,當發球方在二區進行第一發球時,接發球的戰術運用和一區發球時一樣,都是盡可能破壞發球方的進攻優勢,轉守為攻。從表3中可以看出,在接對方內角發球時,接發球方更多地是打對方中路或反手斜線位置,其中,擊對方反手斜線7區的使用率最多,達到27.8%,得分率高達30.2%。回擊中路5和8區的使用率也分別達到15.7%和14.6%,盡管落在5區的球比8區要多,但得分率卻明顯低于8區,因為5區為中場位置,而8區位于底線位置,球回擊的越深,贏球的機會相對就越大。

表4 接二區一發回球落點分布統計表
發球方二區發中路球時,接發球方回球落點在5、8、7區的使用比例和得分比例較高。5、8區為中路,7區為發球方反手底線區域。從表4中可以看出,回對方中路球的得分率均高于回7區的得分率,尤其是落點在8區的擊球效果更好。在接發球的回擊線路中,中路直線球比斜線球的距離要短,發球方接球的反應時間也就相應縮短,且球的落點靠近發球方,這更加大了發球方第三拍的擊球難度,而落點在7區的斜線球,雖然落點靠近發球方反手位的底線,但由于回球路線長,發球方有相對充足的時間準備下一拍的擊球,所以接發球回中路底線球比回斜線深球的擊球效果更佳。接發球落點在9區的使用率和得分率均低于7區,這主要是因為接二區中路發球時,更傾向于采用反手接發球,9區落點多數需要采用正手直線擊球,且擊球難度也較大,而7區落點較易采用反手斜線擊球,所以回球落點在7區的次數和得分比例均高于9區。
在接二區外角發球時,接發球方將球回到7、8區的比例最高,分別為25.2%和21.7%,得分率分別為26.8%和32.9%。接發球方主要通過反手斜線打法將球擊在7區和8區位置。二區外角發球和一區外角發球的戰術意圖一樣,都是想通過大角度的外角發球調動對手到場外,因此接發球方實施的策略也是將球回得更遠更深,以爭取回位時間。接發球方采用反手斜線打法不僅可以加長回球路線,延長第四拍的準備時間,還可將球回擊到對方站立點位置或反手邊線位置,迫使對方被動性擊球或跑動中反手擊球,同時還可留出大片空防區域,為接發球方第四拍搶攻創造機會。接發球落點在9區使用率為0,說明沒有運動員在接二區外角發球時回擊9區位置,可能是因為在該位置被動性運用反手斜線變直線的技術難度較大,且球是回擊到對手的正手位置,因此,這種高風險低收益的打法一般不會輕易被運動員采納。
表5顯示,接發球方在接對方二區二發內角時,接發球落點在4區的使用率最高,達到38.7%,可能是因為接發球方想通過打出小斜線球來調動對手,但依據統計結果顯示,二發在內角發球的比例比較少,所以,接二發內角的接發球數據結果不能全面反映其接發球的規律。在接中路發球技戰術運用中,7、8區的落點頻率比較高,分別達到24.9%和19.7%,且得分率也相對較高。8區得分率高于7區,可能是由于回擊中路的時間相對較短造成對方準備不足,從而使發球方陷入被動狀態。在接外角發球時,我們發現接發球方選擇4區擊球落點的頻率非常高,達到39.3%,得分率也高達33.8%。二區接外角發球時,發球方在場地左邊區域擊球,通過反手斜線擊球技術攻擊4區,可以打出角度較大的小斜線球,迫使對方到場外接球,從而獲得主動優勢。接發球落點在7區的使用頻率也相對較高,可能是因為接發球方采用反手斜線技術攻擊對方反手位,一方面使對手難以打出高質量的回球,另一方面也可以為自己爭取回位準備時間。

表5 接二區二發回球落點分布統計表
1.在接發球技戰術運用中,接發球落點越深,得分率相對越高。
2.在接對方一發時,盡量將球回擊到對方的中路底線處,以減少對手發球后下一拍的準備時間,打破對手的擊球節奏,從而增加獲得主動進攻的機會。
3.在接中路和內角發球時,除了打對方的中路底線外,還可以將球回擊到對方反手邊線位置,阻礙對手進攻。在接外角發球時,通常是運用增加回球路線的擊球方法,來贏得回位準備的時間,為下一球的技戰術運用做好準備。
4.接發球方在接二發過程中,主要是以回擊對手底線或大角度擊球為主,為下一拍的進攻創造條件。
[1] Heinz Kleinoder. the Return of serve.ITF coaching & Sport Science Review[M]. 9thyear issue 24. July 2001.
[2] 李慶友等.網球接發球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6,42(5):62-67.
[3] 楊勇濤,張忠秋.不同時間阻斷三維發球和知覺動作匹配程度對網球接發球的影響[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2,27(5):421-426.
[4] 陶志翔.網球運動教程[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7.
[5] 李煥新.世界優秀女子網球選手單打接發球技戰術對比分析[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4:6-8.
AppliedAnalysisonReceiveTechniqueandTacticsofEliteWomen’sSinglesPlayeronClayCourt
Feng Lijie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 video observation and mathematic statistics to analyze the law of technique and tactics of receive applied by world elite tennis player according to distribution of return point of serve in women’s singles on clay court. The result is as follows: deeper fall points leads to higher scoring rate; it is a good choice to striking back the opponent’s base line as receiving the first serves; returning to the side line position of backhand can hinder the opponent’s attack as receiving serves from middle route and internal angle; as receiving serves from external angle, the method of lengthening flight distance of ball is often used.
tennis; receive; serve; technique and tactics
G845
A
1005-0256(2017)12-0075-3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12.030
馮麗潔(1984-),女,江蘇南京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運動訓練學。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體育部,江蘇 南京 210044
Department of Sports,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4, Jiangsu,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