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宗福
(昭通市昭陽區青崗嶺鄉衛生院,云南 昭通 657000)
用中醫療法對46例慢性胃炎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探察
周宗福
(昭通市昭陽區青崗嶺鄉衛生院,云南 昭通 657000)
目的:探討用中醫療法對46例慢性胃炎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對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間昭通市昭陽區青崗嶺鄉衛生院收治的92例慢性胃炎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隨機將這92例患者分為西醫組和中醫組,每組各有46例患者。對西醫組患者使用常規西醫療法進行治療,對中醫組患者使用中醫療法進行治療,然后比較兩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和病情的復發率。結果:中醫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病情的復發率與西醫組患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用中醫療法治療慢性胃炎的效果顯著,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且其病情的復發率較低。
中醫療法;慢性胃炎;西醫療法
慢性胃炎是臨床上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該病是指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種慢性胃黏膜炎性病變。該病患者的病理改變主要是胃黏膜被炎癥細胞浸潤、上皮細胞異常增殖、胃腺萎縮以及瘢痕形成等。上腹隱痛、食欲減退、餐后飽脹、反酸、消瘦、腹瀉是該病患者最典型的臨床癥狀。臨床研究表明,慢性胃炎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如感染幽門螺桿菌(Hp)、飲食因素、長期精神緊張、生活不規律、藥物所致慢性胃黏膜損害以及環境因素等。該病具有病程長、復發率高等特點,可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在本次研究中,筆者主要探討用中醫療法對46例慢性胃炎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
選取昭通市昭陽區青崗嶺鄉衛生院于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間收治的92例慢性胃炎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隨機將這92例患者分為西醫組和中醫組,每組各有46例患者。在西醫組中,有女性患者22例,男性患者24例;其最大年齡為59歲,最小年齡為24歲,平均年齡為(37.5±2.5)歲;其最長病程為25年,最短病程為1年,平均病程為(7.2±2.8)年。在中醫組中,有女性患者21例,男性患者25例;其最大年齡為57歲,最小年齡為25歲,平均年齡為(36.3±2.3)歲;其最長病程為20年,最短病程為1年,平均病程為(6.5±2.6)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中患者的納入標準是:1)病情經X線鋇餐檢查、胃鏡檢查、實驗室檢查和病理檢查等得到確診。2)有上腹隱痛、食欲減退、餐后飽脹、反酸、消瘦、腹瀉等臨床癥狀。3)年齡在20~60歲之間。4)對本研究完全知情,且簽署了自愿參與本研究的同意書。其排除標準是:1)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2)病歷資料不全。3)患有消化系統惡性腫瘤。4)治療中斷。5)隨訪失聯。
對西醫組患者使用常規西醫療法進行治療,方法是:用膠體果膠鉍膠囊、阿莫西林膠囊、甲硝唑片以及奧美拉唑腸溶片對其進行治療。膠體果膠鉍膠囊的用法是:口服,100mg/次,4次/d,連續用藥5周。阿莫西林膠囊的用法是:口服,0.5 g/次,3次/d,連續用藥4周。甲硝唑片的用法是:口服,0.4 g/次,3次/d,連續用藥4周。奧美拉唑腸溶片的用法是:口服,20mg/次,1~2次/d,連續用藥4周。對中醫組患者使用中醫療法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是:對患者進行中醫辨證分型,根據其具體證型進行對癥治療。1)對于肝胃氣滯型的慢性胃炎患者,用柴胡疏肝散加減進行治療。處方為:柴胡10 g,白芍10 g,甘草6 g,香附10 g,枳殼10 g,陳皮10 g,法夏10 g,川芎 10 g,川楝子10 g,元胡10 g,郁金10 g。2)對于氣滯血瘀型的慢性胃炎患者,用五磨飲子合丹參飲合失笑散進行治療。處方為:烏藥10 g,木香10 g,枳殼10 g,沉香10 g,檳榔10 g,蒲黃10 g,五靈脂10 g,甘草10 g,桃仁10 g,紅花10 g,丹參10 g,香附10 g,川芎10 g,元胡15 g。3)對于濕熱中阻型的慢性胃炎患者,用清中湯加減進行治療。處方為:黃連10 g,枙子10 g,法夏10 g,茯苓10 g,蒼術15 g,白術15 g,草豆蔻10 g,陳皮10 g,甘草10 g,蒲公英20 g,連翹10 g,厚樸10 g,砂仁10 g。4)對于脾胃虛寒型的慢性胃炎患者,用黃芪建中湯加減進行治療。處方為:黃芪30 g,潞黨參15 g,白術10 g,白芍10 g,炙甘草10 g,桂枝10 g,香附10 g,良姜10 g,陳皮10 g,茯苓15 g,大棗10 g,蓽茇10 g。5)對于胃陰不足型的慢性胃炎患者,用益胃湯加減進行治療。處方為:麥冬10 g,生地15 g,石斛10 g,玉竹10 g,黨參20 g,白芍10 g,甘草6 g,北沙參10 g,佛手8 g,綠萼梅10 g,陳皮10 g,法夏10 g。將上述藥物用清水進行煎煮,囑患者每天服1劑,分早晚兩次服用,連續用藥4周。
將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分為痊愈、顯效、進步和無變化四個等級。痊愈:經治療,患者上腹隱痛、食欲減退、餐后飽脹、反酸、消瘦、腹瀉等臨床癥狀全部消失,經胃鏡檢查顯示其胃黏膜的炎癥反應完全消失。顯效:經治療,患者上腹隱痛、食欲減退、餐后飽脹、反酸、消瘦、腹瀉等臨床癥狀明顯緩解,經胃鏡檢查顯示其胃黏膜的炎癥反應基本消失,但還可見少許的炎癥反應。進步:經治療,患者上腹隱痛、食欲減退、餐后飽脹、反酸、消瘦、腹瀉等臨床癥狀有所緩解,經胃鏡檢查顯示其胃黏膜炎癥反應消失的面積大于50%。無變化:經治療,患者的治療效果不符合上述標準。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進步例數)/總例數×100%。治療結束后,對兩組患者進行3個月的隨訪,觀察其病情的復發情況。
用SPSS18.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 )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中醫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1.3%,西醫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2.6%,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醫組患者病情的復發率為0,西醫組患者病情的復發率為10.87%,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及病情復發率的比較
西醫認為,慢性胃炎患者的病變初在胃黏膜淺層,病變繼續發展,可波及其胃黏膜全層,進而使其發生營養不良和胃部血液循環障礙。中醫認為,用中藥溫補之性能改善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的血液循環,增強其胃黏膜的屏障功能,進而能促進其胃黏膜的炎癥反應消失。在本研究中,筆者根據慢性胃炎患者的具體病情將此病分為肝胃氣滯型、氣滯血瘀型、濕熱中阻型、脾胃虛寒型和胃陰不足型共五種證型,然后根據其不同的證型進行有針對性的中醫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治療的總有效率高達91.3%,其病情的復發率為0。
綜上所述,用中醫療法治療慢性胃炎的效果顯著,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且其病情的復發率較低。
[1]李冬明.慢性胃炎的中醫治療新進展[J].中國衛生產業,2012(29):172-173.
[2]萬字.對慢性胃炎中醫治療新進展的分析[J].求醫問藥(下半月),2013,11(3):185-186.
[3]郭瑞明.慢性胃炎的中醫治療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2(36):305-306.
R573.3
B
2095-7629-(2017)18-00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