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晶,王俊杰
(北京大學國際醫院,北京 102206)
對行全身麻醉的患者實施麻醉蘇醒護理的效果探究
徐 晶,王俊杰
(北京大學國際醫院,北京 102206)
目的:探討對接受腹部手術時進行全身麻醉的患者實施麻醉蘇醒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將近年來在北京大學國際醫院接受腹部手術時進行全身麻醉的87例患者按護理方式的不同分成對照組(41例)和研究組(46例)。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的臨床護理。在此基礎上,對研究組患者進行麻醉蘇醒護理。手術結束后,對比兩組患者在全麻蘇醒期的舒張壓、收縮壓、心率及EA的發生率。結果:研究組患者在全麻蘇醒期的舒張壓、收縮壓及心率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其EA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接受腹部手術時進行全身麻醉的患者實施麻醉蘇醒護理可有效地穩定其在蘇醒期的血壓和心率,降低其EA的發生率。
腹部手術;全身麻醉;麻醉蘇醒護理;全麻蘇醒期躁動
全麻蘇醒期躁動(EA)是指進行全身麻醉的患者在麻醉蘇醒期出現的興奮、躁動或定向能力障礙等行為[1-2]。發生EA可增加患者發生嚴重術后并發癥(如合并有高血壓及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發生心腦血管事件等)的幾率,影響其手術的效果。因此,對接受腹部手術時進行全身麻醉的患者實施麻醉蘇醒護理十分重要。為了進一步證實這一點,本文對近年來在北京大學國際醫院接受腹部手術時進行全身麻醉的87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5年4月至2016年7月期間在北京大學國際醫院接受腹部手術時進行全身麻醉的87例患者。將其按護理方式的不同分成對照組(41例)和研究組(46例)。對照組41例患者中有男性15例、女性26例;其年齡介于39~6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1.46±8.21)歲;其中,有11例進行肝膽手術的患者,20例進行胃腸道手術的患者,8例進行泌尿系統手術的患者,2例進行其他腹部手術的患者。研究組46例患者中有男性17例、女性29例;其年齡介于40~6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1.74±8.32)歲;其中,有13例進行肝膽手術的患者,21例進行胃腸道手術的患者,9例進行泌尿系統手術的患者,3例進行其他腹部手術的患者。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術前訪視、生命體征監測及病房環境管理等常規的臨床護理。在此基礎上,對研究組患者進行麻醉蘇醒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為:1)在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交流,了解患者的家庭情況和文化程度,為其制定個性化的宣教方案。2)在為患者進行麻醉前,護理人員向其講述麻醉的過程、原理及其可能出現的不適感,以緩解其緊張、焦慮及恐懼等負性情緒。同時向其說明留置導尿管、胃管等引流管的重要性和可能引起的不適。3)在為患者進行手術的過程中,護理人員可根據其情況為其使用鎮痛、鎮靜的藥物,以防其出現EA。4)在患者手術結束后,護理人員將其擺放成去枕平臥位休息,以確保其呼吸道的通暢。5)在患者術后全麻蘇醒期,護理人員密切監測其是否出現由麻醉藥物殘留所致的上呼吸道梗阻及通氣不暢等情況,以便及時進行處理。同時應加強對患者動脈血氣指標的監測。術后疼痛是EA的誘發因素之一。護理人員應對疼痛程度較輕的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及語言安慰,以減輕其疼痛。對于疼痛程度較嚴重的患者,可遵醫囑為其使用鎮痛藥物。患者若發生EA,護理人員應遵醫囑為其使用鎮痛藥物。對于使用約束帶的患者,應調整好其約束帶的松緊度,必要時可為其升起床欄。護理人員應對患者四肢的溫度、顏色及血液循環的狀態等進行觀察,并嚴密監測其呼吸、心率、血氧飽和度及意識等變化的情況。
手術結束后,對比兩組患者在全麻蘇醒期舒張壓、收縮壓、心率及EA的發生率。在進行手術前,對兩組患者均進行躁動評分,根據其評分判斷其EA的發生情況。
使用SPSS20.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患者的平均年齡、其在麻醉蘇醒期的血壓及心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患者EA的發生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在麻醉蘇醒期的舒張壓、收縮壓及心率均較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在麻醉蘇醒期血壓及心率的對比 ( ±s)

表1 兩組患者在麻醉蘇醒期血壓及心率的對比 ( ±s)
注:組間比較,aP<0.05。
組別 舒張壓(mmHg) 收縮壓(mmHg) 心率(次/min)對照組(n=41) 94.22±11.28 148.26±13.44 87.15±8.35研究組(n=46) 85.21±10.49a 135.73±12.57a 76.32±10.48a
與對照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EA的發生率較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EA發生情況的對比
EA是一種特殊的麻醉并發癥。發生EA可增加患者術后心腦血管事件等嚴重并發癥的發生率[3]。有研究認為[4],對進行全身麻醉的患者實施麻醉蘇醒護理可有效降低其EA的發生率。在本次研究中,北京大學國際醫院對在該院接受腹部手術時進行全身麻醉的兩組患者均進行了常規的臨床護理。在此基礎上,對研究組患者進行了麻醉蘇醒期護理。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在麻醉蘇醒期的舒張壓、收縮壓和心率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其EA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1)對患者進行術前宣教可增加其對麻醉相關知識的了解,緩解其緊張、焦慮的情緒,從而減輕其在麻醉蘇醒期的應激反應,確保其生命體征的平穩[5]。2)麻醉藥物殘留可使患者發生通氣不足或上呼吸道梗阻的現象,誘發低氧血癥及高碳酸血癥,進而使其出現頭痛、煩躁等癥狀,引發EA[6]。護理人員在全麻蘇醒期對患者進行體位護理,確保其呼吸道的通暢,可顯著降低其EA的發生率。3)術后疼痛是EA的誘因之一。在患者手術結束后,護理人員對其進行言語安慰及鎮痛護理,可轉移其注意力,減輕其疼痛,從而避免其發生EA。
綜上所述,對接受腹部手術時進行全身麻醉的患者實施麻醉蘇醒護理可有效地穩定其在蘇醒期的血壓和心率,降低其EA的發生率。
[1]丁祎.綜合護理干預在手術室麻醉蘇醒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6):70-72.
[2]黃靖雯.手術室麻醉蘇醒護理在減少腹部手術患者全麻蘇醒期躁動中的應用效果[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5,8(33):159-160.
[3]郭珺璐,郭珺玲.麻醉蘇醒期的護理管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4,11(9):231.
[4]杜麗萍.手術室護理干預對胸科手術蘇醒期躁動程度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18):251-252.
[5]馬雪.手術室麻醉蘇醒護理降低腹部手術患者全麻蘇醒期躁動的臨床效果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2):102-104.
[6]王芳,董林.全身麻醉恢復期常見并發癥及護理防治策略[J].西南國防醫藥,2014,11(24):1249.
R473.6
B
2095-7629-(2017)18-02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