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殘是一種自我傷害行為。一般來說對精神的傷害難以察覺,因此如不特別指明,自殘僅僅是對身體的傷害。出生在條件優越的年代,未受過磨難教育的90后,正處于人生發展的十字路口,情緒情感日漸發展,遇到問題易沖動、自控性又差,沖動時的極端想法和做法也能導致自殘。
關鍵詞:自殘;健康;愛的力量;關注贊賞;拼搏;家校共育
一、問題的提出
自殘是一種自我傷害行為。一般來說對精神的傷害難以察覺,因此如不特別指明,自殘僅僅是對身體的傷害。出生在條件優越的年代,未受過磨難教育的90后,正處于人生發展的十字路口,情緒情感日漸發展,遇到問題易沖動、自控性又差,沖動時的極端想法和做法也能導致自殘。
我的兩個班均為春季新生,由于家庭、社會、教育方面的欠缺,學生存在比較嚴重的適應不良等心理問題。他們的外在表現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自我管理能力極差,任性妄為違規違紀;二是道德品質差,言語粗俗、打架罵人,有故意損害侵犯他人利益的行為;三是厭學情緒嚴重,常有遲到、曠課、上課睡覺等行為;四是情緒沖動不穩定遇事易采取極端方式。開校以來陸續發生王、陳同學跳樓割腕事件,雖然二人均被勸退但影響極大,不僅嚴重影響了班級的正常秩序和風氣,還造成了嚴重的影像后果,并且有個別同學之前跟這些同學來往密切關系甚好,經觀察發現還有類似情況。
二、問題的研究
(一)理論依據
1、《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通過多種方式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
2、1989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包括軀體健康、道德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我國著名德育專家、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詹萬生主任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
(二)調查研究
【案例1】:依依同學是家中的獨生女,從小到大被父母視為掌上明珠使之產生了較強的自我中心傾向。中學階段,逐漸進入心理斷乳期的她,急需父母給予更大的關注。可事實上,開始關注學習成績的父母恰恰背離了她的愿望。這種失衡心理急需發泄,于是她把發泄情緒的對象定位于外婆家的鄰居張翔。2010年10月依依同學逃學跑到張翔的老家青海,期間張翔感冒輸液還要吸煙勸其不聽,情急之下依依搶過煙燙在了自己的左臂上,張翔見此情景乖乖服從。被父母從青海領回之后因挨打她又在胳膊上用小刀刻畫,母親見了不但沒有說任何責備的話,反而給她道謙。那段時間父母對她噓寒問暖,覺著孩子心里苦,看著怪心疼。2011年3月剛成為我校新生的依依在和同學鬧矛盾后又在胳膊上留下新的刻痕。
如果說依依一開始的自殘行為只是為了阻止張翔喚起別人的關注。那么,到后來這種行為已經變成了她宣泄不良情緒的手段。
【案例2】:學生英子是一個外表清秀也很聰明的小姑娘,但她行為懶散、愛說謊對集體活動毫無興趣。甚至經常打著生病、丟東西甚至學校收錢等旗號向父親索取零花錢,金額高達2000多元。我問家長,你們為什不管就由著她這樣呢?父母沉默不語,一陣之后,英子的母親說:“劉老師,實話對你說吧,娃我們想管但不敢管啊,有一次因為偷錢打了一頓,她喝農藥自殺幾乎沒搶救過來,你說我們咋管?”父母他一言你一句說著說著都泣不成聲,他們的話讓我感到了一種難以言表的酸澀和悲哀。原來,英子出生后被還想生第三胎的父母送回了會寧老家,一直到上學時才被接到父母身邊,而父母又經常拿懂事勤快的姐姐對她說教,給孩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創傷,制約了孩子的心理發展。
像英子這樣的家庭,在孩子最需要父母親情和家庭教育時,父母幾乎完全扔掉了教育責任,使孩子嚴重缺失家庭教育,連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天然的骨肉親情也近乎空白。孩子自身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特別容易出現自卑、孤僻、抑郁、沖動等的心理問題。
(三)、研究策略
客觀而言,我校的生源構成復雜,學生在素質水平上相對低于普高學生,許多學生在性格和心理上存在許多缺陷和問題,這就決定了我們不但在教學上要花更多的心血和精力,在完善學生人格方面更需付出雙倍的耐心和愛心,幫助學生建立面對生活的勇氣和努力學習的信心。
1、建立問題學生個人小檔案
做“問題學生”的教育轉化工作,必須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因人而異。在發現問題之后,隨時記錄下“問題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并進行分析教育,使教育更具針對性、及時性。2011年4月23日依依同學報宿不歸,私自到廣場上玩并且留宿同學家,原因是覺得擔任宿管部成員壓力太大。事件結果告訴我,此類學生心理承受力太弱,遇到挫折對于她來說是難以解決的、是不能控制的,所以這個時候她會通過一種極端的情緒發泄來緩解壓力。
2、愛的力量
心理學揭示的規律告訴我們:教師的教育在心理上從來都不是單向流動的,在這個流通過程中,教師的教育態度一經轉化為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就會產生相應的態度來對待老師。“五一”放假的第二天我來到了我班學生宿舍,帶不回家的學生出去玩,馬納爾傻笑著抱著我說:“老師,我要親你一下。”端午接放假我帶著吃的來宿舍看學生,看著她們嘴角流淌著幸福的微笑時,我知道我們得心又貼近了一截。6月22日早上第一課下,依依被同學扶到了辦公室說頭痛的厲害感覺不能呼吸了,而且眼睛看不清手也抖得厲害。我急忙把她送到了縣醫院、、、、、、,一直陪護到中午一點左右她的情況有所好轉,她抱著我哭著說:“老師,要是沒有你我肯定會死掉的。”我知道,一直有些極端自閉的依依已經向我打開了心門。
3、關注贊賞,讓學生重拾信心
“問題學生”特別需要得到老師或同學的肯定和贊揚。每個學生身上都有她的積極因素,對于“問題學生”的閃光點,哪怕是點滴的進步,我都不失時機的予以肯定和真誠的贊賞,甚至是要放大她們的進步, 以此來滿足其正常的心理需要和自尊心,為轉化創造最佳契機。當我了解到依依同學琴彈得不錯時,我經常有意在班中問同學們誰的琴彈的好,當同學們提到依依的名字時我用賞識和贊許的目光看著她,讓她重拾學習和生活的自信。久而久之,她的微笑多了話語多了,參加活動也積極了。
4、給予學生愉悅的成就感
“教學的藝術就是一種學時使人感到愉悅的藝術”。為了讓自卑的學生有自豪感我積極鼓勵她們去參加各種活動,并悉心指導。在新生廣播操比賽時,我時刻督促她們練習有時還親自示范,同時我告訴她們之所以對她們嚴格要求不是看重結果,而是要讓她們享受努力拼搏地過程。當然,在最后獲得一、二名的好成績時她們的自豪感是難以言表的。在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那天早上,包括英子在內的22名學生應造工訓練早退,我和她們一路跑步到達博物館,在整個過程中我不斷的告訴她們跑不動就放棄。也許是她們曾經放棄了太多次,現在想要成功,也許是我的行動影響著她們,22個學生一個都沒放棄。到達目的地后,我問學生:“堅持有你們想的哪么難嗎?”學生們肯定地告訴我:“沒有!”學生們回答的語氣和堅定的眼神告訴我,她們累但快樂著、自豪著。因為她們戰勝了自我,享受了拼搏的過程,收獲了成功的快樂!
5、及時和家長溝通,做到家校共育,產生5+2>7的教育效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經驗表明,“問題學生”的成長與其家庭教育有密切的聯系,家庭教育的種種缺陷直接導致了“問題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異常發展。通過家訪和校訪,家長明白了父母不應該只是孩子的保姆,更應該是孩子的終身老師,是監護人也是管理者,是引路者也是支持者。
三、研究反思
經過調查研究,不難發現在我們的校園中會有許許多多的“問題學生”,關注“問題學生”的轉變及成長,我們責無旁貸。平時我結合班主任工作和教育教學工作,加強對這些學生的關注,現在的依依樂觀向上,遇到事情能堅強應對、坦然處理,而不是像以前那樣惶恐不安如迷途羔羊,英子的成績、瑤瑤的心結打開,無不見證著轉化的成功。
今后,我們會把轉化“問題學生”作為一個長久的科研活動,用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進行研究,深入分析學生的不良品德行為習慣等形成內因和外因及其相互作用的規律,使幫扶轉化“問題學生”工作更具實效性。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
[2]《和諧德育論》 詹萬生
[3]《尊重生命 關注成長》 馬利文 人民教育(2008年第九期)
[4]《班主任該如何做行動研究》 馬利文 人民教育 (2008年第十期)
[5]《西北職教》
作者簡介
劉艷霞,女,出生于1983年3月20日,2000年畢業于酒泉師范,本科學歷。就職于金塔汽車維修中等專業學校,中學一級教師,省級優秀指導教師,縣級優秀教師、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所帶班級獲市級文明班集體、縣級優秀團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