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琳娜
摘要:小學語文教育是其他任一學科學習的基礎,而德育滲透是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本文在深刻認識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重要性的基礎上,從教材分析、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三方面出發,淺析了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地進行德育滲透,寓德育于語文學科教學中,進而營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圍,以達到提高小學生思想覺悟、促進小學生高尚道德品質的養成的目的。
關鍵字:小學語文;語文教學;德育
“蒙養之始,以德育為先”。德育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在小學教育工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語文教學承載著德育使命,是落實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的課程教育標準下,每一位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都應“傳道”于“授業”之中,通過語文教學逐步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如春雨潤物般在教學中擁有潛移默化之效果。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重要性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語文應通過教學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養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和諧發展”。[1] 小學語文教學與德育之間是相輔相成的,于語文教學中能輕易捕捉到德育的影子,而在德育的活動中都能尋到語文教學的運用。將德育教育融入到語文教學當中,則能促使學生在提高知識文化水平的同時也得到相應的文化素養和道德品質的提升。
二、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一)細化文本,尋找德育滲透點
古云:“文以載道”,語文教材中的德育內容具有豐富性和分散性,教師在備課時應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充分剖析教材,細化文本,品詞嚼字,挖掘蘊含其中的德育因素,準確把握德育滲透點。
1.整體感知德育內容
剖析理解教材是教學工作的開端,由淺入深地分析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對有效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德育滲透十分重要。如在教授《給予是快樂的》前教師應先找出文中關鍵詞句,用心體會人物言行,感知保羅被那個只求奉獻不求索取小男孩所震撼,并在短暫的時間里也將關愛送給了小男孩和他的弟弟,從而深切地感受到給予的快樂。
2.準確把握德育目標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每一篇教材通過仔細探究,均可深挖出類別繁多的教學教育點。此時,授課者應當從實際出發,立足于教學主體的學情,選取最為適合的德育素材并明確設立重點德育目標,為之展開教學。
(二)精編巧設,提高德育滲透力
小學語文教學的德育滲透應當貫穿于教學的始終,落實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教師在實際授課過程中要避免生搬硬套,應精編巧設,潛移默化地將課前確立好的德育教學目標付諸于實踐,提高德育滲透力。
1.營造氛圍,激情導入
傳統語文教學局限于課堂,小學生較難自行從文字中品味文本深意,教師可通過各種形式引起學生閱讀興趣,進行切題和激情。如在《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授課導入時采用播放與黃河相關的歌曲有效活躍課堂氣氛,一股保護祖國山河的情感油然而生;在學習《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前播放我國國際救援隊在各類災害中救助遇難者的相關視頻,使原本歡騰的學生們快速進入深思狀態,引發對國際救援隊的敬佩、贊揚之情,體會國家間互幫互助的情意。
2創設情境,寓德于教
創設一個與授課文本相符合的教學情境,可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有利于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積極投入課堂,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在《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授課中,將實驗帶入課堂,讓學生親身感受,加深對“不能盲目遵從權威,要勤于思考”的體會;學《陶罐和鐵罐》時利用實物感知和分角色朗讀,使學生們明白“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于看到他人長處,取長補短”的道理;《頤和園》一課中,則播放北京頤和園相關風光視頻,由學生們上臺擔任“小導游”,在講解中激發小學生熱愛自然環境,熱愛祖國美好河山的高尚情操。
3.總結升華,鞏固提高
小學語文教學不應是單純的語文知識傳授,更要注意對其中蘊含的道德思想的提煉和總結,對于小學生而言,概括總結亦是一項重難點。一堂課有引人入勝的開頭,也要有發人深省的結尾。通過一堂課的學習,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文本思想作為總結的對象,將自我感悟作為總結的途徑,利用總結反思提高,升華情感,將德育真正滲透于教學中、滲透于學生心中。“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進行方向指引,學生則要通過思考、分析有所得——方法或思想,這樣掌握的知識、思想才是鮮活的。
(三)拓展延伸,擴大德育滲透面
1.把握契機及時滲透
立足于文本教學之上,拓展延伸環節對解讀文本,擴充課堂容量,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教師應當把握好課堂拓展延伸的時效性,強化教育主題,及時進行德育滲透。在《我不能失信》文本解析結束后,立馬由課文這件稀疏平常的事情延伸到學生們的實際生活中,分小組討論、分享,讓誠實守信扎根于心;又如在講授《大自然的啟示》這一文章時,當堂展示除課文外的發明創造,讓學生們繼續思考交流生活中哪些事物的發明創造來源于大自然的啟示,使孩子們學習敬畏自然,勤學善思。
2.創新形式貫徹落實
不斷創新拓展延伸的形式有助于貫徹語文知識的習得和品德教育的落實,可以拓寬學生的思維,擴大的學生的視野,例如課內文字學習延伸至向課外的實踐活動、課堂文本閱讀與利用網絡資源的相聯系、語文學科向其他學科的交織等,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不斷豐富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在《敬畏自然》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到自己所生活的街道、小區尋找環境污染現象,并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強化環保意識。
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的滲透首先要以語文教學為主,其當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對于執教者而言,要深刻認識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重要性,專研文本,發揮教學材料所蘊含的德育性。另外,要巧妙設計教學過程,通過激情導入、情境設置、拓展延伸等環節,積極引導學生創新形式,利用課外閱讀、實踐活動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良好的思想品德。
參考文獻:
[1] 馮磊.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實踐研究:[碩士學位論文] [D] .內蒙古.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