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雁鵬
摘要:學校體育是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讓學生在和諧、平等、友愛的運動環境中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情感的愉悅,并掌握身體健康知識,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緒調節能力,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在不斷體驗進步或成功的過程中,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學校體育應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不僅要培養學生健康的體魄,而且要維護他們的心理健康和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心理健康是指個人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以及妥善處理和適應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關鍵詞:體育教學;維護;學生;心理健康
現在我校的各個學科已經開始滲透了心理健康教育,并且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本學科的教學內容之一,在平時生活中和各個學科的教學中都能夠加強滲透,力求解決學生身邊的、最希望解決的問題和困惑。人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是相互制約、密切聯系的兩個方面。健康的心理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能妥善處理和適應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反之,將影響人的才能施展。可見,健康的心理是人生發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學校體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習體育對克服困難的影響
挫折和失敗,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挑戰。要想贏得挑戰,就必須有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力。如果缺少了這種能力,無論一個人有多么大的抱負,崇高思想,在遇到困難時,均可能退縮或放棄。“愚公移山”雖然是一個神話故事,但它卻證明“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的道理。單靠小聰明,而用心不恒,也很難創造出有大智慧的成果來。反應資質平庸,卻肯孜孜不倦的追求,將來可能會有很大的成就。現在人們地生活水平提高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活脫脫的“小皇帝”、“小公主”,孩子們缺少風雨的磨練。通過參加體育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勇于同困難作斗爭,克服困難的決心,還磨練了毅力,理智地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為,克服了畏難情緒。
二、學校體育提高了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學校是社會的一個縮影,適應社會就需要人際交往。因此,人際交往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某些情況下,它比智能的影響有過之而無不極。正如一位外國心理學家所說:“智能高的人常常是愚蠢的表現,現有的證據并不顯示他們會比智能低的人更成功。他的生活水準亦不比其他人更令人羨慕。”體育活動可使人與人之間互相產生親近感是不言而喻的。在體育活動比賽中,不必用言語,一個手勢,一套動作,就能溝通信息,交流心聲,自覺不自覺地相互產生一種情感。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學生實驗前比實驗后的適應能力要強的多。另外,一些體育活動項目,特別是集體項目的本身就給參與者提出了必須互相交流,增進彼此情感的要求。了解同學,相互信任,相互鼓勵,這往往是比賽獲勝的基礎。所有這些都對那些情感怪癖,憂郁寡歡,不愿與人交往,待人接物時不是很熱情的人來說,都能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價值,改善了人際關系。
三、學校體育對學生自信心的影響
自信心理是一種在積極的自我認識的基礎上產生的情感體驗,是學生不畏困難,敢于行動的重要心理因素。自信心強的學生往往表現出良好的必理素質、心情愉快、精神飽滿,很少自悲和恐懼。而自信心差的學生則做什么總是畏縮不前。當學生參加體育活動時,不僅身體素質得到增強,同時掌握并發展了一些體育技能技巧。當取得這些成績后,個體會以自我欣賞的方式傳遞其成就信息于大腦,并產生自我成就的認識和情感體驗,產生愉快,振奮和幸福感,從而增進自信心。
四、學校體育對學生身心調節的影響
情緒是身心調節的晴雨表,是人對生活經驗的一種自然反應。譬如一個人遇到害怕的事時,會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與情緒反應同時發生的還有身體變化,既能獲得更多的氧氣,又產生更大的能力去應付眼前的緊急狀態,當然過度緊張會干擾一個人的決斷能力,令人喪失判斷能力。適當的激發情緒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但過于劇烈的情緒反應則會干擾自己的判斷能力。因此,將自己的情緒調節到恰當的程度是很重要的。經常參加體育活動比不常參加活動的,特別是那些自己喜歡和擅長的運動項目,可以給學生一種樂觀的態度,可以使學生從中得到樂趣,更能使人自信,自強并使煩惱不安、寂寞、自卑的不良情緒得到解除。
五、學校體育對學生團結進取精神的影響
體育運動鼓勵人渴望和追求勝利,沒有哪種活動像體育這樣讓人頻繁地品嘗失敗,也沒有哪種活動使失敗者成為如此正常和自然的結果。承受體育比賽失敗結果的人,都會想到下一次,想到再努力提高,在各種活動比賽中,學生的集體意識非常強,為了一次體育活動或體育比賽,他們會空前的團結,為班集體爭得好的榮譽,他們會忘記一些不愉快的小事,會保留一些思想上的分岐,集體凝聚力強,這正是團結進取精神的體現。經常參加比賽(活動)的學生中都有一個共識:只有通過集體努力,才能達到目標。
六、學校體育對學生自我評價的影響
一個人如何評價是個性心理的一個重要方面。涉及自身思維活動和印象。自我評價依賴于知覺,有教育家曾指出:“兒童如果在承受不了身體挑戰和心理上的打擊,就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成熟;通過體育鍛煉,學生能對自己的運動技術水平進行自我評價,找出與優秀學生之間的差距,給自己的定位。可以對自我進行剖析,確立今后的奮斗目標。經常參與體育活動的學生自我評價能力強。
在體育教學中如何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它超越了過去“培養意志品質”的范疇,從理論到實踐都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去研究、論證和開發。本文只是提出了一些問題和想法,目的在于引起大家對這個問題復雜性的關注,進行深入的研究與討論,以利于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發[2007]7號)、《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若干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12]53號)和教育規劃綱要中,提出的心理健康目標的達成。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體育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要重視體育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體育教師在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的同時,要充分運用體育課的特點,結合學生心理及身心發展規律,注重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