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欣宇 魯詩堯 陳明軒
摘要《紅日》是一本被人們稱為“前十七年文學”經典之作的小說,該書所采用的敘事方式,根本上來講是“作者聲音”的反映。本文通過熟悉與研讀小說,對《紅日》的敘事策略進行了再挖掘,然后歸納整理出《紅日》在敘事策略上的創新之處。
關鍵詞:《紅日》;敘事策略
《紅日》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紅色經典,它在當時的文學創作潮流的固守中有所創新,在繼承中有所發展。作者以非比尋常的大氣魄,以史詩般的文學高度,在《紅日》中為人們描繪了一幅龐大戰斗畫卷,它獨特的敘事策略不僅在當時引起人們的注意,并能為后世文學所借鑒。
1 敘事架構搭建的創新
《紅日》所描述的這樣大的戰爭經過,如若作者只寫團、連甚至或者是班的戰斗,都不能對戰爭的形勢變化做到很到位的描繪。他以非比尋常的大氣魄,描寫了沈振新軍從被迫撤出漣水,再到吐絲口、萊蕪大捷,最后在華東戰場孟良崮上消滅敵整編七十四師。雖然他并未將整個華東野戰軍的戰斗全貌描寫出來,但通過對沈振新這一個軍戰斗畫面的描繪,就能大體上能夠反映華東戰場的全局。在軍一級的規模上描寫中國現代革命戰爭中的重要戰役,寫這幾個戰役所帶來的既是華東也是全國戰局的歷史性轉折,就使長篇具有革命戰爭史詩的格局。這不但在五十年代,而且直到今天,在我們的長篇小說中都是少有的。
這種戰爭局勢大轉折的戰役,既要從大的視野來敘述,還要將它的坎坷、繁雜的戰斗歷程真實、飽滿地寫出來,要體現出戰斗的艱難,從而表達勝利的來之不易。《紅日》以描寫沈振新軍在漣水的戰略轉移起筆,先是寫沈振新軍在漣水之戰的失利,為后面由戰略防御到戰略進攻做鋪墊,作者采用先抑后揚的藝術手法,描繪了部隊通過艱苦奮斗,一步步扭轉戰局從而走向勝利。在人物描寫方面,有因為失敗而產生悲憤情緒,也有對戰勝強敵的強烈渴望;從軍事方面來說,有描寫行軍、演習的艱苦,有吐絲口強攻以李仙洲的“象鼻子”自詡的何莽所部,有萊蕪坡外圍殲企圖逃跑的李仙洲為首數萬敵軍。諸如這些,逐漸將所有事情都引入一個焦點,那就是最后的孟良崮戰役。沈振新軍的對手,正是在漣水城打敗沈振新軍的張靈甫所率領的敵整編七十四師。作者在此與前文呼應,以酣飽的筆墨,對這場緊張激烈、驚心動魄的戰斗進行了描述。時而以鳥瞰的方式描繪整個戰場雙方態勢,時而又細致描摹某一局部,采用以實寫為主,虛寫為輔的方式,表現了作者對戰爭與藝術都有較為深刻的理解,使小說中所寫的戰斗,既生動真切,讓讀者如身臨其境一般,又因為對手、地點、時間、條件的區別,雙方力量對比的變化,而沒有給讀者雷同之感。是一種堪稱上下兼顧左右開合自如的敘事結構。
2 小說情節描寫的創新
雖然《紅日》是在對不同地域、態勢和對手等不同規模的戰斗進行描寫,但并沒有一個勁地專注在攻、防、打等情節上。它還用了大量筆墨描寫了在戰爭期間的演習、行軍和休整,部隊官兵之間的相互關系、民主生活等。不僅寫了前方部隊英勇戰斗情節,還寫了后方人員的工作生活情節,不僅寫了傷病員和醫護人員的互相關心和幫助,還通過心理和語言的描寫,表現了他們對戰爭形勢的關注和對前線親人和戰友的掛念等。此外,還著重寫了部隊、地方之間的關系,官兵、老百姓之間的關系。其中寫了部隊幫助群眾搶收糧食,又敘述了地委干部群眾是如何全力以赴地支持部隊,通過這些情節的描寫,充分展現了人民子弟兵和地方群眾的魚水關系和猶如親人骨肉般的深情。作家將主要線索放在戰爭局勢的發展上,把不同的情節錯落有致地交織在一起,將幾大戰役和生活細節有機的構成了藝術整體。
愛情描寫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有一個普遍而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愛情。戰爭歲月不只是革命,也會有愛情。在描寫革命戰爭的小說中,如果加上愛情的點綴,往往會使作品更接地氣。但這并不是說在寫革命戰爭小說時胡亂添加愛情的成分,寫或是不寫,要從生活實際出發,要根據具體的人物題材和作品所要表達的主旨而定。如若以美學的角度來對愛情進行描述,用以提高讀者的精神境界,豐富小說的藝術真實,這種愛情就是積極的。作者以革命現實主義作家的魄力,在《紅日》中著重寫了梁波與華靜、胡克與姚月琴、楊軍與錢阿菊、沈振新與黎青的愛情或夫妻關系。雖然作者在對愛情的描寫還存在不足之處,但從大的方面來看,他是成功的。他所描繪的愛情都是美好的、健康的,都能擺正愛情在革命中的位置。特別是錢阿菊、姚月琴在處理革命與愛情的關系上,表現出了難能可貴的思想情操。且作者把愛情婚姻描寫得真切生動,恰到好處地反映出小說愛情中那種純樸且高尚的心靈之美。硝煙彌漫的戰斗和清風雪月般的愛情,這兩種一向被某些論者認為格格不入的東西,在《紅日》里得到辯證的統一。
3 人物性格塑造的創新
《紅日》之前,由于受到不遵循藝術規律的各種條框的約束,還沒有以我軍高級指揮員作為主要人物進行描寫的長篇小說。[1]雖然有些小說對我軍指戰員進行了描寫,但對戰斗以外的活動常常一筆帶過,更別說對人物的內心深處的觸及了,以至于連人物在戰斗中的外表、姿態,也都被塑造成威武雄壯、嚴肅正經的標準形象。在這樣的人物塑造下,有血有肉、各具特性的活人,就變成了對職務的說明和模式化的人物圖譜。作者以他親身經歷的戰爭中的人物為塑造對象,并且對其作了藝術性的加工,將沈振新和梁波此二者置于戰爭小說的突出位置,多方面、多層次的進行描繪,尤其是在戰爭中對人物的個性特征做了很好的描述,一改之前的一筆帶過,所以在當時就很引起讀者的興趣和重視。
《紅日》是建國初期的一部經典紅色小說,作者吳強在創作的過程中對敘事策略所進行的新探索對以后人們的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雖然時光漸逝漸遠,但經典就是經典,仍有我們可以吸納借鑒的地方。通過進一步對《紅日》進行分析,有利于糾正新時代部分文學創作者的不良創作風氣,同時也為他們提供思路和策略,在如今的軍事文學創作中,我們主張積極正面,發揮歷史的借鑒作用,從而進一步激發國人的愛國主義、社會責任感以及理想信念。
參考文獻:
[1]潘旭瀾.《紅日》藝術成就論辯[J].文學評論,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