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勇勝
(柳州市柳南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廣西 柳州 545007)
黃沙鱉稚鱉“兩頭加溫”越冬技術探討
羅勇勝
(柳州市柳南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廣西 柳州 545007)
黃沙鱉是中華鱉品系中廣西壯族自治區特有的優良品種,主要分布在廣西左右江、郁江等西江流域,其中尤以桂平市、平南縣的沿江鄉鎮最多。黃沙鱉以其營養價值高、色澤好、品味與野生鱉相當而著稱,在兩廣和港澳市場已成鱉中名品。
廣西人工養殖黃沙鱉發展較快,但稚鱉的越冬一直存在成活率低的問題,尤其是尾苗(即10月份破殼的鱉苗)的培育時間短,抵抗力較弱,越冬期間容易發病死亡[1]。該試驗針對尾苗的這一問題,采用“兩頭加溫”的方法,增加稚鱉培育時間,強化稚鱉營養,從而探索一套可以使稚鱉安全越冬的管理方法,現將該方法簡介如下。
1.1 稚鱉池
試驗在柳州市宏基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進行,選擇該合作社養殖基地6個背風向陽“一”字排列的稚鱉池,6個池長(5m)、寬(4m)、高(1.5m)均相同,面積約20m2。3個池子搭建塑料保溫棚,作為試驗組;另外3個稚鱉池采用露天傳統方法越冬,作為對照組。為方便試驗計數,將池底用水泥硬化,再鋪10cm軟泥。投料臺采用80cm×80cm大規格瓷磚拼接而成,與水面呈30°傾斜,寬0.8m、長3m,投料臺兼作曬背臺。
1.2 稚鱉
用于試驗的稚鱉由柳州市宏基水產專業合作社人工孵化所得,破殼后在孵化盆培養2d,挑選規格均勻、初始體質量在5g左右、體格健康、活力強的稚鱉進行試驗。入池前經過0.03%的高錳酸鉀藥液浸浴消毒10min。
1.3 加溫系統
保溫棚采用鋼管做骨架,外周覆蓋塑料薄膜,搭成拱形棚。保溫棚同時覆蓋試驗組的3個稚鱉池。經過濾的深井水,通過鍋爐加溫后進入試驗組稚鱉池,水溫控制在28~32℃。
1.4 進排水系統
試驗用水均經過過濾池過濾,對照組直接引進過濾池水,試驗組的用水需經過濾池過濾,鍋爐房加熱,調溫池調節至適宜溫度后引入。進行試驗的6個稚鱉池均采用獨立的進排水系統。
1.5 增氧系統
配置羅茨鼓風機2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1臺,增氧系統由氣泵、PVC總管、開關調節閥、軟膠管、散氣石構成。由此可保證每個試驗用池獨立增氧,且充氣量可控。
1.6 稚鱉投放
試驗用池放養前用150mg/L生石灰帶水消毒,浸泡7d后排干,曝曬1d,再加注新水,同時每個池施放腐熟的有機肥5kg培肥水質。池中投放經消毒清洗的水葫蘆供稚鱉隱蔽,投放面積約占水面的1/3。每個試驗用池放入400只稚鱉,平均密度20只/m2。
1.7 飼料與投喂
采用稚鱉全價配合飼料,添加3%植物油,加入清水拌揉,制成長條形擺放在投料臺上投喂,每天投喂3次,投喂量約為稚鱉體質量的3%~5%,依溫度增減,投喂時間為 7:00、16:00 和 22:00,每次投喂1h后清除剩余餌料。同時做好餌料投喂和攝食情況的記錄。
1.8 試驗方法
試驗時間從2011年10月20日至2012年4月15日。試驗開始階段,對照組和試驗組均采用露天模式飼養,當水溫降至15℃時,對照組稚鱉即進入冬眠期,試驗組采用大棚保溫繼續飼養1個月。至第2年3月10日(預估4月10日對照組結束冬眠期),試驗組采用大棚保溫飼養1個月直至對照組結束冬眠期。保溫飼養的2個月時間里,試驗組水溫保持28~32℃,其余時間拆除塑料薄膜露天越冬。
1.9 指標檢測
試驗過程中記錄稚鱉死亡情況,結束時清點存活的稚鱉數量,計算試驗組和對照組的成活率。試驗開始和結束分別取10只進行抽樣測量平均體質量,計算試驗組和對照組各自的平均增重值。
成活率=試驗結束時清點的成活數/400×100%;
試驗n(對照n)初(末)平均=X1+X2+……+X10/10(n=1,2,3);
試驗組初平均=(試驗1初平均+ 試驗2初平均+ 試驗3初平均)/3;
試驗組末平均=(試驗1末平均+ 試驗2末平均+ 試驗3末平均)/3;
對照組平均增重值=對照組末平均-對照驗組初平均;
試驗組平均增重值=試驗組末平均-試驗組初平均。
1.10 統計方法
采用EXCEL對數據平均值與方差差異進行顯著性檢驗。
經過近6個月的試驗,將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得表1和表2。
從表1中可以看出,試驗組各池的成活率均優

表1 對照組和試驗組成活率統計表

表2 對照組和試驗組平均增重值統計表
于對照組,試驗組與對照組的平均成活率分別為91%和81.58%,試驗組的成活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lt;0.05)。從表2中可以看出,試驗組各池的增重值均優于對照組,試驗組與對照組的平均增重分別為42.73g和6.54g,試驗組的增重值顯著高于對照組(Plt;0.01)。
稚鱉越冬的保溫措施需要綜合考慮增溫效率、能源消耗、溫度控制等因素。該試驗受條件限制,采取的是鍋爐加溫和人工控溫的方法,能源消耗較大,增溫效率不高,存在改進的空間。
在冬眠之前的培育期間投喂的飼料需要經過高溫蒸煮,適量添加免疫多糖[2],以利于稚鱉攝食和吸收。該試驗投喂的是稚鱉配合飼料,營養基本能滿足稚鱉的生長需求,只另外添加3%植物油,讓稚鱉在冬眠前增加脂肪以抵御寒冷。
溫棚養殖對殘餌的管理尤為關鍵,由于保溫大棚內溫度較高,空間封閉,餌料更容易腐敗,投喂量需控制在1h吃完,可采用多點投喂,剩余餌料要及時清理,以避免污染水質。
為避免稚鱉產生應激反應,水溫的變化應該控制在2℃/d以內,即冬眠期的前1個月的加溫養殖結束后,就要慢慢降低水溫,讓鱉進入冬眠;冬眠期結束前的1個月也要慢慢升高水溫,讓稚鱉提前蘇醒。升溫和降溫期間需要注意觀察鱉的攝食情況,適當增減飼料。
鱉的冬眠并非生理的需要,而是對自然環境的一種適應。由北至南,鱉的冬眠期逐漸縮短,而海南島和臺灣南部的鱉幾乎不冬眠。習慣了冬眠的鱉如果不能冬眠,其生物鐘會被擾亂,生理代謝也會發生紊亂,進而抵抗力減弱,免疫功能下降,極易導致生病或死亡。該試驗只進行冬眠前后各1個月的增溫強化培育,既避免擾亂稚鱉的生物鐘,同時也提高了稚鱉的成活率。
[1]賓強.黃沙鱉的越冬管理技術[J].漁業致富指南,2012(2):40.
[2]孫志強.稚甲魚溫棚安全越冬管理 [J].北京農業,2012(12):39.
浙江首批泰國進境南美白對蝦苗解除隔離獲準養殖
2017年8月,一批來自泰國的300萬尾南美白對蝦蝦苗在經過為期30d的隔離檢疫后,檢疫合格,獲準投入養殖。這標志著浙江省首次引進南美白對蝦蝦苗順利完成。同時,也意味著幾個月后,個體大、品質優、味道好的“泰國版”南美白對蝦將與廣大消費者見面。
南美白對蝦是浙江省主要的水產養殖品種之一,在漁業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蕭山擁有全國最大的白對蝦淡水連片養殖基地,養殖面積達到10.18萬畝。但是近年來,南美白對蝦養殖行業一片慘淡,蝦農養殖激情逐漸消退,2014年浙江省40余萬畝的養殖面積,虧損面達到70%~80%,其中,困擾南美白對蝦養殖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種苗質量得不到保證。為改良苗種,提升南美白對蝦抗病力和品質,蕭山檢驗檢疫局攜手當地農業局共同幫扶企業順利從國外引進優質種苗,以解決南美白對蝦種苗退化、品質下降等問題。
為幫扶企業順利引進該批蝦苗,蕭山檢驗檢疫局派專業人員前后歷時半年全程幫扶企業從“零”起步,一直到建立起完善的進口水生動物養殖防疫體系。專業人員全程指導建設進境水生動物指定隔離檢疫場,提升企業“硬”實力;指導企業在養殖場設立隔離養殖區、包裝處理區、患病動物處理區等各個功能區域,建立更衣室、洗手消毒池、藥品儲藏室等防疫設施;組織人員收集相關進境水生動物的檢驗檢疫要求和法規標準,加強對企業飼養管理人員和獸醫人員的培訓;指導企業建立完善的飼養管理制度、疫情防控制度等,并落實上墻,督促企業規范隔離場防疫消毒、飼料投放、藥物使用等管理,加強對進境蝦苗進行的日常檢查,完善疫病監控體系,有效防范進境水生動物疫病的傳播。
(www.bbwfish.com)
10.3969/j.issn.1004-2091.2017.09.006
2017-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