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寶利,丁辰龍
(江蘇省農業科學研究院宿遷農科所,江蘇 宿遷 223800)
空心菜浮床栽培對泥鰍仔魚生長的 影 響
覃寶利,丁辰龍
(江蘇省農業科學研究院宿遷農科所,江蘇 宿遷 223800)
泥鰍(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屬鯉形目泥鰍屬,因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且富含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被譽為“水中人參”[1]。因此,作為小型名貴淡水經濟魚類,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尤其是近些年來,國內外的泥鰍消費市場需求日益增大,銷售價格連續走高,泥鰍的人工養殖也持續升溫。但是目前泥鰍養殖生產中存在著成活率低、養殖效益較差等問題,尤其是高密度放養、大量施肥投餌的養殖模式,導致水質惡化,污染日趨嚴重,影響養殖產量[2]。所以,基于傳統模式衍生出的生態養殖模式現在越來越受到養殖戶的青睞??招牟耍↖pomoeaaquatica),俗稱蕹菜,又稱竹葉菜,為一年生經濟植物,因具備喜濕耐熱、繁殖力強、適宜浮植、經濟易得等優點而成為熱門種植對象[3]。研究表明,空心菜生長迅速,對水體中的氮、磷等營養因子去除效果顯著[4-5],是優良的浮床植物,與泥鰍套種時,空心菜吸收泥鰍養殖過程中產生的廢物(排泄物、剩余飼料、氨氮等)轉化為其生長所需的養料,可以維持水質穩定,減少漁藥的使用,提高泥鰍的養殖品質和產量[6-7]。謝秀芳[8]進行泥鰍網箱養殖套種空心菜試驗表明,單個網箱泥鰍的產量可達41.75kg,高于單養泥鰍的對照組。本文旨在從空心菜栽培方面著手研究,探索一種適合江蘇省宿遷地區推廣的泥鰍生態養殖新模式。研究在宿遷農科院水產示范中心進行泥鰍養殖套種空心菜試驗,利用空心菜吸收泥鰍養殖過程中產生的廢物,作為營養吸收并改善水體環境,達到生態養殖的目的,提高泥鰍養殖產量。
通過在泥鰍水泥池中栽培不同覆蓋率的空心菜浮床,研究空心菜浮床栽培對泥鰍仔魚生長的影響。結果表明:空心菜浮床栽培覆蓋率為30%和40%時,泥鰍仔魚的體質量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后者顯著大于前者(P<0.05);泥鰍仔魚的全長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但處理組之間沒有統計學意義差異(P>0.05)??招牟烁〈苍耘喔采w率為50%時,泥鰍仔魚的體質量和生長與對照組相比沒有統計學意義差異(P>0.05),但在試驗后期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因此,綜合來看,小型水泥池養殖泥鰍時套種空心菜的適宜覆蓋率為40%,在此覆蓋率下套養泥鰍,既生態又能提高泥鰍產量,現將試驗情況簡介如下。
1.1 池塘設置
試驗在江蘇省農科院宿遷農科所水產孵化中心進行。選取水源充足、進排水方便、周圍無污染源、養殖設施齊全的水泥池塘,對照組1個,處理組3個,水池規格均為4m×4m×1m。
1.2 浮床設計
生態浮床的制作:采用PVC管做框架,通過彎頭連接在一起,利用聚乙烯網片作為空心菜的載體,而框架的面積根據試驗組空心菜所占比例調節。將空心菜菜秧去葉,剪成12cm左右且帶有腋芽或頂芽的小段,取4~6株植入一個網孔中(網片直徑為4cm,以插入空心菜后能固定住為宜)。浮床框架設下網眼直徑為0.5cm的襯網,用于防止養殖魚類攝食空心菜的根系。扦插完畢后放入池塘水面,并將生物浮床均勻、整齊排列在池塘中心及四周,試驗設1個對照組和框架面積分別占池塘面積30%、40%和50%的3個試驗組。
1.3 苗種來源
試驗用魚為該中心養殖親魚經人工繁殖后出膜7d的鰍苗,健康且規格一致,全長為 (6.51±0.57)mm。投放前用3%~5%的食鹽水浸浴10min,以殺滅體表病菌及寄生蟲,同時剔除受傷和體弱的苗種,每個池塘投放1500尾鰍苗。試驗組和對照組均放養同規格和同密度苗種。
搭設食臺投喂蛋白質含量達32%以上的泥鰍專用配合顆粒飼料,堅持以“四定”、“四看”、2h內基本吃完為原則。每日投喂3次,日投餌量占總鰍體質量的3%~5%。試驗期間不注水,添加因蒸發下降的水位10cm左右。空心菜收取時間視生長而定,一般為20d。
試驗周期為60d,分別于下塘后的第15、30、45、60天測定試驗魚的生長情況。從每個池塘內隨機取30尾泥鰍進行全長和體質量的測定。
所有數據用軟件OriginPro8.5分析處理。在Sigmaplot11.0中用Two-wayANOVA分析數據差異顯著性,Plt;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差異,數據采用平均值±標準誤差。
不同處理組泥鰍仔魚全長隨培養時間的變化見圖1,由圖1分析發現,試驗期間栽培不同面積空心菜對泥鰍仔魚全長的影響不同??招牟烁采w面積占池塘面積30%和40%時,泥鰍仔魚全長的生長比對照組得到顯著提高(Plt;0.05),但兩處理組之間沒有統計學意義差異(P>0.05)??招牟烁采w面積50%的處理組的泥鰍仔魚全長與對照組相比沒有統計學意義差異,但在試驗后期明顯低于對照組。
不同處理組泥鰍仔魚體質重隨培養時間的變化情況見圖2,由圖2可見,30%和40%兩個處理組泥鰍仔魚的體質量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lt;0.05),且后者顯著大于前者(Plt;0.05)。但在試驗后期,50%處理組的體質量明顯低于對照組。

圖1 不同處理組泥鰍仔魚全長隨培養時間的變化

圖2 不同處理組泥鰍仔魚體質重隨培養時間的變化
在養殖水體中,人們研究了不同密度(5%~30%)的水生植物浮床的凈水效果及對養殖魚類的影響[9-14],并沒有發現水生植物浮床密度的上限。因此,該研究根據水泥池養殖泥鰍及空心菜的特點設置了30%、40%、50%三個覆蓋率的種植面積進行對比試驗。
栽培面積在50%時對仔魚全長和體質量的增長不僅沒有增加,反而在養殖后期低于對照組,這說明小型水泥池養殖泥鰍套種空心菜時50%覆蓋率是過高的,因為植物覆蓋率達到一定程度時會導致其他水生生物和魚類競爭水體中的溶解氧,因而,過度提高植物覆蓋率對池塘養殖是不利的[14]。泥鰍是耗氧量很高的魚類,在常溫條件下,每千克泥鰍每小時耗氧量為180mL[15]。所以溶解氧降低可能是導致50%處理組的泥鰍體質量低于對照組的原因。當體長>5cm時,食量增大以及天然餌料的限制,泥鰍開始以攝食硅藻、植物根葉、腐殖質等為主[16]。而邴旭文等[14]指出,景觀植物的覆蓋率與浮游植物葉綠素a的去除率顯著相關。因而這也有可能是50%處理組空心菜種植過多導致池塘水體藻類以及浮游生物減少,影響泥鰍仔魚的攝食,進而影響其生長的原因。
研究表明,栽培空心菜能夠降低養殖池塘水體中氮、磷及葉綠素a的含量,有效凈化養殖水體,且種植面積與去除效果呈正相關[10-11]。本研究中,從養殖泥鰍體質量方面來看,30%和40%的處理組與對照組相比均能顯著促進泥鰍仔魚體質量的增加,但覆蓋率為40%時相對較好;從全長來看,30%和40%的處理組均能促進泥鰍仔魚全長的增加,兩組之間無統計學意義差異,說明兩個覆蓋率均可。可見,該研究中水培空心菜覆蓋面積為40%時更能有效地促進泥鰍仔魚的生長,這可能是40%覆蓋率試驗組能更有效去除養殖水體中過多的氮、磷,減緩水質的惡化,減少魚在生長過程中所受到的脅迫作用,從而起到加快其生長的作用[17-18]。
因此,綜合來看,小型水泥池養殖泥鰍時套種空心菜的適宜覆蓋率為40%。崔艷玲等[19]指出,空心菜種養最多覆蓋水面60%,一般40%左右為宜,這與該試驗結果相似。邴旭文等[14]認為,在富營養化池塘中,景觀植物(美人蕉)的覆蓋率確定在20%的池塘覆蓋率比較適宜,與本文研究結果不同,這有可能與水體環境及水體中栽培的水生植物的不同有關[16]。
[1]劉孝華.泥鰍的生物學特性及養殖技術 [J].湖北農業科學,2008,47(1):93-95.
[2]房英春,劉廣純,田春,等.養殖水體污染對養殖生物的影響及水體的修復[J].中國水產,2005,12(4):78-80.
[3]黃海平.水蕹菜浮床在精養魚池中的應用效果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2.
[4]周小平,王建國,薛利紅,等.浮床植物系統對富營養化水體中氮、磷凈化特征的初步研究[J].應用生態學報,2005,16(11):2199-2203.
[5]林連升.精養魚池水質生物凈化初步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6.
[6]路志鳴.泥鰍空心菜池塘共生生態養殖技術[J].漁業致富指南,2013(9):38-40.
[7]張丹波,蔣勇.泥鰍空心菜生態養殖模式優勢分析[J].中獸醫學雜志,2014(10):52-53.
[8]謝秀芳.池塘泥鰍網箱養殖套種空心菜試驗[J].福建農業科技,2016,47(2):42-43.
[9]介子林,張坤,周曉林,等.水培空心菜優化比例試驗研究[J].河南水產,2009(1):33-34.
[10]陳家長,孟順龍,胡庚東,等.空心菜浮床栽培對集約化養殖魚塘水質的影響 [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10,26(2):155-159.
[11]宋超,陳家長,戈賢平,等.浮床栽培空心菜對羅非魚養殖池塘水體中氮和磷的控制 [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23):70-75.
[12]李曉莉,張世羊,陶玲,等.基于生物塘處理的不同水交換率對池塘水質及鯽魚生長的影響 [J].水處理技術,2012,38(12):85-89.
[13]于津.烏鱧池水體氮、磷污染及水蕹菜等水生植物消污作用的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1.
[14]邴旭文,陳家長.浮床無土栽培植物控制池塘富營養化水質[J].廣東海洋大學學報,2001,21(3):29-33.
[15]趙振山,印杰,高貴琴,等.泥鰍與大鱗副泥鰍耗氧率與窒息點的研究[J].水生態學雜志,1999(1):2-3.
[16]王偉偉.泥鰍的生物學特性和人工繁殖及苗種培育[J].北京農業,2009(6):21-23.
[17]WangWB,LiAH.Theeffectofenvironmentalstresson fishimmunesystem[J].JournalofFisheriesofChina,2002,26(4):368-374.
[18]洪磊,張秀梅.環境脅迫對魚類生理功能的影響 [J].海洋科學進展,2004,22(1):114-121.
[19]崔艷玲,游永武,李保民.泥鰍與水培蔬菜共生養殖模式[J].科學養魚,2013,29(11):27.
福建福州推廣新型金魚養殖系統
2017年7月,福建省福州市海洋與漁業局技術中心發明的“一種水生動物養殖系統”獲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授權,這種根據金魚習性專門設計的養殖系統,具有節約用水、節省勞動力、促進金魚健康生長等優點,目前已在閩侯潘氏觀賞魚養殖場開始試驗。
在福州市海洋與漁業局技術中心專家帶領下,記者2017年7月來到位于閩侯荊溪鎮關東村的潘氏觀賞魚養殖場?!斑@片養殖池2016年底已經應用了新養殖系統,四周建有有機顆粒物沉淀池、生化過濾池、滴流生化池、植物過濾水道等設施,每天只需清理掉沉淀倉內的沉淀物,加入少量新水,就能保持池內水質良好。”潘氏觀賞魚養殖場負責人潘國誠介紹,傳統的養殖池每天要抽排掉大量的底層污水,不僅需要大量人工,也浪費大量水資源。采用新型系統可節約用水90%以上,且由于水質穩定性好,金魚成長快、成色好。
潘國誠指著銷售區第二天一早要發往香港的幾千尾金魚說:“今年我們的金魚5月就已上市銷售,比往年提前2個月,按目前的銷售狀況,今年將實現效益翻番?!?/p>
據介紹,2016年“莫蘭蒂”臺風期間,該養殖場大部分的養殖池被洪水沖毀,今年他們根據海洋與漁業局技術中心提供的技術進行了養殖池重建,建成800多口養殖池,并趕上年初的苗種培育生產。
記者發現,采用新系統的養殖池內,藻類濃度高,但池水清澈,水面上幾乎沒有浮泡,池里的金魚色彩格外鮮艷。福州市海洋與漁業局技術中心主任楊小強告訴記者,與其他養殖循環系統相比,“一種水生動物養殖系統”是根據金魚的習性專門設計,該系統能使養殖池水緩慢流動,讓金魚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下生長,減少應激反應、促進個體健康。沉淀池排放掉金魚糞便、剩余餌料等顆粒物,各個過濾池內設有隔板,讓水上下翻動,使過濾系統中沉降的水藻獲得光照以恢復生命力。水體內生成的有毒亞硝酸鹽經過滴流倉內的硝化細菌轉化成硝酸鹽,通過植物水道時可被植被根系吸收,使水體內有害成分降到最低。楊小強表示,下一階段,技術中心將在全市推廣該養殖系統,讓福州金魚行業養殖水平再上新臺階。
(www.bbwfish.com)
10.3969/j.issn.1004-2091.2017.09.001
江蘇省水產三新工程項目(Y2014-23)
覃寶利(1986-),女,助理研究員.E-mail:906963793@qq.com
丁辰龍(1977-),男,副研究員.E-mail:sqscqbl0804@163.com
2017-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