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偉
農村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情感教育實施策略
張 偉
我校地處城鄉接合部,屬郊區寄宿制初中,現有36個教學班,1700余名學生,留守兒童168名。學生來源比較復雜廣泛,有城里的孩子,也有來自各鄉鎮的孩子,還有家在學校附近的。90%的學生在住校,一個學段少則6至7天,多則9至10天在學校生活學習,回家與家人團聚也算是件奢侈的事。10%的學生是走讀生,就是那些家在城里、住在學校附近,讓這些孩子食宿在學校也不太現實,家長也不愿意接受。更有甚者,有些學生家長外出打工,而把孩子完全留在我校讀書,孩子缺乏親情,感情冷漠,令人擔憂。
教師要不斷用自己的愛心去感化學生,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結合。留守兒童因其特殊的家庭結構和背景決定著他們大多缺“愛”,祖輩的嘮叨,獨處時的孤單,課余時間的無聊……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留守學生容易出現自卑孤僻、不合群、說謊等心理障礙。教師必須伸出溫暖的雙手,通過正面引導,逐步化解孩子們心理上的諸多問題,讓他們逐步學會理解父母的艱難,學會對父母感恩。教師要選擇他們易于接受的方式引導其行為,不要凡事都站在教師的角度大張旗鼓地批評教育,有的時候,教師一聲噓寒問暖的話語,一句“天冷蓋好被子”的叮嚀,一個充滿期待的眼神,一絲飽含贊許的微笑,一次融匯親情的舉動,便使留守兒童找到心靈的歸宿,情感的托付,達到教育的效果。
留守兒童正處于人生成長中最重要的一個階段,由于缺少父母的關愛和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造成了許多留守兒童道德思想的滑坡,在人際交往中,學生缺乏禮貌、惡語傷人,打架現象不斷,團結合作精神嚴重匱乏,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對學生加強道德教育,逐步養成良好的習慣,在人際交往中培養他們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世界觀。因此,教師隨時隨地都積極加強自己的修養,以身立教,以身示教,特別重視在要求上下功夫。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對父母都有依戀傾向,依戀的程度與性質如何,直接影響兒童對周圍世界的信任感,影響他們的情緒情感、社會行為和性格特征。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長期在外,缺乏最起碼的心理交流機會,內心煩惱與沖突無從傾訴,也得不到引導,導致對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這種情感欠缺,嚴重影響他們與他人的社會交往。
教師要經常和留守兒童談心,告知留守兒童不良情緒指什么,有什么后果等。同時,還注意引導學生歸納出控制自己不良情緒的方法,例如,不愉快時唱歌,想想高興的事;遇到困難,找老師與同學說說知心話;平時多為爸爸、媽媽著想,多為班集體做好事,得到“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良好情緒體驗……引導留守兒童宣泄心中的苦悶,達到心理平衡。
在課堂中創設一種和諧、宜人、民主的教育教學環境,讓學生在廣泛的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中主動投入,積極參與,從而感受時代的脈搏,體驗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協作的重要,以培養適應社會的能力。引導學生多參加團隊活動、興趣小組活動、社會調查、讀書報告等社會實踐活動,不僅能使他們學會善于評價自己,還能使內向的學生合群,樂意參加群體交往,增強合作意識;也能使他們學會寬容,開闊心境,理解別人,并進行情緒上的自我疏導和調節,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培養。
建立完善留守兒童活動登記、班級關愛活動記錄、留守兒童特殊事跡和留守兒童成長案例分析。創建留守兒童之家、學習輔導室、親情聊天室。建立臨時看護人制度,由每班的班主任、配班教師擔任本班留守兒童的臨時看護人,負責關注學生成長中遇到的生理、心理問題,注重心理疏導、情感溝通,建立留守學生成長記錄袋,收集他們學習、活動、日常行為表現等材料,記錄他們的成長過程,每周與家長聯系將學生有關情況報告給家長,并做好記錄。
學校、家庭、社會之間形成教育合力。建立親情聯絡區,開通親情電話,架設親情視頻交流平臺,為留守兒童與外出務工父母之間的溝通交流提供方便。精心布置溫馨愉悅的心理咨詢室,營造留守兒童原傾訴心聲、訴說困難、主動尋求幫助的氛圍。形成“三線相交”(家庭——學校線、課內——課外線、教學——活動線)的策略,加大學習、生活和心理等方面的幫扶力度,促進留守兒童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長。

如開展“爸爸、媽媽還好嘛!”的主題班會活動,讓留守兒童拉近和父母的距離,增進了相互理解。開展“請相信,我一定能行”的主題班會活動,讓留守兒童找到自信,獲得成功體驗。開展“正視挫折,善待生活,學會理解”主題班會,讓留守兒童學會理解,理解教師的愛心,理解父母的苦心,理解同學的真心。開展“人間自有真情在”主題班會活動,讓留守兒童感受人間處處是真情。開展“班隊集體,溫馨的家”主題班會活動,真真切切讓留守兒童感受集體大家庭的溫暖和博大力量。
充分利用各種德育資源,通過開展各種主題德育活動,培育留守兒童的感恩之心、進取之心、文明之心。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課、班會課、周會、國旗下的講話等形式,幫助留守兒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遠大理想,明白做人的道理,明辨是非美丑,糾正其思想和行為上的偏差。從衛生習慣、禮儀規范、飲食起居入手進行好習慣培養。以“家校聯系卡”“家長會”“老師家訪”等形式聯系和溝通家長,共同做好留守兒童工作。
關注留守兒童的身體健康狀況,開設防病健身衛生常識講座。根據不同年齡段和個體特點,科學制定體育鍛煉計劃,堅持開展體育鍛煉活動。組織各類體育運動小組,開展有益身心的興趣體育,使留守兒童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具備鍛煉健身的能力、一定的運動技能和強健的體魄。
注重引導和拓展留守兒童與社會接觸,開闊眼界、開闊視野、開闊心胸,增長見識、增長知識、增長才干。有計劃和有目的地組織開展調查走訪、勞動體驗、關愛老人、保護環境、公益活動等各類社會實踐活動,讓留守兒童盡可能地走進自然、走進企業、走近名人、走近故事,使留守兒童廣泛汲取社會生活的豐富營養,強基固本,茁壯成長。
通過“校信通”平臺,建立班主任與留守兒童家長定期聯系機制,并使外出務工農民定期與班主任取得聯系,了解子女學習、生活等情況,形成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互動。教師為學生提供和自己平等交流的平臺,除了設立班級信箱外,還公布自己的QQ號碼和郵箱地址,開辟班級博客的專用交流區,以經常聯系消除時空隔閡帶來的負面影響,在虛擬的網絡中傳遞著平等、真誠的情感。
甘肅酒泉市酒泉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