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元
技術知識的特性及其對現代學徒制構建的影響*
劉 元
技術知識的特點以及其轉化學習的特點對于技術知識的學習有著重要的影響。現代學徒制是目前最適合技術知識學習的學習方式。在現代學徒制的構建過程中,充分了解并運用技術知識的特性、特點非常有必要。
技術知識;現代學徒制;默會技術知識
目前,我國現代學徒制的構建還處于積極探索階段,對于到底什么是“現代學徒制”、怎樣構建現代學徒制,學術界還沒有統一的說法。趙志群認為現代學徒制是將傳統的學徒訓練與現代學校教育相結合的一種企業與學校合作的職業教育制度。[1]徐國慶認為現代學徒制是基于穩固師徒關系的技術實踐能力學習方式。[2]不管現代學徒制的定義如何,它始終是為職業教育能夠更好地培養現代社會所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服務的,是為更好地學習技術知識服務的。因此,研究技術知識的特性有助于提高現代學徒制中技術知識傳承的有效性,有助于在現代學徒制的實施過程中選拔更好的企業師傅,有助于為現代學徒制提供一種更科學的工學交替模式。
技術知識的默會性最早由波蘭尼于1958年在《個人知識》中提出,他將不能被系統闡述的知識稱為“默會知識”,認為無論是在傳統工業中,還是在現代工業中,它都是技術的基礎組成部分。[3]默會技術知識存在于個人的行動過程中,源于個人的經驗、靈感等,很難用言語系統地表達出來,它以經驗、訣竅等形式存在,它的獲得依賴于個人的實踐,這種知識只能通過不斷的練習和領悟來獲得。一般來說,顯性技術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是建立在默會性技術知識的基礎之上,甚至有一些默會知識如“直覺”“靈感”對技術發明和技術創新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諾德勒發現,19世紀前美國的鋼鐵技術的進步主要靠的是那些“只憑經驗”者改進和革新傳統技術的嘗試。因此,技術知識的默會性對于技術知識的學習和技術的進步具有重要的作用。總的來看,默會技術知識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第一,默會性。它無法通過語言、文字或者符號來進行說明,是一種經驗型知識,只能通過在實踐活動中的觀察、體驗、交流獲得。
第二,個體性。它是個體在實踐活動過程中不斷積累起來的,個體在同一實踐活動中所獲得的默會技術知識是不同的,其產生因人而異,通常深受個人已有經驗、知識、思維方式、價值觀等的影響。
第三,非理性。由于默會性技術知識是通過人的感覺而被掌握,不像顯性知識那樣能夠通過理性的思考去判斷與分析,因此只能通過在實踐活動中“做中學”“學中用”的方式去領悟,從而形成屬于個人的技能訣竅。
第四,情境性。它的作用發揮與具體的實踐活動的情境具有緊密的聯系,且這種情境會被個體不自覺地遷移,對以前的或者是以后的實踐活動都起著促進或阻礙作用,同時,它的學習也依賴于一定的情境。
技術知識是由顯性知識和默會知識兩部分組成的,技術知識的默會特性決定了技術知識的學習與轉化將明顯區別于科學知識的學習。科學知識追求的是一種理論邏輯,而技術知識追求的是一種實踐邏輯。因此,在技術知識的學習過程中,要注重實踐性學習、體驗式學習,讓學生更多地通過參與實踐活動去操作、去感受,而不是像科學知識的學習一樣,坐在教室里“思辨”“空想”。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那種“聽了就懂,做了就錯”的現象時有發生。可見,技術知識不是簡單的口頭傳遞所能教授的,而是要借助一定的實踐活動,一邊指導一邊講授,并讓學習者親自去體驗,然后再不斷地交流、嘗試,從而實現技術知識的轉移。此外,技術知識的學習與轉化也是一種動態的生產與創造過程,不僅徒弟學會了訣竅,而且師傅的訣竅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野中郁次郎總結并命名了知識轉化(knowledge conversion)的四種基本模式:潛移默化(socialization)、外部明示(externalization)、匯總組合(combination)、內部升華(internalization)。[4]
“潛移默化”即在具體的實踐活動過程中,指導者讓學習者通過自己的觀察、與指導者的交流、自己的反復練習以及指導者的糾正從而掌握了某項技術的“訣竅”。它是在一個具體的工作情境下,通過個體的親身體驗從而實現默會知識轉移的過程。
“外部明示”,即能夠將自己所學的默會知識通過語言表達出來,將其轉化為顯性知識,使其他學習者能通過這種言語描述聯系一定的具體情境就能領會某項技術的“訣竅”。這種模式對于技術知識的學習與轉化而言是非常關鍵的,它代表著學習者對默會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也為檢驗學習者是否真正掌握了某一技術提供了一個可參照的標準。
“匯總組合”,即將自己所獲得的新的顯性知識與已有的顯性知識進行不斷轉化、組合,從而將自己的顯性知識系統化的過程。
“內部升華”,即指導者將自己匯總組合成的新的顯性知識,通過聯系自己的實踐經驗內化吸收,形成新的默會知識的過程。
這四種模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技術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只有全部完成上述過程,才能真正發揮技術知識的價值。實際上,技術發展與創新的過程就是默會技術知識不斷轉化為顯性技術知識進而形成新的默會技術知識的動態過程。默會技術知識由兩大類組成,一類是經驗、技能、技巧;另一類是思維模式、感悟、價值觀等。因此,在默會性技術知識的傳遞過程中,我們要了解學習者已有的經驗、知識水平,與學習者多溝通自己的思維方式以及在實踐活動中的感受,幫助學習者更好地去內化、吸收。
默會性技術知識存在于個人的行動實踐中,以經驗、訣竅的形式存在,需要通過實踐活動不斷地練習和領悟才能獲得。由于學校教育缺乏實踐活動所需的場地,傳統學徒制缺乏教育理念,而現代學徒制乃兩者的結合,能很好地彌補兩者的不足。
首先,現代學徒制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進行面對面的現場教學,為默會技術知識的學習創造了條件和機會。具體的情境化教學能有效激發學徒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學徒更好地接收師傅所傳達的技能信息;通過師傅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學徒形成良好的職業態度和職業道德;面對面的學習與交流的機會,使同一問題經過師徒間的探討獲得多種理解、解決方式,從而實現默會技術知識的有效轉化和升華。
其次,工學交替模式提供了大量參與實踐以及多次練習的機會。它使學徒在學校所獲得的技術理論知識能夠及時地在實踐活動中得到運用并加以領悟,使學徒更好地學習實踐活動中的默會技術知識,從而更好地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進行內化。
再次,經驗豐富、技藝高超的企業師傅,為學徒實現了零距離的技能教學。企業師傅作為默會技術知識的主要傳授者,為學徒職業行為習慣、職業思想、職業道德等產生示范作用,有效克服了默會技術知識傳遞的障礙,提高了學徒技能學習的效果。
工學交替模式的實施以及企業師傅的參與,使現代學徒制解決了以往理論與實踐相分離、知識與技能相割裂的問題,讓學校教育和實踐技能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了知識與技能的統一。因此它們是現代學徒制中學徒質量的兩個重要的影響因素。
目前我國現代學徒制實踐現狀不容樂觀,存在一些問題:“工學結合”缺乏設計、工學交替頻次較少,甚至仍有少數院校采用校企兩段式分段教學;企業師傅的選拔條件不夠明確;只有少數院校和企業提及對企業師傅的培養;等等。[5]可見,目前現代學徒制中的學徒質量堪憂。
現代學徒制是技術知識學習的最佳模式,其工學交替模式的實施以及企業師傅的選拔、培養、考核都應該緊貼技術知識的特點和學習規律,然而在實踐的過程中它們都存在不少問題,甚至有些與技術知識學習的特點完全不符,比如校企兩段式分段教學。可見,技術知識的特性及學習特點對現代學徒制的構建有著重要影響。
在技術知識的構成上,只有小部分默會技術知識能夠通過語言或者其他媒介轉化為顯性技術知識,而大部分默會技術知識只能通過實踐參與的方式獲得。技術知識的學習適宜采用邊學習、邊實踐、邊感悟的學習方式。學生完整的技能形成是在其已有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通過觀察分析師傅所示范的實踐操作,再自己反復練習該實踐操作,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反思、探索、與師傅交流,從而真正領會其中的“訣竅”,它的形成是分階段、有序進行的。那么在現代學徒制的實踐過程中,工與學之間應該緊密聯系且應依據技術知識學習與轉化的特點來設計;工學交替的頻次也應該隨著技術知識的學習特點來合理安排,如果實踐操作的次數太少,那么學徒的知識與技能的形成就不能夠得到很好的內化、吸收,就會影響下一階段的技能學習。因此,足夠的工學交替頻次、科學合理的“工學結合”設計是保證學徒技能形成的關鍵。
根據野中郁次郎所總結的四種技術知識的轉化模式,技術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一定的理論知識基礎和經驗基礎是必不可少的,在現代學徒制的構建過程中,我們應該根據學徒學習技術知識的難易程度、接受速度來合理地安排工學交替的頻次。比如在“潛移默化”階段,學習的默會技術知識一般的學徒都很容易內化、吸收,但是要想達到“外部明示”的效果,所花費的時間則會相應增加。此外,我國研究者把技術知識按照理論性、社會性和明言性的程度分為七個層次,如圖1所示。[6]越往“金字塔”的底部,則技術知識的情境性、經驗性、個體性和難言性越強,實踐操作所需的時間也越長。因此,當我們在考慮工學交替的頻次的時候,應該根據學徒此次操作所要達到的目標以及此次所學的技術知識的所屬層次來確定。

圖1 技術知識分類與層次圖
企業師傅是職業院校默會技術知識的主要傳授者。首先,他必須對顯性知識和默會知識的特點具有足夠的了解,且能對自己所教技術的顯性知識與默會知識的轉化的特點有一定的掌握,才能保證學徒的質量。技術知識的傳遞不僅僅是靠師傅的說教、示范、糾錯來完成的,同時也依賴于師傅的工作態度、行為規范等潛移默化的影響。在現代學徒制的實踐過程中,企業師傅的選拔條件形式多樣,大多數學校是從其工作經驗、學歷水平、是否獲得職業資格來考慮的,顯然忽略了師傅自身的“人格”影響,而師傅“人格”的影響、作用對于學徒對默會技術知識的學習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學徒指導能力——清晰地把握技術知識形式之間的轉化形式,對于現代學徒制的企業師傅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技術知識的學習與轉化有四種基本模式,企業師傅應該對自己技能掌握的過程有清晰的認識,能夠將每項技能的隱性能力培養目標清楚地提示給學徒。比如有些師傅只知道某項技能的操作,且技能水平十分高超,但是對于為什么要這樣操作,這個操作屬于技術知識的哪一層級等全然不知,無法把自己所掌握的技能清楚地講解出來。
因此,在企業師傅的選拔條件上,應該在重視其豐富實踐經驗和技能水準的基礎上,不僅要重視考查其職業意識、職業作風、創新意識和能力等“人格”品質,而且要注重企業師傅的學徒指導能力。
從技術知識個體性、非理性特征以及技術知識的轉化形式來看,企業師傅默會知識的共享是實現其個體專業成長、創造新知識的催化劑。只有將企業師傅所獲得的默會技術知識不斷增值并創造出新的技術知識,才稱得上真正意義的知識共享,才能不斷提高技術知識的傳授水平。教師默會知識共享的實現方式,主要通過教師個人的反思以及教師間討論交流,使一些方法、技巧等難言的東西被廣大教師所共享,并實現了教師知識的增值。[7]在現代學徒制的實踐過程中,只有少數學校和企業提及企業師傅培養的問題,且其中大多數學校主要采取的是校企互派學習、短期培訓和出國培訓的方式。雖然這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企業師傅的教學技巧、教學策略以及教學方式,但是這些方式實施成本高且組織難度大,次數相對較少。因此,在企業師傅的培養過程中,要注重師傅自身的反思、總結,并在企業營造一種有利于默會知識傳播的氛圍,在師傅與師傅之間、師傅與學徒之間多多開展討論交流的活動。
考核是教師管理中一項重要內容,是必不可少的基礎工作,對教師的發展和教育質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它有利于教師素質的提高,有利于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企業師傅是學徒質量的關鍵,然而在現代學徒制的實踐過程中,鮮有企業和學校提及企業師傅的考核問題,那么提高企業師傅的積極性、提高技術知識的傳授效果、把控企業師傅教學質量也就無從談起。因此,建立對企業師傅的考核標準在現代學徒制的實施中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企業師傅考核標準該如何確立呢?筆者認為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從企業師傅自身的能力變化去建立考核標準。即從企業師傅通過帶學徒這一活動,自身技術技巧是否有所提高、能否將更多的默會技術知識轉化為顯性技術知識、自身技術創新的能力是否有所提高這三個方面去建立。
第二,從企業師傅所帶學徒的表現去建立考核標準,即根據企業師傅所帶學徒的整體的技能熟練程度(只會操作的學徒、會操作且能領會其中原理的學徒、會操作且能將所學的默會技術知識語言化的學徒、會操作且掌握技能訣竅的學徒各自所占比例)去建立。
[1]趙志群.職業教育的工學結合與現代學徒制[J].職教論壇,2009(36):1.
[2]徐國慶.我國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構建中的關鍵問題[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1):30.
[3]李敏,杜慧潔.基于技術知識意會性的個體技術學習策略[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2011(6):165.
[4](日)野中郁次郎.知識創造的動態過程[C].//霍爾特休斯.知識優勢.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70.
[5]劉靜慧,關晶.我國“現代學徒制”實踐的現狀研究——基于2004—2014年公開文獻的數據分析[J].職教論壇,2015(25):24-26.
[6]鄧波,賀凱.論科學知識、技術知識與工程知識[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7(10):44.
[7]喬佩科.技術知識的特性及其對技術教育的啟示[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117.
G710
A
1005-6009(2017)76-0024-04
劉元,湖南師范大學(長沙,410081)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技術教育學。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立項課題“技術知識學習的特點與規律研究”(項目編號:XJK014BZXX046,主持人:何文明)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