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會性軟件的教師混合式培訓實踐
胡兵華
如何激發教師的學習興趣,提高培訓的針對性,提升培訓效果,是教師培訓機構關注的焦點;各級機構也在不斷尋求突破提高教師培訓質量瓶頸的方法,而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發展,給教師培訓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在培訓管理、培訓組織、培訓實施等環節中,我們不斷將互聯網融入教師培訓。通過不斷實踐和探索,總結出基于社會性軟件的教師混合式培訓模式,將在線學習、集中培訓、互動交流、評價反饋等進行有機融合,優化教師培訓過程,提升教師培訓質量。
社會性軟件;混合式培訓;教師培訓
近年來,教師培訓受到國家、省、市各級行政部門的重視,出臺了加強教師培訓、深化教師培訓模式改革、深化教師教育改革等相關的文件,其最終目標是提升教師培訓質量,強化教師隊伍的專業建設,促進教育改革和發展。目前,互聯網與教育正在不斷融合,各級教師培訓機構也在致力于通過信息化手段,突破提高教師培訓質量的瓶頸。
隨著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發展,以微信、QQ、微博等為代表的社會性軟件正融入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大部分社會性軟件都具備教育功能,讓泛在學習、碎片化學習、協作學習等煥發活力。因此,將社會性軟件整合到教師培訓中,能有效提高教師培訓質量。
社會性軟件,又叫社會化軟件,目前還沒有一個標準的定義。我國學者莊秀麗、劉雙桂認為它是以面向個人服務為基礎,支持群體相互作用的軟件,通過最大化滿足個人服務需要,實現可能產生的社會群體價值效應。可以看出,社會性軟件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交流的工具,以促進知識和經驗等的交流共享。它的基本特征就是交流、共享、互動。[1]每一類社會性軟件都具有豐富的教育功能,在教師培訓方面,將社會性軟件的教育功能歸納如下。
1.激發學習興趣。
創新培訓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師的參與興趣,但教師培訓的對象是成年人,成年人學習有明顯的個性化需求。社會性軟件具有鮮明的個性化特征,能滿足教師個性化學習的需求,更能以豐富的形式提高教師的參與度。將社會性軟件的豐富表現形式與培訓內容進行有機融合,可以將外在感官刺激轉化為內在的學習驅動,最大化調動參訓教師的學習興趣。
2.提供交流互動平臺。
傳統的培訓,學員與專家之間、學員與學員之間缺乏互動交流,彼此缺少信息交流反饋的通道,影響培訓效果。社會性軟件的交流互動功能,可以為教師培訓構建學員、培訓者、專家三位一體的互動網絡,既能開展實時的互動,也能進行非實時的交流,使規模化班級中的參與式培訓和互動式培訓環節能達到其預期甚至是超預期效果。
3.提供信息化管理工具。
教師培訓過程中,培訓的報名、考勤等事務性工作會擠占一些學習時間,而傳統操作方式讓我們的工作高耗低效。社會性軟件能為教師培訓提供信息化管理的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增強教師的參訓體驗,如在線報名、掃碼考勤等,既能激發教師的好奇心,也能提高組織者的工作效率。
4.聚合學習資源。
教學資源的匱乏單一、可用性不強等影響著教師培訓的效果,將不同社會性軟件整合,優勢互補,可以解決教學資源這些問題。同時,參訓教師自我反思、創作、交流互動等生成性資源不僅可以擴充教學資源,更能讓資源具有個性化、多態化的特點。
混合式學習是將線上網絡學習和線下傳統學習有機融合,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將兩者結合起來,優勢互補,以提高學習效率。[2]
教師混合式培訓是將在線學習、集中培訓、互動交流、實踐反饋等進行有機結合,而社會性軟件的個性、共享、互動等特性可以為教師混合式培訓的構建和應用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借鑒張成光教授構建的網絡環境下教師混合式培訓模式的學前分析、課堂教學、在線學習、教學評價、實踐指導和綜合評價等環節[3],在不斷實踐與探索中,我們提出了基于社會性軟件的教師混合式培訓模式(如圖1)。

圖1
1.學前分析。
根據教師專業標準及課程培訓計劃確定培訓目標,通過通訊交流類社會性軟件(如QQ、微信等)構建學習共同體。在此基礎上采用問卷調查類社會性軟件、個別訪談、座談等方式進行需求分析,確定培訓內容,設計培訓方案,提供學習資源。
2.混合學習。
通過社會性軟件將在線學習、集中培訓、互動交流進行融合;以QQ群或微信群作為基礎平臺;以互動學習類軟件連接學習與互動;以培訓管理類軟件改革傳統培訓組織形式;以創作分享類和群體協作類軟件為知識共享提供通道。
3.評價反饋。
我們既可以通過互動類軟件開展形成性評價,也可以利用調查類軟件進行總結性評價,并通過自主創作類進行跟蹤考察。
相對而言,青年教師更易接受新技術,應用新技術。我們以新班主任培訓為例,探索基于社會性軟件的教師混合式培訓。新班主任的培訓對象是3年及以下班主任工作經歷的教師,他們大多是近幾年入職的年輕教師,相對于年長的教師,他們對新鮮事物更有好奇心。
1.學前分析精確化。
通過座談和訪談,初步確定新班主任培訓的計劃和目標。在設計培訓內容之前,創建培訓QQ群,為參訓教師搭建學習共同體及基礎交流平臺。利用問卷星設計培訓需求調查問卷,分享至QQ群,邀請教師完成調查。需求調查之后,對培訓目標進行微調,并根據社會性軟件下教師混合式培訓模式的特點,設計相應培訓內容。
2.資源聚合個性化。
培訓中使用優幕學習互動軟件作為資源的聚合平臺,培訓組織者將相關學習資料制作成文本、視頻、課件等不同形式的學習資源,在培訓中根據需要分享至QQ群。平臺中還提供了其他學習資源,教師可以根據自己需求,選擇學習相關專題內容。教師的班會案例、微課、培訓體會等也可以在優幕中共享,同伴之間的學習和借鑒,對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有較好促進作用。
3.培訓實施信息化。
集中培訓前,教師在優幕學習平臺觀看班級團隊建設、德育案例、主題班會等主題微課。教師帶著問題學習,將專家的理論引領與實踐案例融會貫通,將名師的經驗智慧內化成自身的知識體系。這種類似翻轉課堂的形式,優化了現場的培訓效果,提高了培訓針對性。
為了讓教師將培訓所學用于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提升實踐性知識水平。培訓設計中,每周安排一次集中學習,其他時間回崗實踐;并通過QQ群進行交流分享,利用播客、優幕進行課例分享與評析;將教師的實踐智慧融入培訓的學習資源,促進多方位互動學習。在管理上,利用QQ群實時監控學員學習情況,推送培訓相關通知;利用短信群發工具,提醒學員培訓的時間節點,提醒按時參加集中學習。
4.培訓評價靈活化。
教師培訓評價是對培訓過程和培訓結果進行價值判斷的一系列過程,它能為教師培訓決策和提高培訓實效提供科學準確的信息。[4]但傳統的現場評價和紙質評價方式,不僅效率低下,更影響評價的信度。利用調查問卷類的社會性軟件,可以進行精準的問卷投放,問卷調查更靈活,問卷回收和統計分析也更直觀、可視。由于問卷是調查者匿名完成,調查的信度和效度都得到顯著提高。
在培訓項目的滿意度測評中,教師對應用社會性軟件開展的這次混合式培訓給予了較高評價。我們從組織管理、培訓形式、培訓內容、專家授課、交流互動幾個方面進行了測評。
教師對培訓的評價中最滿意的是培訓形式。可見,基于社會性軟件的混合式培訓讓教師更有興趣參與培訓。其他幾方面的評價相對傳統的培訓項目,得分也更高;教師對這次培訓的總體評價較高。這次培訓,在提升教師專業知識、加深專業理解和提高專業實踐的同時,無形中提升了教師信息技術素養。培訓中,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如何給教師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教學資源以及如何進行培訓后的跟蹤評價。
[1]莊秀麗,劉雙桂.擁抱2004社會性軟件年[J].中國電化教育,2004(05):61-64.
[2]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上)[J].電化教育研究,2004(03):1-6.
[3]張成光.基于網絡環境的教師教育技術混合培訓模式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14(01):24-27.
[4]賀安溪,胡惠明.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評價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01).
G451.2
B
1005-6009(2017)78-0057-03
胡兵華,江蘇省常州市教師發展中心(江蘇常州,213001)培訓處處長助理,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