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 述·
站成一棵樹的風景
劉春花
小時候,我總喜歡學著大人的樣子,在自家的庭院里栽一些小花小草,煞有介事地壅土、澆水,看著它們像小樹苗一樣欣欣然長大,我的內心充滿歡喜。上學的時候,每次望到教室窗外那一棵棵高大的樹,看著它們執著地向上、再向上,我總是情不自禁浮想聯翩:將來,我也要長成它們的樣子,站出自己的風景!
師范畢業后,我回到了家鄉的小學任教。第一年,我就接手剛剛開始的一年級“注音識字,提前讀寫”的實驗班級。任教實驗班讓初出茅廬的我在教學上有了一個較高的起點,我思考著,怎樣讓我的教學一步步接近實驗所要達成的假設和預期,讓學生滿懷興趣地讀寫,并達成該年段應有的能力、素質目標。懷著對語文的愛,對學生的愛,我興致勃勃地開展著平凡而有意義的教學工作。
3年后,我調到另外一所鄉鎮中心小學,依然從事語文教學工作。在這里,我第一次面向全鎮的小學語文教師執教公開課;第一次在全鎮的教學質量檢測中獲得第一名;第一次撰寫論文在縣級評比中獲獎;第一次參加縣級評優課比賽獲獎;第一次被評為市優秀班主任。同時,我還很榮幸地當選為宿遷市第二次黨代會代表,泗陽縣第十一屆人代會代表。我只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而回報卻如此豐厚。回想那時的我,不也正像那剛剛長大的小樹,在散發泥土氣息的校園里自由生長,舒枝展葉?
2002年初秋,我邁入眾興實驗小學的大門,從此成為這所學校的一員。從農村學校進入到這所城郊接合部的學校,那一刻,我先前的“優越感”蕩然無存,唯有努力再努力。于是,我潛心向書本學習,向專家學習,向身邊的同事學習,向學生學習。書,是我最好的朋友,盧梭的《愛彌兒》,佐藤學的《靜悄悄的革命》都成了我的良師益友。近10年的時間,每年我至少準備一兩本摘錄隨記,這些本兒有大有小,有厚有薄,里面滿滿都是我在閱讀時摘錄的“干貨”;與此同時我也撰寫了大量的教學感悟與教育隨筆。有時半夜有了靈感,我也會爬起來即刻寫下。這些日常的摘錄與寫作,記下了我對閱讀的愛,對語文的癡,是我最有價值的教育教學資源,它留在了紙上,更留在我的心底,讓我的語文素養得到了潛移默化的提升。不斷地學習,讓我這棵成長中的小樹奠定了根基,抻長了視線,豐富了視角,開闊了視野。
教師的專業成長,離不開生命中那些“重要他人”的提攜、點化和幫助。2008年,我作為學校唯一一名市級學科帶頭人,得以在市“名特優教師優課展示”活動中執教示范課。活動前幾天,市教研室曹智勇主任來泗陽聽我試教,他肯定我的課基礎不錯,同時又精益求精地耐心指導我。這事雖然過去多年,我仍然清晰地記得他坐在課桌旁指導我的情景,他圍繞整個教學過程,從教學理念,到對教材的把握,對學情的關注,重難點的處理,以及課堂的生成等方面,一步步引導我,甚至示范講解。那一次的示范課,我收獲了前所未有的鮮花和掌聲。也是在那一年,我被評為高級教師。
在一次學術交流活動中,我很榮幸地認識了江蘇省泗陽高級中學的語文特級教師陳一鳴,他是教育寫作的行家里手,我的許多文章包括教育專著的出版,他都給予了許多無私的巨大的幫助。在一次次的切磋與指導中,我和陳老師也結下了深厚的友情,每次教學上一遇到困惑,我首先就會想到他,向他請教,他也總在緊張的忙碌之余,騰出時間幫助我。每次和他一起參加教研活動,他縝密的思維,鞭辟入里的論述,屢屢讓我們贊嘆不已。可以說,他是我的兄長,是我的摯友,是我的良師,是我教學生命成長中的“貴人”。
2005年的春天,泗陽縣教育局開展青年教師優課評比活動,選拔參加市級賽課的教師。在通過校級比賽之后,我有幸參加了縣里的賽課,并最終成為參加市級比賽的選手之一。那時候,我一直是一個人帶著孩子住在泗陽,愛人還在農村上班,婆婆當時又查出患有重病,每周要定期帶她去醫院就診。在學校,我除了一個班級的語文教學,還有另外的分管工作。即使這樣,接到通知時,我仍非常興奮,但同時倍感壓力,之前一直在農村任教,這次代表縣里去市參賽,萬一上砸了怎么辦?不敢想象,唯有盡力。那次市比賽是在洋河實驗小學,首先是說課,接著上課。輪到我上課時,當寫下課題《特殊的葬禮》后,不知為什么,望著下面黑壓壓一大片的聽課教師,我不由自主地緊張起來……最終我僅獲得了三等獎。
自那以后,在照顧老人和孩子的同時,我更加用心鉆研教學,一旦有外出學習的機會,我都格外珍惜,聽課時細心記下名師的每一句話,課后用心揣摩教者的理念。平時研讀于永正、薛法根等名師的教學案例和實錄,我力求自己先構思:假如我來執教這一課,會如何設計。然后再把自己的設計與名師的教案作比較,尋找名師的設計好在哪里,我的設計不足在哪里,如何改進;聽周圍教師的課,我也及時與他們交流,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同時我也積極執教公開課、開設講座,鍛煉膽量,歷練內功。
記得2009年我任教四年級時的一次集體備課活動中,教研組選定的研討課題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蝙蝠和雷達》一文,大家都認為說明文比較枯燥,沒有情趣,教學時無從下手,并希望我上一節示范課。我答應下來,回家開始用心備課。如何讓充滿理性的說明文變得有情有趣呢?我查找資料,結合學情,冥思苦想了好半天。第二天的課堂上,我巧用讀一讀、畫一畫、比一比、說一說、演一演等方式,讓孩子們在情趣盎然的氛圍中理解了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聯,滲透了說明文寫作的方法。圍繞自己上課的思考和體會,我寫出《三教〈蝙蝠和雷達〉的思考》發表在了當年的《小學語文教學》雜志上。2012年9月,剛開學幾天,我就接到縣教研室的電話,推薦我參加由江蘇、山東、安徽三省組織的小學語文教學研討暨賽課活動,并指定我執教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慈母情深》一課。接到通知的兩天后就是賽課時間。那兩天我一直發燒,在醫院掛水,直到上課前一天晚上6點半,我才到達上課地點,也才知道比賽時每節課的授課時間是30分鐘。從原先40分鐘減為30分鐘,教學內容如何取舍?目標如何重新設定?學生的學情怎么樣?想著想著,我頭皮發麻,恍恍惚惚間吃過晚飯,立即趕往房間,重新備課,重新做課件。“教學的關鍵是在教材的邏輯結構順序和學生的心理發展順序之間建立有機的聯系。”備課中,我想到應該依據學情,快速打通學生與文本之間的隔閡,采取師生交流,情境演讀等方式將教學推向高潮。另外,原先寫一段話的語用實踐練習改為寫一句話,吟誦關于母愛的詩句……那晚,我直到凌晨4點才休息。那一次,我獲得了賽課的特等獎。2013年3月,我參加江蘇省青年教師優質課評比,執教《一路花香》,也榮獲了一等獎。漸漸地,“有疑、有情、有理、有趣”成了許多同事對我的課堂教學的評價。
平時,我每執教一次公開課,每參加一次教學研究活動,都會將自己的思考整理成文。執教《祁黃羊》,我寫出《以段落訓練為切入點落實年段教學目標》發表在《江蘇教育研究》雜志上,觀摩同行的作文教學,我寫出《作文教學也應“放”“收”有度》發表在《新作文》雜志上……2013年,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我24萬多字的教學專著《我的小學語文教學》。2014年,我和兒子約定,一起努力,實現各自的目標,最終他考上了研究生,我則被評為江蘇省特級教師。不懈地努力,讓小樹在陽光下不僅慢慢長大,還努力長出了自己的姿態。
一本本鮮紅的證書,讓我欣慰,但新的困惑又縈繞在心頭:這就是我一直以來孜孜以求的嗎?教育的本質核心在哪里?教學僅僅是追求課堂的精彩嗎?如何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一系列的問題,讓我不由得對兒童,對教育的真義進行重新思考。我想到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的話:“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生命關懷的一種事業。”教育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應激發、喚醒和鼓舞個體內在生命自我生長的力量。一名真正的教師,應該致力于追尋語文教育的生命意蘊,和學生一起在語文的大地上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園。
在追尋理想教育的行程中,我思考著,實踐著,探索著,2012年,在校長的關心指導下,我組織申報了江蘇省教育科學 “十二五”規劃課題“‘五環·三步’教學模式研究”,通過抓好“兩頭”——課前的預習備課和課后的反思和實踐,來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益。針對當下依然存在的“教的過程太盛,學的過程貧弱”這一弊端,我提出“五環學導”課堂操作模式。2014年5月,該課堂操作模式被評為宿遷市課堂教學改革五個“優秀示范項目”之一。為聚焦語言表達實踐,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我申報了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小學語文‘學—導—習’操作單元中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實踐研究”,該課題于2017年初立項。
在我看來,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從作者的心中走出來的一段經歷、一絲感悟、一縷情思。每一篇課文的背后都蘊含著一個生動的故事、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即便是寫景的文章,作者在描述這個景物的時候,他的內心也一定充滿著對所描述的這個景物無限的贊美和熱愛之情。教學時,教者要引領學生挖掘文本內容背后隱藏的這些故事、情感和思想,把文本背后的作者呼喚出來,讓他作為向導帶著師生在語言的世界里來一次精神的旅游,學生在切己體察中入情入境,自然而然就有了語言,有了“言說”的需求。基于這樣的思考,我提出“用教材來教,用故事來引”的讀寫結合教學主張,圍繞文本,實施“以文養人”—“以文創文”—“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教學策略。教學中,引領學生從不同角度訓練表達:故事引路創意 “說”—“說”中評 “說”—評后再“說”—給力細“說”—提升“說”力,著力給學生設置“說”的引子,搭建“說”的梯子,打開“說”的話匣子。“以文創文”教學,孩子們的習作不再無話可說,教學《三袋麥子》,學生寫出了《聰明的小猴》;教學《珍珠鳥》,學生寫出了《珍珠鳥的自述》;教學《第八次》,學生寫出了《布魯斯王子的演講》……在這樣的創意寫作實踐中,學生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多名學生的習作在《閱讀》《寫作》等刊物上發表。
“好大一棵樹,綠色的祝福,你的胸懷在藍天,深情藏沃土!”我愿做一棵樹,立足小學語文教學大地,不斷修煉自己,向下扎根大地,向上巍然屹立,在藍天下站出自己的姿態,長出自己的風景。用我的堅實托住每一個學生,用我的蓬勃感染每一個學生,用我的綠蔭庇護每一個學生,引領他們不斷向前,邁向更加廣闊的未來。

·人物檔案·劉春花,1970年出生,高級教師,宿遷市名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現任教于江蘇省泗陽縣眾興實驗小學。泗陽縣第十三屆、十五屆人大代表,宿遷市、泗陽縣黨代會黨代表。主持江蘇省“十二五”規劃課題“‘五環·三步’教學模式的研究”和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小學語文‘學—導—習’操作單元中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實踐研究”等課題的研究。撰寫論文30余篇在《小學語文教學》等省級以上刊物發表,出版個人專著《我的小學語文教學》,多次在省、市、縣范圍內執教示范課、開設講座,曾獲省級賽課特等獎、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