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埭溪鎮上強小學 談麗芬 付福琴
環保沁童心,綠色潤家園
浙江省湖州市埭溪鎮上強小學 談麗芬 付福琴
春天是播種的季節。在明媚的春光里,浙江省湖州市埭溪鎮上強小學的“百草園”內出現了一片忙碌的景象。隊員們正在社團輔導員的帶領下整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為今年的春種做準備。他們有的雙手拿著小鋤頭認真地松土;有的赤手空拳將園內的雜草拔干凈;有的和輔導員一起準備育苗,給種子分類、寫花卉牌……“百草園”是上強小學的勞動實踐基地,學校結合綠色環保教育,帶領隊員們積極開展育苗、種植、栽培、實驗、觀察等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增強了隊員們的環保意識。
有著80多年歷史的上強小學于1997年4月創立了浙江省第一所少年環保學校。從那時起,在“綠色和諧,上善自強”的核心理念指引下,學校積極開展各類環保主題的少先隊活動,引導隊員們參與學校綠色文化建設,不斷提高隊員們的綠色環保理念,增強他們節約資源的意識,為校園綠色環境的管理注入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理念,使綠色環保教育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隊員們參加世界地球日活動
學校打造了“五自二善”式的綠色生態課堂,通過兩種途徑實施:一是體現在課表中。每周設立一節環保課,把《人自然社會》和校本課程《綠色埭溪》有機結合起來。在《綠色埭溪》入選“浙江省百部精品校本課程”之后,學校又自主研發了兩本校本課程——《綠色上強》和《綠色節日》。學校少先隊大隊部結合這些校本課程,組織開展了相關的少先隊活動。二是把滲透綠色生態教育列入課堂教學常規要求中,引導教師自覺地在學科教學中挖掘綠色環保內容,滲透環保知識,讓學科教學泛出點點“綠意”。
學校還以老虎潭水庫和埭溪鎮城鎮規劃建設為契機,建立了埭溪公園、湖州市現代農業學校、埭溪鎮污水廠這三個環境教育實踐基地,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環境資源來組織開展綠色環保活動,培養隊員的實踐能力。隊員們在科學老師和輔導員的帶領下來到埭溪公園,了解公園內的綠色植物的品種、生長情況,撰寫調查報告。隊員們還在現代農業實訓基地體驗了新型技術為綠色植物帶來的變化,對植物的種植有了新的認識。他們在參觀污水廠后,了解了污水處理廠的基本情況、廢水主要污染物及污水處理流程,不但認識到了亂排放廢水污水的危害,還意識到愛水、節水、護水刻不容緩。學校目前正在開發更多的綠色環保實踐基地,使隊員們能走出校門,上好校外環保教育課。
學校不斷加強綠色環保教育實踐環節的建設,豐富綠色活動的內容,引導隊員在環保實踐中培養環保意識和能力。比如,在世界環境日,隊員們走上大街宣傳環保知識;在校園內外培養不亂扔垃圾等好習慣;結合每年的科技節,舉辦環保征文、環保畫比賽和“變廢為寶”科技小發明、小制作活動;向全校師生倡議“節能減排”,爭創“綠色中隊”,爭當“環保小衛士”;開展“世界糧食日話節儉”“防霧霾行動”“紅領巾文明一條街”等活動,讓環保活動與隊員的生活相結合,增強了隊員們參加環保實踐活動的積極性。
隊員們觀察綠色植物
小記者參觀污水廠
學校發出了“校園園林生態化、師生活動環保化、環保行為經常化”的號召,在完善相關制度的前提下,實施了綠色管理,開展了“綠色教室”“綠色辦公室”評比活動,還設立了綠色監督崗,選拔有責任心的中高年級隊員做“雅行監督員”,每日以量化評分的方式對隊員們的綠色行為進行打分。比如,在隊員們出操時,監督員們檢查教室的燈具、多媒體等電器設備是否關閉,做到節約用電;中午就餐時,監督員們不僅檢查每個中隊的紀律、衛生情況,還察看隊員們是否做到了節約糧食。通過定期的評比、表彰,隊員們已養成了節約、環保的文明習慣。
學校少先隊大隊部設立了“手拉手地球村”,在每個中隊設立廢品回收點。隊員們在教室內進行垃圾分類,自覺地把可回收垃圾放到回收箱中,每周分配專人進行清理。每周三,學校少先隊大隊部定期開展地球村廢品回收活動,并成立了“綠色愛心銀行”,幫助困難學生解決難題。
有效的評價機制會激勵隊員從小自覺養成關心環境、關心社會的責任意識。根據隊員的年齡特點和教育規律,學校制定了全面的“雅行標準”,編寫了《雅行歌訣》,讓綠色環保教育與隊員的良好行為習慣有機結合。學校啟動了“雅行銀行”,使每個隊員都有了一本屬于自己的“存折”。老師可根據隊員平時的表現向其頒發“雅行喜報卡”,而針對隊員的環保行為則頒發“綠色喜報卡”,并存入隊員的“銀行賬戶”。隊員們積累的卡片將成為中隊“雅行之星”和“環保小達人”的評選依據。學校每月都會在榮譽臺舉行隆重的頒章儀式,讓隊員們從榜樣的感人事跡和優秀品質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讓綠色環保行為相習成風。
以美的環境、美的教育、美的行動打造適宜隊員學習、生活的美麗校園,以綠色校園文化培養隊員的環保意識,上強小學正充溢著無限的綠意。
(欄目編輯 王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