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穎
高中英語中等生雖然遭遇“瓶頸”問題,學習成績平平,但是他們也有提升自己的需求,教育工作者有義務和責任來幫助他們的實現提升。
一、轉變教育觀念,推崇個性化教育
在現實中只有少數人具有非比尋常的天賦,然而更受社會青睞的是具有個性化的人群。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僅有兩成的企業家畢業于名校,大多數企業家畢業于中等院校,這說明成功人士不一定是優秀生,更多的是具有個性化的普通人。作為中小學教育工作者,必須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特長,對每個學生予以全面關懷,使得學生有機會展現其個性特長。
我國也有部分院校推行個性化教育模式,如民辦院校的典型代表君誼中學,公辦院校的典型代表北京第十一中,通過不斷的實踐終于創造了個性化培養體系,教學的目標不僅僅是追求考試成績,學生也無需在著裝等方面保持統一性,可以按照個人的特征與需求進行設置。北京第十一中采取無固定教室、無講臺、導師制的新型模式,學校提供了265門選修課程,學生完全依據個人興趣選擇課程并在不同的專業教室里接受課程學習。該校的學生總人數超過了四千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課程表。這種教學模式將學校的角色由傳統的主導轉型為服務。花費數十年探索適宜中國學生的教育模式,終于取得了卓越成果的君誼中學,采取的是個性化的教育模式但并不是搞特殊化。實行的主要模式以人數最多的中等生作為主體,同北師大等名校合作開展長期的生命教育。為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該校設置了廣泛的課程,例如攝影、美術、動漫、橄欖球、主播、舞蹈等,開辟更多的升學渠道,也使得學生具有更多、更為豐富的就業機會。所以面向中等生的個性化教育是一種趨向,是教育關注人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教育需世界化、國際化、開放化,而英語學科無疑是最具有這些特性的學科,因而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及時改變教育觀念,推進個性化教育。
二、加強人文關懷,重視中等生群體
依據羅杰斯人格理論所做出的假定:人類等所有具有生命的生物,在發展、生存、進步方面的需求是相同的,一切生物的內在性驅動力都能歸于實現趨向,只有達到實現趨向的要求才能保證其健康、持續地發展。作為教師必須對中等生持有信賴的態度,充分相信他們的發展潛能;教師應成全完善學生,真誠透明委婉地表達自己對學生的期望,適時提出應有的建議;尊重中等生的經驗、情感;對中等生懷有同情心,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無條件給予中等生積極關注和共情理解。
在英語中等生的教育和轉換過程中,英語教師應首先與他們建立一種平等、民主、和睦的師生關系,這是開啟中等生心靈之鎖的金鑰匙。唯有如此,教師才能幫助中等生建立自尊和自信,使中等生發揮自主學習潛能,找到核心競爭力,并以此為突破口,將優勢中心擴大,以實現全面發展。教師還要從課堂教學過程、課后輔導、班級管理、個人心理期望等方面,提高對中等生的關注度。
此外,英語教師要關注英語中等生的人格發展,體現在教學評價中,對中等生評價從相對評價轉向個人內差評價,采用鼓勵而令人心動的作業評語,讓中等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愛;其次,英語教師還要注重對中等生的自我意識的培養,客觀認清自我。教師可以營造一些提高英語中等生自我效能感的環境,讓中等生獲得更多成功的體驗。例如,英語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設置一些自主探究的學習內容,使中等生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去主動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不斷激發內在的學習動機,并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感和成就感,從而擺脫自卑感。
三、改進教育方法,提供展現平臺
“因材施教”的觀念在兩千多年前就被孔圣人提及,當代素養教育已成大勢所趨,以人為本的觀念受到了全球的關注,其意義在于將人作為核心,給予所有學生應有的關懷與尊重,將尊重人、發展人、呵護人、關注人等理念滲透在教學過程中。
為了培養中等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英語教師首先要充分挖掘自身的資源優勢,成立一些社團,如外國名人演講團等,實施英語校本課程,如英語閱讀課,英語語言文化,英文電影賞析,英文口語訓練營,英文歌曲欣賞等。同時充分利用好家庭教育資源優勢,幫助客服中等生的“瓶頸”問題。美國知名心理研究人士布朗芬布倫納構建的生態系統發展學模型,指出環境同人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發展,兒童成長中受到的最大影響源自于家庭和學校,家庭與學校必須保持溝通、協作,教育同步、同構,才能形成良好的互補關系,促使兒童得到更為全面的關懷與發展。因此英語教師可以組織豐富的英語活動開放日,邀請家長參與其中,和學生一起,共同發現英語的魅力和學生身上的潛力,通過這樣的活動,家長幫學生出謀劃策,學校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讓中等生不再自卑,不再掩藏自己,而是積極地投入到各項活動中去,那么在英語學習上的積極性也一定會在很大程度上被調動。另外,學校和老師應讓家長隨時了解孩子在校的學校狀態,家長也應及時反映孩子在家的學習狀態和心理狀況,建立起良好的老師與家長、學校與家長、學生和家長溝通的平臺。
學校和廣大教育工作者應轉變教育觀念,推崇個性化教育。教師應關愛英語中等生的成長和生命特質,對這部分群體進行人文關懷,對其信任、接納、傾聽、期待和支持。學校和老師還應投入行動研究,探索和改進教育方法,為英語中等生提供展現平臺。如此,高中英語中等生身上的潛能才會被充分挖掘,才會克服“瓶頸”問題。教育的大軍才會充滿希望,每一位學生才能實現全面的、健康的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