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潤澤
【摘要】唐詩,以其精煉的語言,優美的格調聞名于世。對于唐詩的翻譯,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著名翻譯家許淵沖先生就曾提出過“三美”理論,以意美、音美、形美來引導和評論對于唐詩的翻譯。本文主要分析了許淵沖先生《春江花月夜》譯文的翻譯策略,用其“三美”理論予以評析,并分析其自省性。
【關鍵詞】英譯 《春江花月夜》 “三美”理論 自省
一、引言
唐詩乃是中國文學史上出類拔萃的瑰寶,唐詩是詩文化的頂點,讓全世界的民族能有機會一睹唐詩之風采,實在是無數翻譯家畢生之夙愿。
《春江花月夜》,“孤篇蓋全唐”。聞一多先生將其稱為稱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本文將從翻譯美學的角度評價譯文,并用全部三個標準去比照譯文,評判其自省性。
二、“三美”論
翻譯出來的篇章需要美,才能傳遞出原文的魅力所在。許鈞教授提出,“文學翻譯有三個層次:基礎層次、語義層次和審美層次。……要譯好一首詩,應達到上述三個層次的和諧統一,忽視了任何一個層次,都難以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在詩歌翻譯中,影響較大的是許淵沖教授總結提出的譯詩要做到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論”。他指出,“譯唐詩要盡可能傳達原詩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譯文即使百分之百地傳達了原詩的意美,但若缺少音美也不可能保存原詩的風格和情趣”。
他還指出,“譯詩要在不失真的條件下盡可能傳達原詩的意美、音美、形美,使讀者知之,好之,樂之。”
意美:“一般來說,意似和意美是一致的;但是有時也有矛盾,即意似不能傳達原文的意美。意美有時是歷史原因或者是聯想的緣故造成的。譯成另外一種語言,沒有相同的歷史原因,就引不起相同的聯想,也就不容易傳達原詩的意美。”
音美:“詩要有節調、押韻、順口、好聽,這就是詩詞的音美。詩歌翻譯主要表現在押韻上。”
形美:“關于詩詞的形美,還有長短和對稱兩個方面,最好也能夠做到形似,至少也要做到大體整齊。”中文的詩歌,一般來說,具有特定形式,故如能將其譯文也形成某種特定的形式,將使得譯文更易于富有感染力。
三、“三美”論評價譯詩
1.意美。意美,需要讓人覺得“身臨其境、見之忘俗”,但在這之前,必須要能準確表達原文的含義。但由于語言之間的差異,單靠直譯很難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甚至影響美感,影響文意的表達。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She follows the rolling waves for ten thousand li,
Where the river flows, there overflows her light.
月化身為溫婉的女性,千萬里春江都籠罩在她柔和的月光中,此句中的兩個半句實際上是一個意思以不同的角度表達出來,“follow” 一詞,道出了月不舍春江逝去,千萬里追尋;而后半句的句式“where…there…”卻突出了月光無處不在,波瀾壯闊,交映生輝的大氣場景。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No dust has stained the water blending with the skies;
A lonely wheel-like moon shines brilliant far and wide
“blending”一詞的精妙之處在于將浩淼的江水和無邊的天空連為一體,渾然天成,水天一色,分不清哪里是江水的盡頭,哪里是天際的開端,一切似乎有跡可循,又同時歸于虛無。
2.音美。音美是指譯文的韻律以及節奏是否整齊劃一。整篇《春江花月夜》的譯詩采用的是抑揚格六音步。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In spring | the ri | ver ri | ses as | high as | the sea,
And with | the ri | vers tide | up ri | ses the | moon bright.
再如,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Many | gene | rations | have come | and passed | away;
From year | to year | the moons | look a | like,old | and new
“old and new”乃是譯者自行添加的,很明顯是為了使韻律整齊,和上半句中的“come and passed away”相對應,構成兩對對比。或者說,“come and passed away” 與“old and new”都是譯者在理解的基礎上所做出的調整,原詩的字面意思并不完全如此。這樣做,其一,使得譯文形成了一種相對對稱的結構;其二,也蘊含了作者對時間、對生命的理解,縱滄海桑田,人生苦短,然明月依舊,時間永恒。
3.形美。唐詩的格律十分嚴格,每個字的平仄都有要求,但是最為直觀的還是每句詩都必須字數相同。而在翻譯過程中,無論是詩歌的章節、形式,甚至是每一行的長度,都是譯者必須要考慮的問題。譯詩中多用倒裝、非謂語以及選取合適的邏輯詞來完成。
You cannot tell her beams from hoar frost in the air,
Nor from white sand upon Farewell Beach below
不僅長度相仿,“nor”的承前省略更是恰到好處,在簡練的基礎上更增添了形式上的美感。
She may roll curtains up,but light is in her bower;endprint
She may wash,but moonbeams still remain on the stone
兩個半句使用了完全相同的句式,在小范圍內形成了排比,形式上無可挑剔,原文的對仗尚不能算作工對,譯文的難度可想而知。并且在補足了主語之后,情感的釋放也十分到位,兩個“but”更是將“she”的無奈表現得淋漓盡致。
四、許譯的自省性
顯然,如果單獨討論“三美”的任何一個,在選取例句的時候,不可避免會存在傾向性,故需要對上述選取的例句,用全部三個標準來比對,以判斷其自省性。筆者將選用的6個例句用數字1~6代替(按出現先后),并用三個標準對其進行評價,得出結果如下:
1 2 3 4 5 6
意美 √ √ √ √ √ √
音美 ×(5.5) √ √ √ ×(5.5) √(6.5)
形美 √ √ √ √ √ √
不難發現,“音美”是最容易出現瑕疵的地方,分析原因如下:首先,“意美”屬于較為抽象的概念,會根據每個人對原詩理解的不同造成不同的解讀,故尚有轉圜的空間;其次,形美不可能要求長度完全一致,故標準較為寬松,為三者中最易達到的標準;而音美由于受到意思與長度的限制,故在處理上難度最高,需要有所取舍。
如第1句后半句:Where the river flows, there over flows her light,很明顯只有11個音節。根據音步的規則,一個音步需要有兩至三個音節,故少于12音節的句子,明顯無法滿足六音步的條件。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上文所謂的“形美”僅僅是單個句子的上下半句之間的長度比較,如若放眼全篇,亦不難發現,句子長短自有參差不齊。
五、結語
由于五四運動前后新詩倡導者們希望通過翻譯來向西方文學學習,因此許多人一直認為,白話文新詩是向西方學習的結果,但“最初被翻譯的那些歐美詩歌原本也不是自由詩,而是格律詩”,因此,漢語古詩的形式要求的是字數與平仄,而英語格律詩要求的抑揚與節奏,故在翻譯漢語格律詩的時候,應當遵循英語格律詩的要求,將抑揚與節奏放在第一位。對此,我們似乎可以將“三美”排個序:音美優先,意美次之,形美最末。
僅僅一篇《春江花月夜》,難以盡述翻譯美學的種種,但通過對于翻譯手法的分析與結合“三美”論的評價,也可以對于唐詩的英譯有一定的認識。在今后的學習中,需要對各種翻譯技巧與理論有更加深刻的認識,拓寬眼界,才能更好地實踐。
參考文獻:
[1]許鈞.文學翻譯批評研究[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3.
[2]許淵沖.翻譯的藝術[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
[3]許淵沖.漢英對照唐詩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4]許淵沖.論唐詩的英譯[J].翻譯通訊,1983,(3).
[5]許淵沖.“三美”和“三似”的幅度[J].外語教學與研究, 1981,(2).
[6]王東方.被操縱的西詩 被誤導的新詩[J].中國翻譯,201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