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烸 鉑
開平煤礦
——讓唐山從此有了“工業范兒”
■烸 鉑
139年前,即1878年7月24日(清光緒四年六月二十五日)在直隸唐山開平鎮正式成立“開平礦務局”。這不僅僅是這個中國近代煤礦的開端,而且因為開平煤礦,還帶來了一座大城市。
1876年,福建候補道、上海輪船招商局總辦唐廷樞奉直隸總督李鴻章之命,親赴開平勘察煤鐵礦務,并向李鴻章屢次條陳,從煤質、儲藏量、生產成本、利潤、市場營銷等方面,對開平煤鐵詳加分析,得出了“采辦應有把握”的結論。李鴻章大加贊賞,令唐廷樞趕緊設法籌辦。
1878年,開平礦務局在開平鎮正式開局,唐廷樞擔任該局總辦。1881年,開平煤礦正式出煤。開平煤礦的建成,使我國的煤礦開采在鑿井、開拓、掘進、通風等方面,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工藝系統,促進了唐山近代工業時代的到來。
開平煤礦作為中國近代首先采用西法開采的近代化礦山之一,其在李鴻章的庇護和總辦唐廷樞的悉心經營下,“著著進步,出礦之額歲有增加”。隨著廉價煤的供應和便利的交通條件,一批近代化工業也相繼興起,使得喬家屯及其周邊發生了越來越多的變化。
在開平煤田開發前,唐山只是冀東一個名叫喬家屯的小村落,居民為了維持生計除從事農耕外還兼事制陶、挖煤、采石等手工業,但技術落后,出品不精。開平煤礦修建后,第一次把先進的科學技術帶入了這一區域,這就打破了其落后、封閉的格局,對這一地區的近代化起了決定性的影響。1882年2月28日《申報》以“開平近聞”為題報道:“開平礦務局經唐觀察創辦以來口下已建有鐵路,規模大廓氣象一新,運煤之車絡繹于途,產煤之區開采不竭,且煤質既佳而價值又廉,銷路極為繁盛,該處向本肅瑟現已成為大市落矣。”

唐廷樞
開平煤礦從一開始就注重自力更生,為了進行礦山建設,相繼投資創辦了為煤礦生產服務的一系列附屬企業,如磚瓦廠、機械制修廠、焦炭廠、水泥廠、采石廠、唐山修車廠等,這些工廠生產的產品除滿足煤礦生產建設的需要外,剩余走向市場,在這些企業中,唐山修車廠和唐山細綿土廠皆脫離開平而發展為當地的支柱產業。
早在明代,這一地區豐富的煤炭、石灰石、粘土等資源就被當地居民尤其開平鎮居民所利用,發展起了制陶、磚瓦、石灰等工業,在開平煤礦創辦前,據考察,“唐山之麓,尚有鑿石老坑,采煤舊銅,約數十處……鑿石燒灰,設窯燒炭,鑿干子土燒陶器磚瓦者,又不下一三十處”。現在衰敗下去的這幾種工業又得以恢復和發展,并出現了新興工業,如水泥。圍繞礦區附近還出現了一批服務于礦山的手工業作坊。
開平煤礦的創辦,加速了唐山人口的增長,使其由一荒僻小村一躍而為新興的城鎮。在開平煤礦創辦前,唐山僅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居民18戶,以每家5人計算,也只不過百十口人,隨著近代工業的興辦,人口迅速向這一區域集中,唐山人口迅速增加。
開平煤礦礦區由于處在“一個比較貧困和人煙稀少的地方”,最初招工十分困難,農民一般都是農閑時進礦干活,農忙時又回鄉務農,1879年時只有工人250人。“為了解決勞工隊伍的招募和穩定問題”,開平礦務局從廣東、福建和山東等地雇來了一批工人,這些工人部分是技術工人,quot; 1882年在開平礦山雇用的520個工人中,就有120個是南方人”。1883年又從汕頭招收了100人。但隨著生產的發展,工人人數急劇增加,到1895年,據徐潤《在建平金礦寄故鄉父老信》載:“開平做工之人日夜三班,連司事、機器匠、雜工、瓦窯、炭窯、灰窯、缸窯、石山,不下一萬五千人:外加鐵路、鐵廠之工人不計。又林西一礦……司事、工人較唐山十分二三:約二千余人。”鐵路修車廠建廠時只有幾十名工人,1891年達四百余人,以后規模擴大,到1908年時有工人一千余人。但實際上,工人總數并不止此,因為修車廠還有許多工人是根據需要臨時在“工夫市”雇用的。另外,1895年北方發生水災,“東八縣災民膺集唐山一帶計有十數萬人,仍復有加無已”。水災過后,這些人因為年景仍無好轉,有相當一部分也就繼續留在唐山謀生。喬家屯村在此時已是千戶人的規模,附近各莊人口亦隨之增多。因此到19世紀末,各村落加上各廠礦,唐山已擁有不下三萬人,已是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城鎮了,華洋雜處,移民云集,1898年唐山設鎮制,這時,它已成為灤縣、豐潤縣地區內的最大經濟中心”。

1881年建成的開平礦務局唐山礦
唐山短時間內聚集了大量的人口,這是城鎮發展的標志,而大量人口的涌入又進一步促進了城鎮的發展。隨著開平煤礦的建成投產,各類小商小販從四面八方開始向這一區域集中。
起初沒有固定的地點,多圍繞開平煤礦一帶,以礦工為銷售對象,后隨著流通市場的擴大和經營商品種類的增加,商業行業迅速擴展,除一些傳統的糧、油、鹽、魚蝦、蔬菜、糕點、肉類、家庭日用、缸瓦盆罐等得到繼續發展外,又陸續出現了專門經營五金、洋廣雜貨、中藥等的新式商業行業,商人逐漸由游商轉為坐賈,商業攤點和店鋪日增,首先在唐山礦四周出現了許多商號。大者如1890年在廣東大街開設的中順齋商號,為境內最早的中藥店;1894年,劉凱元在喬屯街開設的唐山第一家私營商店“同成號”,主要經營洋廣雜貨,并兼營錢糧業;1896年天津蒲口人丁寶山在廣東街開辦的焊鐵作坊,后又兼營小五金,改字號為寶順德五金行;1898年李長順在東局子街開設的“渣粥李”粥鋪。其他小商號更不勝枚舉。
同時,開平煤礦的創建,也帶動了周圍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陡河沿岸,以自菜出產為大宗”,從開平礦建立后,蔬菜生產在附近村莊就形成規模型種植,由原來的自食轉為商品生產,且種菜技術相當高超。鐵路的修建、煤運河的開通,溝通了唐山與外界的聯絡,既便利了洋貨的輸入,內地土特產品也開始流入周邊區域甚至沿海城市,其市場輻射力得到極大加強。1884年6月27日《北華捷報》曾發表題為“開平紀行”的通訊稱:“河(指煤運河)上往來船只很多,除了礦局的船只外,河上還有很多民船載著煤斤、石灰、陶器”?!疤粕较蛳狄恍〈迓涠?,現因為火車起卸客貨之所,人煙漸密,居然巨鎮,且從前土產囤積不能銷售及遠,貨物難于購買者今皆比比通行,衰多益寡以有易無,相彼小民其利賴果何如耶,轉瞬由林西直接東三省,地愈廣而利愈溥,凡屬火車總匯各路皆當繁盛數倍”。可見此時的唐山已成為四鄉商民云集之地,成為各地貨物的中轉站和商品集散地,商品交易的廣度和深度都有所擴展。
唐山處在中原聯系東北的樞紐地帶,由北京前往東北的御路即經過此地,雖然“開平離蘆臺一百一十里,均屬平坦大道”,但這些人路都是土路,一遇雨天道路即泥濘不堪,車子根本無法行走,運輸周期也長,所以與農民生活聯系緊密的仍然是最低層次的集鎮貿易。唐胥鐵路的修建、煤運河的開鑿改變了這一局面,唐胥鐵路開中國近代鐵路運輸之先河,其向東、西兩端的展修、延長,打通了唐山與東北以及京、津兩市的聯系,極大地提高了開平煤礦的經濟價值。
全國沒有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煤田享有開平煤礦那樣的自然運輸便利,加上“波平浪靜,四時不涸,商艘客艦墻密如林,來往洋輪疾于奔馬而起”的開平煤運河的修筑,又把唐山與華北整個水運系統直接聯系起來。開平礦務局還于唐山礦儲煤場至唐山火車站間修筑運煤專用線,交通十分便捷。1886年,開平鐵路公司修筑3條運石料專用線,1888年鐵路機修廠由肯各莊遷至唐山,又相繼有4條廠線與鐵路干線接軌,1890年,在唐山鐵路東展至古冶的同時,筑成林西至古冶火車站專用線。這樣,鐵路運輸與傳統河運相互補充,加強了其商品集散能力,附近村民紛紛將自己生產的土特產品運往唐山轉運、集散,擴大了商品銷售的范圍。
同時,唐山工商業的繁榮,也刺激了陡河水運的勃興,“陡河發源在開平之北四十里棒子鎮,其河水尚深,惜乎彎曲窄狹,橋梁甚多,以致小船未便往來”。但中下游夏秋季竹則可資利用,能進行短途客貨運輸。1895年后,陡河水運人興,豐潤縣東河沽村張家自制木船,率先從事陡河中下游商業客貨航運,將當地盛產的魚、鹽、棉花、糧食、蒲葦等土特產品運至唐山設點銷售,而把當地煤炭、細綿土、粗瓷等日用工業品運到沿河村、鎮販賣,獲利頗豐,以致下游沿河村民群起效仿,從而使唐山成為水旱碼頭和周邊貨物集散地和中轉站。到19世紀末,唐山已形成支干相連,水陸并運的交通網絡,水陸交通網絡的初步形成,更促進了農產品的商品化,加強了與外界的聯系,促進了內地貨物往沿海沿邊的流動,而“舶來品”也紛紛向內地灌輸,市場更形熱鬧、繁盛,貿易日益興旺。

1881年,開平礦務局修建的中國第一條標準軌鐵路——唐胥鐵路通車后,清直隸總督李鴻章率幕僚乘車視察
開平煤礦是唐山城市發展的里程碑。隨著開平煤礦的發展,到19世紀末喬家屯已由一個小村迅速崛起為新興的城鎮,無論從人口、新式工業、交通運輸的發展來看,還是從商品集散、中轉、交易量來看,唐山在經濟上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已遠遠超過冀東地區其他的集鎮,逐漸成為這一地區的經濟中心。
(作者單位:河北省檔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