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莉華 孫玲玲
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開發、利用對策研究
■布莉華 孫玲玲
非物質文化遺產即勞動者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長期形成的習慣、信仰,是地域文化的積淀,是傳統文化之源,是民族文明和智慧的象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是文化產業取之不盡的精神源泉,是國家經濟發展的軟實力。對非遺資源從產教融合領域進行傳承、開發與利用,能夠使其得到持久、長遠的保護,對于發展地方文化、旅游具有重要的意義。
1.承德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概況
河北承德是一座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豐富、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風采魅力的歷史文化名城。清朝康乾時期,是塞北王朝的陪都和第二個政治中心。1994年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世界文化遺產。承德地區擁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種類較多,涵蓋了民間音樂、舞蹈、體育等9大類別。2009年豐寧滿族剪紙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截止到2016年,二貴摔跤等9項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豐寧蝴蝶舞等55項被列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下表為目前承德地區主要的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
2.承德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傳承與開發的現狀
承德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主要分布在各個縣區及農村。地域偏遠及人才缺乏成為滿族非遺傳承與開發方面的一大瓶頸。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地處承德市,是一所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研究氛圍與先進教學理念的地方高校。目前正在積極打造“滿非遺”民族發展品牌。首先對各地方的滿非遺資源進行了大范圍的調研,針對非遺利用存在的實際問題,聘請專家學者為傳承人出謀劃策,探索積極的傳承與利用途徑。邀請非遺傳承人來校講座,在大學生中傳承與發展非遺。探索產教融合的非遺傳承、開發與利用途徑正在積極探索與實施中。

表:承德地區主要的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
3.承德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開發存在的問題
目前承德滿族非遺在傳承與開發、利用方面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與困難:第一,缺乏政策支持與資金投入,宣傳力度不夠,管理方式缺乏創新。第二,相關傳承和創新人才的缺失。第三,傳承方式單一,很多是以家族傳承與手工作坊為主,缺乏創新意識和向現代化的轉型。第四,非遺的產業化缺乏有效的途徑與方法。第五,在非遺的傳承與利用、項目成果轉化等方面還相當薄弱。
1.政策支持優勢
201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二十八條中指出:國家鼓勵和支持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傳承、傳播。第三十七條指出:國家鼓勵和支持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特殊優勢,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開發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場潛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這就為滿族非遺的傳承、開發與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
2.高校傳承的優勢
地方高校在非遺傳承人培養、資源開發、利用、研究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河北民族師范學院作為河北省唯一一所民族類本科院校,在民族特色研究、科研項目、專業人才培養等方面具有傳承與開發、利用非遺資源的義不容辭的責任。而且目前正在積極打造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開發基地,切實將非遺的傳承、開發與利用作為學校服務地方的一項重要工作。
3.產教融合對滿族非遺傳承的意義
利用高校的教學與科研優勢,從產教融合視角傳承、開發與利用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充分發揮其人才培養、文化傳承的重要作用。對于更好地繁榮和發展滿族文化傳統具有重要的意義,也是振興地域傳統文化產業,發展現代旅游業的重要途徑。在繼承中創新滿族非遺資源,積極開拓新市場,設計與研制具有非遺特色的優質旅游產品,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從而成為五大幸福產業的重要部分。
1.建立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學傳承制度
1.1完善鑒定非物質文化遺產及非遺傳承人的認定制度。高校應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及非遺傳承人的認定過程,建立聯合認定機制,并與相關政府部門、企業等聯合探討高效的轉化途徑,同時建立相應的保護傳承人的規章制度。這樣在使非遺產生社會效益的同時保證了傳承人的知識產權與收入。
1.2民族高校應建立自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制度。比如在傳承方式、對傳承人的獎勵、課程的設置、傳承基地等方面建立完善的制度,使傳承方式由傳統的師徒傳承轉向現代化的開放傳承。比如利用高校的科研、教育、人才培養等優勢,培養出一批優秀的非遺傳承人,從而使非遺在高校得到長遠的傳承與保護。目前河北民族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利用人才優勢對國家級非遺項目“承德清音會”“吵子會”進行了有效的傳承與利用。
2.滿族非遺進入課堂,建設非遺智庫,融入大學生社會實踐與校園文化建設。
2.1構建滿族非遺課程體系與考核評價制度。打造一批滿族非遺特色課程,豐富教學形式,加大實踐教學力度,設立傳承基地。建立表演式評價、展覽式評價、調研式評價等過程式、多元化的綜合評價體系,從而使非遺在高校得到長遠的傳承與保護。
2.2滿族非遺融入到大學生社會實踐中去。建立非遺社會實踐志愿者社團或組織,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非遺調研、傳承與保護實踐活動,通過演出等形式將非遺的特色充分展現出來。目前河北民族師范學院體育學院非遺項目“二貴摔跤”通過大學生表演參加過多次國家、省市級演出,獲得多個獎項。這是非遺在地方高校得到較好傳承與利用的典型。
2.3加強滿族非遺數據庫平臺建設。定期開展全國滿族非遺普查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國滿族聚居區非遺的種類、數量、生存環境、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真實記錄滿族非遺原貌,制定滿族非遺項目傳承及產業化發展規劃。在充實滿族非遺紙質文獻的基礎上,利用大數據的先進技術構建滿族非遺資源數據庫,完善數據檢索系統和信息處理整合系統,實現滿族非遺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播。
2.4加大滿族非遺智庫建設。利用高校的資源、技術、財力與人力優勢,建立非遺傳承與開發利用研究室、工作室,專門研究非遺項目成果的轉化,策劃、指導大學生積極參與非遺傳承與利用實踐等。利用圖書館或創業園區建設“非遺創客空間”,為非遺產品的創意與研發提供實體平臺。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專題知識庫,通過網絡平臺宣傳與利用滿族非遺,為地方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2.5通過滿族非遺研究實現文化創新。組織開展滿族非遺理論研究,著力解決滿族非遺理論研究力量分散、有影響的研究成果少、研究成果轉化緩慢等問題,推出一批具有權威性、學理性、前瞻性、應用性的滿族非遺科研成果。并充分利用高校多元文化資源,將滿族非遺活態化,提供其藝術性與鑒賞性,實現文化創新。
1.堅持滿族非遺與文化產業相結合。不斷對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文化注入新元素,實現滿族非遺實踐成果的轉化,服務當地相關產業,促進滿族非遺的產業化聚集,促進區域經濟社會文化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加強滿族非遺的產學研一體化。加強非遺文化產業及文化衍生品的研發與生產,通過表演、展覽等形式加以推廣。比如組建演藝團隊,將滿族音樂、舞蹈、體育等進行鮮活的展演,在宣傳非遺的同時提升了高校的文化品位與品牌,有利于高校的特色發展、創新發展與品牌發展。發揮美術學與藝術設計專業師資、學生與條件的優勢,對滿族剪紙、刺繡、布糊畫等工藝品進行創意、設計與研發,形成具有一定效益的文創產品,既宣傳了滿族非遺文化,又推動了文化產業的特色發展。目前滿族刺繡傳承人已經為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初等教育專業的學生進行授課,傳授刺繡技藝。
3.加強與地方政府和滿族非遺企業的合作。為地方滿族非遺發展培養人才,提供技術培訓與咨詢服務。在資源調查、整理及產業化發展中進行有力的引導與支持。對剪紙、刺繡、布糊畫、餐飲等手工技藝類非遺項目,建立長期校企合作關系,如豐寧滿族自治縣滕氏布糊畫有限責任公司、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上世滿繡文化開發有限公司等企業,利用大學生實踐平臺,共同完成文化產品的創意、研發、設計、制作、包裝等。加大媒體與網絡宣傳力度,暢通和豐富營銷渠道。
4.開發動態滿族非遺項目,促進民族特色旅游產業的發展。對滿族民間文學、音樂、舞蹈、體育競技、民俗類非遺項目,進行加工整理,運用高科技手段,打造高層次的文化旅游產品及精品非遺旅游線路,通過動、靜態展示非遺,使非遺得到充分的開發與利用,實現滿族非遺項目與旅游市場的接軌。
將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實現產教融合的傳承、開發與利用,是一項系統的、復雜的任務。地方高校只有充分發揮其教育優勢,創造滿族非遺傳承與開發的有利條件,與地方文化、旅游產業大力融合,積極開拓新市場,使其產生重要的應用價值,才能使滿族非遺文化得到持久的發揚光大。此外,積極爭取地方政府部門的政策保護、資金扶持,建立完善的產業監督、法規等管理機制,加大宣傳與營銷力度,才是促進承德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開發、利用的根本之道。
注:本文為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產教融合視域下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開發、利用研究”(編號:201703130505)的研究成果之一。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