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沛酉
企業師傅參與現代學徒制的激勵策略
——基于期望-價值理論的分析
陳沛酉
企業師傅是現代學徒制的核心參與群體。基于期望-價值理論,企業師傅是否愿意參與現代學徒制受到期望與價值信念的交互影響。因此,社會各界應采取開展專項培訓、構建師傅制度和加強媒介宣傳等措施“提能力”“降風險”“樹榜樣”,激發企業師傅參與現代學徒制的最強動機。
現代學徒制;企業師傅;期望-價值理論
學徒制作為一種古老的技藝傳承方式,被冠以“現代”之名得以復興。通常認為,現代學徒制是傳統企業師徒傳承和現代學校職業教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近年來,現代學徒制越來越受到我國各級各類教育部門的重視。2015年,教育部在165個單位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試點區域涵蓋行業牽頭單位、企業、高職院校、中職學校、行業協會,共計127所中高職學校參與。《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點》中再次提出,為加快職業教育現代化的發展,啟動第二批具有中國自身特色現代學徒制試點,發揮企業在試點中的主體作用,創新技能人才培養制度與模式。從目前高職院校試點現代學徒制的實踐探索來看,現代學徒制的主要實踐方式有兩種。一是引進來,如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在木雕設計與制作專業中實行現代學徒制,把曾被國家文化部確認的木雕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陸光正等師傅聘請入校,開辦“大師工作室”。二是簽出去,如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騰峰班”的30名學生,每6人分為一組,與騰峰集團選派的優秀技術骨干進行雙向選擇,通過協議確定師徒關系。按照規定,師傅要帶領徒弟在4S店開展一線教學實踐,為他們提供技能培訓,解決其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困惑與問題。這種師徒關系一經確立,將一直延續到學生畢業。[1]
伴隨著中國現代學徒制實踐的不斷發展,現代學徒制的內涵得以明確。與以往常說的校企合作的區別在于,現代學徒制是基于穩固師徒關系的技術實踐能力學習方式。這一點被學者認為是現代學徒制最為根本的要素。[2]這也說明,校企合作是現代學徒制建立的前提,但不是必要條件。因為現代學徒制更加聚焦于微觀層面的人,即師傅與學徒之間穩固關系的建立。而校企合作的師徒關系常常是松散、短期的。與此同時,這種穩固的師徒關系與傳統學徒制亦有著明顯的差異。傳統學徒制中,師傅與學徒之間往往是道德約束的關系,“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而現代學徒制中,師傅與學徒之間呈現出契約關系。根據現代學徒制的特點,長期、穩固的師徒關系使得師傅的作用不再拘泥于偶爾的點撥,而是理論與實踐、技藝與道德等多方面、全方位、長期的指導。這對師傅能力的挑戰是巨大的。因此,企業師傅是現代學徒制中的重要利益相關者,其參與學徒培訓的積極性將直接關系到學徒培訓的質量。如何激勵企業師傅積極參與現代學徒制,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學徒制的核心問題。而解決這一問題,我們需要首先了解企業師傅參與現代學徒制的動機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Eccles等人的期望-價值理論對于影響個體選擇或不選擇參與某特定活動的原因做了系統性的描述,即認為個體從事某些活動受到期望與價值信念的交互影響。只有個體認為該活動對個體而言是有價值的,個體才愿意付出努力以提升能力,并通過提升能力的過程或結果滿足需求。企業師傅是否愿意參與現代學徒制同樣受到期望與價值信念的交互影響。
心理表象的觀點在20世紀50年代流行并且與許多動機和其他領域的理論相整合。其中的一種心理表象是期望(expectancy),即根據過去經驗對某種行為的可能結果的一種判斷。期望本身并不是一個動機結構,然而當與被稱為價值(value)的動機結構一起使用時,它被證明是非常有用的。研究者稱之為期望-價值理論(expectancy-value theory),抑或認知-選擇理論或決策理論。期望-價值理論的基本假設是,人們不僅對特殊的行為反應能引起什么樣的結果產生預期,而且還能對結果賦予一定價值。[3]因此,選擇從事某種活動,是通過對行為導向目標的可能性以及目標的主觀價值兩個方面進行各自評估的綜合結果。Eccles及其同事基于前人研究成果提出的期望-價值理論,是期望-價值理論眾多分支中最具代表性的分支之一。
Eccles等人認為,個體選擇或不選擇參與某特定活動,主要受到兩種信念的影響,分別是成功期望(expectancy of success)與工作價值(task-value),或稱為期望信念(expectancy beliefs)與價值信念(value beliefs)。[4]期望信念指的是個體知覺自己能在某一活動獲得成功的程度,而價值信念指的是個體知覺參與某一活動的重要程度。期望信念會影響成就行為和活動選擇。Eccles等人認為期望信念包含工作困難度(task diffculty)、需求努力(required effort)以及能力期望(ability expectancy)三個向度。如果個體覺得活動的成功機會大,就較可能選擇這項活動;如果個人覺得需要非常努力才能成功,就比較可能選擇避開這項活動。能力期望指的是個體對自己不同領域能力的評價。能力期望越高,選擇參與活動的可能性會越大。需要指出的是,該能力期望不是針對某一具體任務能否成功的預期,而是在特定領域更廣泛的信念。基于期望信念的多元結構,Wigfeld和Eccles指出,期望信念的概念涵蓋了過程、預期表現及與他人比較等歷程。
除了期望以外,價值信念是Eccles的期望價值-理論的另一個重要元素。人們會因為特定工作對個人具有價值而參與,也會因為知覺沒有價值而逃避。價值信念包含樂趣價值(interest value)、實用價值(utility value)、成就價值(attainment value)及代價(cost)四種成分。樂趣價值指個人知覺從事活動所獲得的樂趣或者對這一對象的主觀興趣。實用價值指個體認為參與該活動有助于實現某種目標的信念。就個體而言,即使對該活動本身沒有興趣,僅因為該活動與將來的某一重要目標有緊密聯系,該活動就具有積極的價值。成就價值指個體知覺參與該活動,能促進自我肯定、提升自我概念的程度。代價則是價值的負面成分,包含因為從事該活動而失去從事其他活動的機會、對成功與失敗的心理代價及重要他人的期望代價等變量。[5]
以往研究認為,企業師傅參與現代學徒制的動機大致是獲得經濟報酬和企業或行業內的地位與聲望。通過介紹Eccles等人的理論,筆者認為以往研究過于狹隘。運用Eccles期望-價值理論分析企業師傅參與現代學徒制的動機因素,可以獲得較為全面的考量。如下頁圖1所示,師傅選擇與堅持參與現代學徒制需要依循對現代學徒制的期望信念和價值信念兩種不同的反饋路線。這些構想在圖中虛線內闡述了一個事實,即師傅的內部認知信念與成就行為的對照,這些行為是明顯的、可觀察的。
期望信念是指師傅對成功的未來期望的真實信念,也就是說,他們是否相信自己能夠培養出高質量的徒弟、能夠在現代學徒制中做得好。這一信念基于自身實際能力評價,從而感知參與現代學徒制的困難程度和自身需要努力的程度。價值信念指的是師傅為什么要參與現代學徒制。回答可能是,如果積極參與現代學徒制,可能獲得比別人更多的在企業中晉升的機會;可能是,自身對培養高技能人才十分感興趣,參與現代學徒制恰巧能滿足我的興趣愛好;可能是,如果積極參與現代學徒制,可以在行業內甚至教育界被樹立成典型,獲得地位與聲望;也可能是,個人判斷參與現代學徒制并不耗費太多精力,既然企業要求,那么就積極參與。

圖1 企業師傅參與現代學徒制的動機
而這兩種信念受到師傅的內部認知加工過程的影響。這個過程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師傅如何感知和解釋過去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成就和事件。事件并不是特指參與現代學徒制,而是泛指師傅過往與“帶徒弟”這一事情相關的任何經歷,包括師徒感情、徒弟技能水平等。過往體驗越積極,其參與現代學徒制的可能性就越大。另一方面是師傅對社會環境關于現代學徒制的感知與認同。社會環境主要包括社會輿論氛圍、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企業支持力度、重要他人的影響以及同行經歷的示范等。
通過對企業師傅參與現代學徒制的動機分析可知,高職院校、政府部門以及相關企業需要采取相應措施實現激勵力量的最大化,簡要概括為“提能力”“降風險”以及“樹榜樣”。
根據期望信念的分析,師傅是基于自身能力的評價來判斷是否能夠勝任現代學徒制中培養高技能人才的任務。那么,現代學徒制對師傅的能力都有哪些要求呢?現代學徒制的本質在于通過師傅帶徒弟的雙向溝通的“做中學”模式實現職業知識在學生頭腦中的完整建構,從而使學生獲得能夠勝任崗位需求的職業能力。[6]因此,特定崗位的一流的技術技能是師傅應該具備的最為核心的能力。而且,與傳統學徒制不同的是,現代學徒制中師傅培養學徒不是一對一,培養方式也不是手把手,而是在現代化的崗位工作平臺上進行多個指導,教學方式則是共同完成某一具體項目或工序。同時,與校企合作不同,企業師傅在高技能人才培養過程中占據著一半甚至更長的教學時間,承擔著技術技能教學任務。因此,在特定崗位的一流的技術技能之外,企業師傅不僅需要現代教學的組織和管理能力,而且需要具備現代教師的教授技能和先進的教育理念。
這些能力的生成途徑,可以采取以下兩種方式:首先,在高職院校與企業層面,建立“教師—師傅”雙導師團隊,采用會議和活動相結合的有效形式,讓行業企業師傅從了解學校、了解學生開始,熟悉育人環境,從心理上接受教育對象;應對行業企業師傅進行師德標準的滲透內化;應強化集體授課時的教學常規和工作要求;應培訓行業企業師傅的學生管理能力。[7]有些試點院校聘請行業企業一流師傅在校內建立“大師工作室”或工作坊,并且開展“老師”拜“師傅”、學習崗位實踐能力的活動。筆者認為,應該充分利用這種已有的形式,打通雙方溝通機制,即同時開展“師傅”拜“老師”,學習教學示范能力的活動。老師和師傅亦師亦友,教學相長。其次,從國家制度層面,委托全國重點建設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基地開展專項培訓活動。現階段,中國擁有近60所上述基地,為中國職業教育師資力量的培養培訓做出了獨特的貢獻,但是該項目針對的是中高職院校的專業課教師。這種單向的培養培訓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學徒制對于“雙導師”團隊建設的需要。因此,在依托這些基地的同時開展對企業師傅示范技能的培養工作是必然趨勢。
根據價值信念的分析,師傅選擇是否參與現代學徒制是基于自身利益考量的結果。師傅是“趨利”的,即評估對目標、自我概念、樂趣等是否有利;同時也是“避害”的,即重點考量參與現代學徒制是否會失去職位晉升的機會或者耗費過多精力。因此,除了開展專項培育項目,提升企業師傅的教育教學能力,也應該著眼于滿足企業師傅自身利益訴求,構建師傅制度,做出對薪酬和勞資關系的穩定性的支持和承諾,降低師傅參與風險,這同樣是激發其參與動力的重要方面。
師傅制度的建立將是一件內容非常復雜且規模極為龐大的工程,需要從高職院校、企業、師傅這一方面和國家這一方面同時入手。首先,高職院校、企業、師傅個人等通過內部協商,制定保障企業師傅的薪酬待遇、勞動安全等方面的規章制度,如年資薪金制度、終身雇傭制度等,這在我國現代學徒制實踐中已經存在。其次,由于人才培養只是企業師傅的附屬職能,因此更需要的是國家層面的制度安排。縱觀現代學徒制的典范國家,大多為現代學徒制的實施提供了完備的師傅制度。如德國政府制定法律法規來規定企業師傅的任職資質從而保證學徒培養質量。2009年,聯邦教育研究部頒布了《企業教師資質條例》,旨在讓“企業教師在從事國家認可的教育職業的教學時,必須證實其獲得本條例所規定的職業教育學和勞動教育學的技能、知識和能力”。[8]該條例不僅對企業教師所需要掌握的能力、知識做了細致的規定,而且對企業教師資格證書的內容也做了規定。與此同時,德國政府堅持“抑制過度競爭”和“摒棄企業勞動管理中的課利動機”兩個基本原則,從而保證了工人不會暴露在自由市場中,[9]以此預防“教會徒弟、餓死師傅”。
期望信念和價值信念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諸如社會輿論氛圍、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企業支持與否、重要他人的影響以及同行經歷的示范等。因此,政府和有關部門應該積極發揮大眾傳媒的導向作用,營造一種積極健康的現代學徒制氛圍,增強師傅對現代學徒制的了解,從而使其消除對參與現代學徒制種種不確定性因素的顧慮。同時,還可以通過對其他師傅參與現代學徒制成功經歷的宣傳推介,彰顯榜樣力量。此舉不僅可以使師傅習得參與現代學徒制的成功經驗,增強期望信念,而且可以使他們意識到參與現代學徒制對自身價值提升、行業發展和國家建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從而增強價值信念。
[1]胡新建.高職院校試行現代學徒制的實踐與探索——以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中國高教研究,2016(07).
[2]徐國慶.我國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構建中的關鍵問題[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01).
[3]弗蘭肯.人類動機(第五版)[M].郭本禹,等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4]Eccles.J.S.,Wigfield.A.In the mind of the actor:the structure of adolescents’achievement task values and expectance-related belief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5,21(3).
[5]林章榜,吳海助,洪麗美.應用Eccles期望-價值理論于高中學生休閑運動涉入程度之研究[J].弘光學報,1996(51).
[6]湯霓,王亞南,石偉平.我國現代學徒制實施的或然癥結與路徑選擇[J].教育科學,2015(05).
[7]賈文勝,潘建峰,梁寧森.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構建的制度瓶頸及實踐探索[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01).
[8]郁桂珍.現代學徒制背景下“現代師傅”隊伍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江蘇教育研究,2015(Z6).
[9]王婀娜,姜大源.德國企業教師資質條例(2009年1月21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0).
G710
A
1005-6009(2017)68-0020-04
陳沛酉,天津大學(天津,300354)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高校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