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峰, 毛建瑞, 劉 一
(東北大學 資產與實驗室管理處, 沈陽 110819)
創新人才培養視閾下的高校教學實驗室綜合改革
張海峰, 毛建瑞, 劉 一
(東北大學 資產與實驗室管理處, 沈陽 110819)
教學實驗室是進行實驗教學及科學研究的重要場所,教學實驗室綜合改革直接關系到本科教學質量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本文立足于創新人才培養的視角,首先概述了國內外高校教學實驗室建設與發展趨勢,闡明了教學實驗室綜合改革的思路;系統闡述了高校教學實驗室綜合改革在管理體制機制、實驗教學體系、信息化建設、示范中心建設、實驗室開放、實驗技術隊伍建設及實驗室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舉措,最后,介紹了教學實驗室綜合改革初步成效,普適性強,可為高校教學實驗室建設與管理提供借鑒。
創新人才培養; 教學實驗室; 管理體制; 綜合改革
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根本動力。創新人才是當今社會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培養創新人才已成為各國發展經濟、科技以及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舉措。高校是人才培養的搖籃,肩負著培養創新人才及向社會輸送高素質人才的使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年)》提出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要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1]。高校教學實驗室是學生獲得知識,啟迪思維,培養學生科技創新精神的重要課堂,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學校以中央高校改善基本辦學條件專項為載體,加大對教學實驗室建設與改革的投入,不斷探索優化教學實驗室管理體制及運行模式,全面推進教學實驗室各項工作規范開展,教學實驗室建設取得較大進展。總結經驗,加強教學實驗室建設與管理,深入探索創新人才培養視角下的教學實驗室綜合改革,更好地支撐教學質量提升和構建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有效平臺,成為實驗室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課題。
從發達國家高校實驗室建設與發展經驗分析,國家、社會、高校高度重視實驗教學工作,重視對學生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的培養[2]。強調實驗室管理和建設并舉,教育經費投入充足,重視實驗室儀器設備、實驗技術人員、公共實驗平臺開放共享,及實驗室安全與環保工作,實驗室管理規范、高效,保證實驗室為良好的教學及人才培養發揮作用。從發展趨勢來看,更加重視搭建大平臺,將教學、科研平臺融合,重視投入的效益及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實驗室“三支隊伍”的建設,更加重視將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實驗教學的改革、實驗技術隊伍的建設形成合力的三位一體的系統工程的建設,激發正能量,共同服務于創新人才培養[3]。在我國,高校實驗室起步較晚,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創新教育在高等教育領域的不斷發展,逐漸意識到高校實驗室對基礎科研研究以及專業科研人員培養的重要,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實驗室建設的重要目標也逐步為教育界所認同,高校在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評審、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加強高校實踐育人等政策的引導及推動下,積極建設本校的示范中心、建設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創新實驗室等,進行實驗室建設與改革的探索,對增強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發揮了重要作用,對促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從總體來看,教學實驗室建設與管理還不能很好地適應培養“高素質專門人才與拔尖創新人才”的要求,未能真正建立起有利于激勵學生學習和提高學生能力的有效管理機制。
國內的諸多文獻資料顯示,很多高等教育研究者及高校教育管理者都從不同角度展開了積極的探索,很多高校都有相關的實驗教學研究課題,其中多數以課程或實驗教學進行研究,或就某個項目或教學設備進行研究。就創新能力培養方面來講,基于某一門課程研究的較多,以高校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及綜合改革的研究很少,且多是零散的不系統的理論和見解[4]。實驗室是大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第一陣地,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培養不僅與實驗教學相關,很大程度上有賴于一流的教學實驗室建設。因此,從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視角,剖析創新型人才與教學實驗室建設的關系,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標,探索教學實驗室綜合改革的思路及舉措,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高校教學實驗室作為實驗教學的主要載體,其雄厚的技術設備和實驗教學資源,在實現知識拓寬、保證大學生創新與實踐能力培養及個性發展,有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學實驗室通過實驗教學使學生將理論知識與科學實踐相結合,既能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又啟迪學生勇于提出問題的探索創新精神。加強教學實驗室建設,大力開發實驗課程不僅是驗證理論和探索新技術的方法,還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啟迪學生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5]。因此,加強教學實驗室建設是提高高校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需要。
當前,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高等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對教學實驗室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學實驗室建設要主動適應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實施綜合改革,同時考慮實驗室建設規范化、中心化、效益化及人性化,建設有利于教學質量提升和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的教學實驗室。
聚焦國家人才戰略和社會發展需求,緊扣高校人才培養目標,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樹立以人為本,全面發展、著力創新的實驗教學理念,并將實驗教學理念與學校發展相結合。
以有利于學科建設,有利于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驗、實踐能力,有利于設備資源共享的思路為指導,統一規劃,合理布局;以教學改革為核心,探索理論與實踐并重、能力培養與素質提高并行的實驗教學體系;以健全的管理程序為保障,建立合理、完善、高效的教學實驗室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以項目建設為依托,聚焦發展短板,著力解決問題,全面提升教學實驗室信息化水平,加強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不斷擴大實驗室開放共享,構建結構優良、精干高效、支撐有力的專業化實驗技術隊伍,推進可持續發展,以高水平實驗教學質量支撐高質量人才培養工作。
教學實驗室綜合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保證充分發揮高校教學實驗室在人才培養,特別是創新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的全方位育人功能,必須健全和改革教學實驗室管理體制。高校要打破原有封閉型管理體制,改變在教學實驗室建設與管理上分散建設、封閉管理、效益低下的不利局面。在人才培養體系框架內,按照“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建設資源配置合理、功能結構完善、管理運行高效的學校、學院二級教學實驗室管理體制。
(1) 成立校級教學實驗室建設與管理領導機構。高校應全面加強教學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的組織領導,成立校級教學實驗室建設與管理領導機構,主管教學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工作的校領導擔任組長,成員由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實驗教學、教學實驗室建設與管理領域的專家組成,負責指導教學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確定教學實驗室建設總體工作方向和思路,構建整體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統籌協調相關工作,決策發展戰略、建設規劃、核心政策等重大事項,同時對職能部門及學院工作進行指導。
(2) 明確職能部門職責。教學實驗室建設與管理歸口管理部門在主管校長的領導下,全面負責教學實驗室的建設與管理,推進各項工作任務落實。主要做好四方面的工作:①從人才培養和學科整體發展的需求出發,對各實驗室進行重新認定并合理布局,進一步理順校、院二級管理體制;②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出臺完善的教學實驗室規章制度,使教學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做到工作有目標,辦事有規章,操作有規程,安全有制度,確保實驗室工作高效有序運行;③全面開展教學實驗室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提升教學實驗室信息化水平,推進教學實驗室開放共享,逐步深化內涵建設;④積極支持配合其他部門開展相關范圍的工作,保證實驗室有序運轉。教務部門負責做好實驗教學課程體系建設,人事部門負責加強實驗技術隊伍建設,深化實驗技術隊伍崗位聘用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各職能部門密切配合,打破原有部門間自成體系、互不干涉的實驗室管理模式,實現實驗教學、實驗技術隊伍和教學實驗室建設的有機統一。
(3) 強化學院的主體作用。學院是教學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工作的重心。建立學院“一把手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的責任體系,學院行政負責人負責學院教學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的全面工作,并指定一名院級領導分管學院教學實驗室建設與管理,調動、發揮學院其他領導班子在教學實驗室建設與管理中的積極作用,確保學校教學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的相關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學院根據學科專業特點和實驗教學具體需求,完善教學實驗室資源整合工作,推進教學實驗室中心化綜合管理體系建設,成立實驗教學中心。中心由學院統一領導,統一管理。實驗中心主任應由主管教學實驗室的院級領導或相關領域的教授擔任,并作為相對獨立的基層學術組織實質性運行,具有一定人、財、物主體管理能力。
加強制度建設,是教學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科學化、規范化的必要條件,也是建設高水平教學實驗室的重要保障。要建立符合高校教學實驗室自身發展的、合理的規章制度。學校出臺涵蓋教學實驗中心建設與管理、實驗室開放共享、項目管理等系列性教學實驗室規章制度,使教學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工作步入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做到有章可循,有矩可守;學校有關職能部門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完善現有管理體系,將教學實驗室管理制度與學校其他部門的制度協調理順,相輔相成地為高校的教育教學服務;各學院須按照國家、省相關教學實驗室建設評估標準,結合學校制度框架,規范健全各項教學實驗室建設管理規章制度,提高管理體系的完整性。
高校應抓住當前高等教育大發展的有利時機,通過教學實驗室功能開發和資源整合,打造三級實驗教學平臺,提升資源共享,提高實驗資源的使用效益,保障實驗教學的正常開展,切實發揮實驗教學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
以公共基礎課程為依據,整合優化校內公共實驗教學資源,建立實驗設備不斷優化、資源共享不斷擴大,依托學院主要管理、學校重點建設的校、院協同兩級管理的校級公共基礎實驗教學平臺。
以專業基礎課程為依據,建立院級大類專業基礎實驗教學平臺。以學院為載體,整合專業基礎相近和交叉的實驗室資源,在更新改造、保障專業基礎實驗教學的前提下,建成一批平臺設置合理、共享開放程度高、有示范作用的大類專業基礎實驗教學平臺。
以專業方向課程為依據,在保障專業基本實驗教學的前提下,以學院或系(所)為載體,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推進教學與科研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充分體現學科專業特色的院級專業實驗教學平臺。
實驗教學是一種最有效的教學形式,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操作技能的同時,鞏固和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實驗教學在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科研創新能力方面,有著其他教學內容無法比擬的優勢,在提高學生的思維深度和廣度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傳統的實驗教學和內容分開,實驗項目條塊分割、不成體系,不利于實驗教學的推進,與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不相適應。高校應從人才培養體系整體出發,以學生為中心,建設理論與實踐并重、能力培養與素質提高并行的教學體系[6-7],強化實驗教學,統籌安排實驗教學、科技創新、競賽等實踐教學環節,實現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的有機結合,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提供有力支撐。
(1) 推動實驗教學內容改革。高校在應從專業培養目標出發,遵循人才培養規律,整體構思實驗教學體系和理論教學體系,打破傳統以單純知識為中心的體系結構,重新整合實驗教學內容,加強學科與專業之間的交叉融合,減少驗證性實驗,開發綜合性、設計性、工程性和研究型創新性實驗;密切聯系科研、工程、社會應用實踐,以學科為依托,充分利用科研成果,及時將最新科研成果引入實驗教學,推動實驗教學與科研深入融合,拓寬學生的科研視野[8],提高實驗教學水平。
(2) 實施多樣化的實驗教學方法。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大力推行開放式教學,鼓勵教材多樣化,積極運用先進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通過仿真、模擬等多種方式輔助實驗教學,在傳統技術基礎上,重視引入現代前沿技術,拓寬學生的思維方式,提高實驗效果。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開放式實驗教學方法體系,在教學過程中增加案例教學、課堂討論等環節,以啟發式、自學式、討論式、研究式等實驗教學方法為主[9-10],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實驗的積極性。此外,積極探索將課外活動適時、適度納入到實驗教學體系中,打造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空間,培養學生的科學分析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隨著高校實驗教學與教學實驗室建設與管理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教學實驗室管理模式方式落后、效率低下、實驗室信息缺乏通暢共享,無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及創新人才培養的需求。目前,高校實驗室管理者逐漸認識到了改變傳統實驗室管理體系和管理方法的迫切性與重要性。高校應主動適應“互聯網+”的新機遇,整合實驗資源,逐步加強信息化技術與手段在實驗室運行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實驗室管理效率。
(1) 建設教學實驗室綜合管理信息平臺。依托學校校園網,充分考慮教學實驗室管理需求和實際情況,以“開放式、信息化”為理念,建設涵蓋信息統計、資源展示、項目管理、開放共享、考核評估、設備管理等功能,以互聯網+實驗教學、互聯網+教學實驗室管理模式為突出特色的教學實驗室綜合管理信息化平臺,推動信息技術與實驗教學、教學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的全面深度融合。實驗室信息化綜合管理平臺使實驗室管理更加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同時通過平臺構建,改變實驗室管理模式,全面推動資源共享,提高實驗室管理效率,實現實驗資源效益最大化。
(2) 推進實驗教學信息化。將現代化信息化技術融入到實驗教學手段中去,通過信息技術和實驗教學的有機結合,推進信息化在實驗教學理念、方式、內容、過程中應用的深度和廣度,為學生營造規范、互動、真實的實驗環境[11];加快對實驗課程的數字化改造、大力開發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使實驗教學過程方便、有趣、易懂,激發學生實驗興趣,提升個性化互動教學水平。
高校應進一步強化實踐育人理念,提高認識,凝聚共識,要緊跟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要求,根據學校辦學特色和實際情況,對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進行整體布局、統籌考慮,在教學理念、課程體系、教學手段和管理方式上進行改革打造先進的實驗教學理念和體系,構建高效的實驗室建設管理模式,推進與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協同發展,充分發揮示范中心在教學工作中的示范效應,提高先進性和輻射性[12],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1) 創新示范中心建設模式。建設理論與實驗教學相結合,又相對獨立的實驗教學模式;制定符合學科特點的實驗室管理和實驗教學規范,建設規范的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同時在規范基礎上,鼓勵實驗中心自主設計符合自身學科專業特點的實驗教學體系,形成“個性”,增強改革與創新的活力。建設依托理論知識同時又與科學技術前沿緊密結合的實驗課程體系,保持實驗教學內容的先進性。積極探索以學生為中心的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管理機制,推行全天候開放,支持學生早期參與科研訓練,推進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合作式學習,激發學生的實驗興趣,發揮示范作用,為創新人才培養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加強示范中心網站建設,建立統一的實驗教學中心信息管理平臺,推進實驗教學現代化,為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資源共享奠定基礎。
(2) 保證示范中心實體地位。保持持續穩定地經費投入,確保涉及實踐教學的保障措施落到實處。進一步明確示范中心主任的權利、責任、義務。強化示范中心主任在人、財、物方面的指揮調配權,充分調動中心主任的工作主動性、積極性,使中心主任在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改革與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積極探索示范中心與行業、企業及科研院所的合作育人的新模式,形成校企合作的多元長效合作機制,增強示范中心的輻射力和示范力。
(3) 推進與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協同發展。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是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的延伸,可為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注入新的活力和新的內容。隨著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建設工作的開展,推進虛擬仿真實驗建設、應用和推廣以成為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和動力[13-14]。依托示范中心或重點實驗室,對于現實條件無法滿足開展的實驗,設置虛擬實驗項目,補充傳統實驗,把實驗教學資源進行有機整合,促進示范中心與虛擬仿真中心的融合。同時,積極探索校企、校所、校校合作開發網絡化、虛擬化教學資源,“虛實結合”,擴大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資源在教學工作中應用的深度和廣度,同時根據教學效果改進和完善虛擬仿真實驗資源,促進優質實驗教學資源開放共享,充分發揮示范中心及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的示范效應。
實驗室全面開放是高校培養創新人才、發揮實驗資源效益、提升實驗教學質量的客觀要求。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實驗室只用于大綱范圍內的實驗課程教學。教學實驗室資源閑置、實驗室之間壁壘現象嚴重,實驗室共享不充分,資源利用率低,不能完全滿足學生對課程的學習和業余時間科研探索的需求,教學與科研融合效果差,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及科研興趣[15]。
(1) 轉變思想觀念。高校應樹立“效益、開放、共享”的建設理念及開放共享原則,制定完善的實驗室開放管理制度和實驗室開放條件、開放體制及規定實驗人員職責等,健全激勵機制,完善實驗室開放制度,形成合理有效的實驗室開放體系,保證實驗室開放的有效性,推動教學與科研深入融合,實現實驗室真正意義上的全面開放。
(2) 強化開放運行模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為目的,著力打破學院、實驗室、研究所之間的壁壘,在保證完成學校教學、科研任務的前提下,整合實驗教學資源,大力推進教學實驗室面向學生、面向全校開放,提高實驗室開放服務水平。建立大型儀器開放共享平臺,推進儀器設備共享,同時,實現實驗項目和實驗內容等軟件資源、實驗指導教師等人力資源的開放。確立多層次、多元化的開放共享形式,將開放實驗與科學知識競賽、學生設計性、開放性實驗項目相結合,探索針對不同類型學生的實驗室開放共享及開放實驗教學新模式,從點到面,從弱到強,逐漸擴大開放共享的覆蓋面。
(3) 推進教學與科研深入融合。鼓勵科研實驗室向本科生開放,為優秀本科生參與科研實踐、開展創新實驗提供資源。鼓勵理論課教師進入實驗室,為學生講授實驗課程,促進理論和實驗的相互融合,鼓勵、引導教師投身開放式實驗教學,激勵實驗教師積極參與實驗室開放指導,對在實驗室開放中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給予充分肯定和獎勵,努力營造開放教學與實驗氛圍,形成學生積極設計開放性實驗,教師積極參與開放指導的良好局面,推進教學、科研、創新實驗室深入融合。
教學實驗室綜合改革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系統工程,隊伍建設至關重要,高水平、高素質的實驗技術隊伍是推進教學實驗室綜合改革的根本,是培養創新人才、提高實驗教學質量、推進一流大學建設的重要支撐。然而,長期存在的實驗技術隊伍從屬、輔助的理念還未得到改觀,實驗技術隊伍不穩定,工作積極性不高,極大影響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也制約著教學實驗室的發展。高校必須提高重視程度,積極探索研究,推進崗位聘用制度改革,逐步轉變用人機制,從職務晉升、聘期考核、分配制度及培養培訓等方面入手,強化實驗技術隊伍建設,努力打造一支有利于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有利于實驗室建設與發展,有利于科學研究和學科水平提升的高水平實驗技術隊伍。
(1) 推進崗位聘用制度改革。根據全校實驗室所承擔的實驗教學任務、科研工作情況,按需、分層分類設置實驗崗位,合理確定隊伍規模。科學制定崗位任職條件,設置實驗系列關鍵崗,競爭上崗,優勝劣汰。創新用人機制,可短期聘用在讀博士、或其他專業技術人員兼職實驗教學、科研工作以及教學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專職與兼職有機結合,促進實驗室人員資源的優化配置[16-17]。建立實驗技術人員崗位晉升機制,獨立設立實驗技術系列職稱評聘標準,打通實驗技術系列人員職稱晉升通道,設立正高職稱,暢通職業發展路徑,吸引、穩定實驗技術骨干。
(2) 建立考核制度和激勵機制。建立和完善教學、科研、技術開發等為要素的分類分型考核評價體系,實施聘期目標管理,以實驗技術人在職責范圍內的本職工作、突出業績與貢獻作為主要考核指標,做到人盡其才、各盡所能、各得其所,并隨著實驗技術隊伍的建設與發展實際情況不斷改進和完善指標體系,并將考核結果作為評獎評優及崗位聘任的重要依據。引入激勵機制,制定激勵政策,進一步完善收入分配體系,深化教學和科研相結合、數量和質量相結合的收入分配制度,探索實行年終獎勵直接與實驗技術人員日常表現、教學工作量、實驗儀器設備的維護和保養情況掛鉤的做法,全面推動建立科學合理、有針對性的收入分配辦法,充分調動和激發實驗技術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3) 完善培養培訓機制。高校根據不同專業實驗室和學科特點,以及實驗技術隊伍的年齡及學歷層次,積極探索形成多層次、多樣化、多渠道的實驗隊伍培訓機制,定期安排學習,不斷更新理念,將業務理論、學位進修及出國研修等培養培訓結合起來,加快實驗人員的知識更新速度,不斷適應創新人才培養需要。重視實驗技術人員現代教育技術的學習,鼓勵積極參加科研活動,不斷積累,促進對實驗新技術、新方法的了解與掌握,改進實驗設計,不斷提升新儀器的操作及維護技能,提高實際工作水平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18]。
牢固樹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原則,切實加強學校教學實驗室安全管理的組織領導,層層傳導壓力,落實安全責任和管理制,確保規章制度落到實處,切實增強師生員工安全意識、規范自身行為,為實驗室安全提供保障。
加大監督力度,做到安全檢查工作常態化。建立規范的安全檢查制度,堅持實驗室負責人日查、學院檢查、學校定期抽查等立體化、全方位的實驗室安全檢查制度,堅持常規項目與專項項目檢查相結合,做到整改措施、責任、資金、實現和預案“五落實”。
加強安全教育,營造安全文化氛圍。堅持安全教育常態化、安全教育全程化、教育內容多樣化,實行安全準入制度,將“要我安全”轉變為“我懂安全、我要安全、我保安全”,形成人人重視安全,人人具備安全技能的良好氛圍。同時通過安全書籍、安全手冊、操作規程、隱患舉報等多種形式營造實驗室安全文化氛圍,把實驗室安全落到實處。
規范管理,制度先行。學校為規范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制定了教學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的若干意見及系列規章制度,管理體系更加完善,推進了教學實驗室建設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學校探索與實踐了“以創新管理體制機制為核心,以項目建設為依托,以強化條件建設為保障,以信息化建設為手段,以開放共享為導向”的建設模式。①實驗室管理和運行機制進一步健全,中心實體化得到加強,大大提高了人員、設備和經費的使用效率;重新核準了教學實驗室建制,其設置調整基本到位,夯實了教學實驗室建設基礎。②教學實驗室建設各項工作全面推進,建設水平顯著提升。以項目為依托,加大對教學實驗室建設投入,實驗室硬件水平整體得到提升,確保了實踐教學的正常開展;進一步加強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新增省級以上示范中心、虛擬仿真中心5個,示范中心輻射力顯著增強;信息化建設取得實質進展,推進教學實驗室綜合信息管理子平臺試點建設,初步構建了校院兩級綜合管理平臺,極大提高了管理效能,為實驗教學手段更新及實驗室開放運行奠定了基礎;將實驗室開放運行作為教學實驗室綜合效益評估的重要考核標準,學生可自由選擇時間,自主完成實驗;積極探索鼓勵教師從事實驗教學、參與實驗室建設和實驗教學內容改革,實現了教學與科研深度融合,實驗教學得到加強。
通過近幾年的建設和改革,我校教學實驗室的硬件條件和環境有了顯著改善,內涵建設持續推進,實驗教學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誠然,綜合改革作為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學實驗室建設仍需在理念、建設方式等方面持續探索和推進。高校一定要高度重視,以創新人才培養為目標和根本宗旨,積極開展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工作,落實各項任務措施,推進教學實驗室良性、長久、可持續健康發展,為創新型人才培養提供堅實基礎與可靠保證。
[1]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
[2] 方文敏,姜錫權,孟 艷,等.中日美三所高校實驗室管理與建設的比較[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3):330-333.
[3] 王 杰,任 佳.推進高水平實驗室建設著力培養創新人才[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34(11):233-237.
[4] 蔣西明.以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為目標的實驗室建設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8.
[5] 趙 巖.基于創新人才培養的高校實驗室建設探索[J].德州學院學報,2013,29(6):1-5.
[6] 夏有為.建設教學實驗室的國家隊[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6,25(3):335-338.
[7] 夏臨華.創新人才培養的搖籃——淺談高校實驗室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6,25(8):889-892.
[8] 秦鋼年,黃大明,盧福寧,等,構建適應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實驗教學體系[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1):101-104,
[9] 武 芳.高校實驗室建設與創新人才培養模式[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9(7):206-209.
[10] 葉秉良,戴文戰,楊蔚琪.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目標的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8,25(11):131-134.
[11] 李 佳,朱振峰,任軍利.高校實驗室信息化建設及管理研究[J].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15(2):58-60.
[12] 嚴 薇,王振中,張 波,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可持續發展[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35(10):151-154.
[13] 李 平,毛昌杰,徐 進.開展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建設提高高校實驗教學信息化水平[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32(11):5-8.
[14] 孫建林,贠 冰,姜 偉.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與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相互融合協同發展[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6,33(9):208-210.
[15] 張永山,汪大洋,趙桂峰,等..高校實驗室創新人才培養與建設研究[J].大學教育,2014(9):68-69.
[16] 蔡康榮.揭新明高校實驗技術隊伍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8):420-422.
[17] 熊夢輝,劉 宏.關于高校實驗技術隊伍建設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24):484.
[18] 蔡康榮.揭新明高校實驗技術隊伍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8):420-422.
TeachingLaboratoryComprehensiveReforminCollegesunderPerspectiveofInnovativeTalentsTraining
ZHANGHaifeng,MAOJianrui,LIUYi
(Asset and Laboratory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819, China)
Generally speaking, the teaching laborato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lab-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hence its comprehensive reform direct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and the level of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First, from the viewpoint of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teaching laboratory and its development tendency both in China and abroad, and the ideas of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laboratory. In terms of the teaching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some reform measures are elaborated systematically in this paper, the measures cover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management systems and mechanisms,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and demonstration center, the opening of laboratories, the building of laboratory-technique team and laboratory security management. Final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of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eaching laboratory. These experiences are with strong applicability, can offer less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eaching laboratories of other colleges.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teaching laboratory; management system; comprehensive reform

G 482.0
A
1006-7167(2017)11-0246-06
2017-01-15
張海峰(1969-),男,遼寧西豐人,碩士,副研究員,處長,研究方向:儀器設備及實驗室管理研究。
Tel.:024-83683399;E-mail:zhf@mail.ne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