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恒 周穎 楊曉陽
[摘 要]P2P網絡借貸是近些年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而出現的一種創新型金融模式,在我國發展迅速。P2P網絡貸款平臺的興起,使得資金的流轉變得便捷和迅速,它在擴展小金額投資和滿足融資需求上有很大的推動作用。然而,P2P網絡借貸也因為完全的信用借貸模式、行業相關法律法規的缺失以及社會征信體系缺陷,使得投資人的利益面臨更大的風險。層出不窮的平臺倒閉、跑路、詐騙事件等給我國網絡借貸行業留下了沉重的陰影。文章主要著眼于時下網貸平臺迅速發展所帶來的益處及其給債權人帶來的投資風險,通過分析各年網貸平臺數量、問題平臺數量和典型的網貸風險事件,學習和參考中國金融相關的法律法規,希望找到一個完善的P2P網絡借貸投資人利益保護機制。
[關鍵詞]P2P網絡借貸;金融監管;投資人利益保護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5.021
1 “P2P網絡借貸”的含義及其在中國的發展
P2P網絡借貸起源于P2P小額借貸,是P2P小額借貸和網絡借貸結合發展的創新型金融模式。P2P(Peer to Peer)小額借貸是一種將小額度的資金聚集起來借貸給有資金需求的人或小型企業的一種商業模型。所謂P2P就是指投資人通過信貸平臺幫助,使用信用貸款的方式將資金貸給其他有借款需求的資金需求者。而網絡借貸指的是整個借貸過程中,資料與資金、合同、手續等全部通過網絡操作實現,它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而出現的一種新的金融模式。
P2P網絡貸款于2007年正式進入中國,我國第一家注冊成立的P2P網絡借貸平臺是拍拍貸,同時還有宜信、紅嶺創投等平臺相繼出現。進入2010年后,利率市場化以及民間借貸的火爆進一步刺激了網絡貸款的發展,P2P網絡借貸出現爆發式的增長,大量的P2P網絡借貸平臺出現并上市,一些小平臺的各種劣質產品也大量地涌向市場。由于缺少監管和相關法規約束,2012年多家P2P網絡借貸公司被曝出垮臺和跑路事件,這給我國正常的金融秩序以及P2P網絡貸款發展帶來不利影響。2015年,《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開始實施,“十三五”規劃正式將互聯網金融納入發展之中,領導人多次發言表示支持互聯網金融,此后P2P網絡借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2016年是P2P網絡借貸真正進入監管的一年,電信業務許可證、銀行存管、信息披露等規則和各項硬性要求在內的監管細則出臺,在一定程度上對P2P網絡貸款行業形成了隱性“牌照”,這些規則大幅增加了平臺的運營成本。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共有4624家網貸平臺,至2016年年末,共有在營平臺1914家,比2015年有較大幅度下滑,但總成交金額超過兩萬億元,增長102%。同時,問題平臺數量達到了1297家,比2015年略有增長,跑路平臺占79.55%,但問題遠不如2015年e租寶事件影響大。
在目前互聯網金融模式下,P2P網絡借貸是比較完善和方便的一種,這種模式基于嚴格的信息匹配和有效的風險控制,為借貸雙方提供可靠、便捷的投資和融資渠道。不僅能使投資者實現個人資產增值,也使借款人更方便快捷地滿足自己的資金需求。盡管P2P行業的發展始終伴隨著提現困難、平臺跑路等負面新聞的沖擊,但隨著各種監管和法律法規的密集出臺,2017及此后幾年互聯網金融會更加發展壯大,網貸行業規范化將會進入政府監管的視線,規范創新的P2P平臺將迎來真正的黃金時代。
2 P2P網絡借貸投資人利益受損現狀
P2P網絡借貸近幾年發展火爆,但網貸帶來的利益高,風險也大。在我國,P2P網絡借貸平臺跑路、提現困難以及非法集資等現象頻發,使得許多投資者財富受到巨大損失,而網貸平臺也常常攜帶巨額資金跑路,這也是這個行業引發爭論的焦點所在。
2.1 提現困難
投資人投資P2P網絡借,貸是希望獲得高利潤的資金收益,但如果管理者經營不善平臺出現提現困難,連本金都可能被平臺卷走,再高的收益也只是無法提現的數字。出現提現困難時,投資人通常無法進入平臺的官網或者App,無法查看賬戶資金也無法取回資金,而P2P網絡借貸平臺大都用各類借口欺騙投資者,例如告稱“系統升級”,或者稱“其他平臺惡性跑路事件影響”,甚至有平臺說“給投資人一個冷靜期”。在網貸天眼給出的統計中,2017年1月到5月全國共有68家P2P網絡借貸平臺出現提現困難,提現困難通常都是網貸平臺垮臺的信號,而這些平臺最后大都選擇跑路。
2.2 平臺跑路
P2P行業從出現伊始就伴隨著大量的跑路現象,網貸平臺大量的上線,同時也有許多平臺因為經營不善,出現嚴重的資金短缺或者壞賬,這樣平臺無法運營,創立者大都選擇跑路。2012年天使計劃網貸平臺跑路,卷走資金600多萬元;2015年e租寶網貸平臺被查停,e租寶母公司鈺誠集團及關聯公司,銀行賬上的可用資金余額不足10億元,該事件涉及近700億資金,受害投資者超過70萬人;2017年,珠寶e貸項目出現了逾期,資金無法按時兌付后平臺跑路,這次跑路事件涉及資金約5000萬元。在網貸之家發布的2017年P2P網絡借貸發展年報中,截至2017年7月,我國正常營運平臺數量下降至2090家,比6月減少了24家,而上半年全國出現倒閉、提現困難、跑路等問題平臺等累計2456家,其中1032家平臺都卷走資金跑路。從數據來看,近五成的平臺都遭到淘汰,風險極其之大。
2.3 平臺非法集資
P2P網絡借貸平臺本質是P2P網絡借貸中為投資者借貸人提供信息的一個中介平臺,但有的P2P網絡借貸平臺非法募集資金,通過發布高利率的虛假標的,或者利用虛假信用和虛假債權等手段欺騙投資人的資金,隱瞞資金用途演變成為“龐氏騙局”。這些平臺在短期內融資巨大,有的用于自身其他目的的生產經營,有的經營者甚至卷款跑路,結果使投資人的利益遭受巨大損失。
3 保護中國P2P網絡借貸投資人利益的措施endprint
首先,從監管角度看,在鼓勵其創新發展的同時,應合理設定業務邊界,從制度供給的角度給予及時、適宜的監管服務以保障其規范健康持續發展。模式合規就是根據出臺的政策和《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平臺的運營模式是不是屬于“信息中介”模式。是否在運營過程中出現“資金池”的嫌疑,在運營過程中平臺對投資人的信息披露是否按著法律條規組成“理財產品描述”“借款信息披露”“投資協議”,以及按著現有政策要求對平臺的各項數據進行有效披露等內容。《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已經把互聯網金融的本質定性為金融,那么只要是金融就會有風險。金融的風險是絕對的,安全是相對的。不管任何人,任何機構或者任何監管、運營方都左右不了金融風險的發生,因為金融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從這個角度來講,分類整頓更像是一場分類的“風控游戲”,而防控的風險就是借款人、平臺是否有能力保障和兌付投資人本息。沒有一項權益比生命財產權更重要的。所以不管是監管方分類整頓,還是平臺方合規運營,還是借款人無逾期的還款都是在保護投資人權益。
其次,作為投資人,也應該加強對金融知識的學習,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只有從源頭上做到不貪婪、不存在僥幸心理,那些“非法”的平臺也就沒有市場。互聯網金融,是未來金融發展的趨勢和方向,目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處在最初期階段,各項法律法規還不完善,市場的適應性調節還沒有完全具備,這就更需要各方共同的努力,本著合法合規、安全透明的心態,才能搭建起一個繁榮、穩定的金融市場。
最后,解決目前問題的方法在于多方面的制度建設,明確其純信息平臺性質,結合反洗錢,設定行業準入標準,制定從業行為規范,加強對透明度的要求。這其中包括個人信用系統的立體化和完善,完整與真實的信息披露,平臺運營者與金融機構以及監管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以及對金融消費者的法律保護以及欺詐行為的法律制裁等。同時要積極利用市場的手段,通過優勝劣汰讓資源向具有此方面資源與技術專長的公司集中,從而降低系統性風險;明確其純信息平臺性質,基于保護消費者權益、防止欺詐、強調信息披露、維護金融市場秩序的基本原則,明確平臺本身不提供擔保、不得歸集資金設立資金池、不得非法吸收公眾資金,堅持業務小額化、支持個人和小微企業的發展以及項目一一對應等原則;結合反洗錢,落實實名制原則,投資人與融資人均應實名登記,資金流向必須清楚,防止P2P網絡借貸平臺利用業務模式便利進行違法違規操作,這不一定直接針對或限于P2P網絡借貸平臺,也可能作用于與其合作的第三方資金托管機構。一旦平臺已經出現了大規模的逾期無法兌付,或者平臺已經構成了金融詐騙的要進行堅決地取締。大規模的逾期直接造成投資人到期無法兌付的問題,平臺為了渡過眼前的“兌付”危機,勢必會進行“再融資”。再融資無非就是“拆了東墻補西墻”提高融資利率,吸引其他投資人“接盤”或者直接進行“虛假標”的融資;設定行業準入標準,制定從業行為規范。另外,當地的工商部門應密切配合,截至現在為止,很多地區的工商部門已經暫停登記和發放“投資類”企業的注冊,從一定程度上講,暫停登記只是“治標不治本”,并沒有起到合規的作用,有些平臺或者公司依舊使用“信息科技公司”的名號進行運營,那么那些“非投資”類公司就沒有問題了?公司合規的重點問題就在于,股東背景是否真實,公司以及公司主要人員是否存在“信用隱患”等問題。合規公司等于抓住了平臺“信用風險”的源頭;另外,加強對透明度的要求。P2P網絡借貸平臺應充分信息披露、充分提高信息披露的程度、揭示風險,既要主動向市場披露自身的管理和運營信息,也要向投資者做好風險提示,定期開展必要的外部審計。
參考文獻:
[1]鄭聯盛,由新偉.構建P2P投資者保護機制需“三管齊下”[N].中國證券報,2016-07-25(A12).
[2]丁付舉.我國P2P借貸模式異化的風險及監管研究[D].深圳:深圳大學,2016.
[3]楊東.互聯網金融風險規制路徑[J].中國法學,2015(3):80-97.
[4]朱治發.論我國P2P網絡借貨平臺的債權人保護[D].成都:西南政法大學,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