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惠
[摘 要]在改革開放的幾十年間,我國經濟飛速發展,我國企業競爭力也在不斷提高,但同時我國各企業面臨的商業競爭壓力也是不容忽視的。經濟轉型的新背景下,企業也擁有了更加開闊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挑戰。因此,文章將論述經濟轉型的背景及概念,并分析在此背景下我國商業經濟發展的特點,探究應用于我國商業經濟創新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經濟轉型期;商業經濟;創新模式;經濟發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5.023
改革開放的近四十年來,我國經濟持續保持著平穩較快的發展,上升的趨勢很顯著,但回顧近幾年的經濟發展,我們不難看出,依靠社會勞動力和資源消耗型的經濟發展已不再適用于當前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因此當前形勢下,力求經濟轉型,建設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模式是我國經濟持續保持中高速發展的必經之路。
1 “經濟轉型”的概念和背景
1.1 “經濟轉型”的概念
經濟轉型主要是指現有的經濟機制以及發展趨勢已經無法適應未來的經濟發展潮流,通過優勝劣汰的社會規律產生一種新的經濟機制和運行狀態。通過對全球的經濟發展史進行分析,我們不難發現,不管是發展中國家、新興工業國家,還是像英美這樣的發達國家,都是在經濟緩慢轉型中,最終達到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在我國的“九五計劃”中首次將經濟轉型的問題提上日程。
值得一提的是,經濟轉型是任何一個國家想要實現經濟建設現代化的必經之路,這其中不但包括了像我國這樣亟須轉型的社會主義發展中國家,即便是經濟程度已經達到較高水平,市場經濟體制已經相對完善的發達國家,也仍然需要對現有的經濟結構和經濟體制進行改善,以進一步讓自己的經濟制度趨于更完善更理想的狀態。
1.2 經濟轉型的背景
隨著經濟的騰飛,我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地位也在不斷提高,世界各國對此反應不一,有的國家將中國視為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并借此打壓,有的國家則認為這是合作共贏的“快車”,想要借此發展本國經濟。但無論如何,中國經濟實力的增長已是事實,發展的腳步還將繼續下去。近年來,政府更是提出了“一帶一路”的經濟發展新倡議,這不僅是經濟的發展,更是政治、社會、文化等領域的同步發展,用社會和文化的發展來帶動經濟發展,將經濟轉型這一問題真正落到實處。
但在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雖仍在增長,但增長速度已經開始減緩,甚至開始出現下降的趨勢。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國經濟始終保持著高速增長的狀態,但隨著經濟規模的逐步擴大,必然會相對地減緩其經濟發展速度,屬于經濟發展中的正常現象。此外,廉價勞動力的逐步減少,我國的本土企業逐步擴大其發展規模也是經濟增長速度衰退的原因之一。從長遠來看,經濟中高速發展同樣帶給我們一個機遇,一個優化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發展結構的機遇。但是,我們必須要注意到,由于當今我國的經濟增幅的降低,還不足以達到經濟轉型前的增幅,因此我們應該基于現有的經濟基礎,努力創新和科學化地調整經濟發展模式,以求盡快達到滿足經濟轉型的增幅平衡點。
2 經濟轉型背景下我國商業經濟發展的特點
在過去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的商業經濟出現了一些反常態的經濟發展現象:計劃經濟時期,統購統銷的經濟發展模式嚴重擾亂了經濟發展的正常秩序,沒有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在此之后,我國推出的“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依靠政府財政補貼的發展措施,這些只停留在表面的策略,只是暫時性地實現了銷售的增長,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這說明我國對于經濟轉型這一思想觀念的轉變還未完成,因此,認清經濟發展形勢,合理運用經濟轉型思維,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才能從根本上完成我國經濟的產業結構升級,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經濟轉型的時代背景下,引領我國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和思維觀念一定要切合經濟轉型的條件,政府推出的商業經濟制度以及企業自身的經營活動一定要符合市場發展的規律。此外,經濟轉型的條件下,制造業主導的產業鏈也在逐步向服務型為主導轉型,經濟發展綠色化,建設環境友好型、城鄉同步發展的新型道路。可以看到的是,經濟轉型的新形勢下,我國經濟發展中各種快節奏、快時尚、快服務的“快”經濟已經慢慢向服務型、慢消費的模式轉變,從一味追求增長速度到逐步實現綠色環境友好型經濟的轉變,從消費數量至上到追求消費質量的轉型。
習總書記為此提出了供給側改革的經濟發展新思路,從以前的一味拉動內需到現在的跟隨群眾的需要來改革供給側結構這一新思路。
3 經濟轉型條件下我國的商業經濟發展的創新方向和思路
我國本土企業應充分意識到經濟轉型這一大背景下,經濟創新發展的刻不容緩,正確掌握經濟轉型期的經濟規律,及時做出產業結構的調整。互聯網時代下,電子商務業的飛速發展也對傳統經濟結構和模式帶來了新的沖擊,城市化的進程大大便利了區域之間的合作互利,原有的經濟商業模式已不能滿足消費者日新月異的消費理念,因此創新發展是必需的。信息化時代,計算機技術在一步一步改變我們的生活,伴隨而來的是來勢洶洶的新型電子商務,準確把握傳統實體經營的商業模式和電子商務模式之間的協同發展,傳統的商業經濟必須適應經濟轉型的形勢,應與互聯網時代新型的商業模式合作起來,在自營的基礎上尋求一個共同存在的平衡點。
企業自身對于市場規律的把握應該有一個更準確的分析,不僅要解決表面上的消費力的問題,還要從根本上看到不同消費者的不同需求,加強對于用戶體驗、個性化服務等的核心競爭力,兼顧下屬門店的不同消費階層所產生的不同情況,完善“雙向溝通”機制,充分發揮消費者反饋這一有用信息,吸收員工值得參考的意見,真正做到從供給側實現經濟轉型。此外,企業對于政府補貼也應該有一個更清醒的認識,由于對政府補貼的過分依賴造成的產值虛增的情況已經屢見不鮮了。
此外,政府對于市場的調控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經濟轉型的新形勢下,政府調控市場的這一職能的定位應該更加明確,充分發揮政府職能,對經濟發展的速度進行調整,使得商業經濟的質量得以保證,建立誠信體系以達到對商業環境的優化,構建綠色、健康的商業環境。
4 結 論
總之,新形勢下,我們首先需要把握經濟轉型的內涵和意義所在,正確認識我國經濟目前所面臨的發展速度減緩所帶來的巨大挑戰和機遇。在現有的經濟基礎上,充分發揮政府職能,各級企業準確分析經濟轉型期的特點和趨勢,優化產業結構,實現從反常態、非常態等病態現象到經濟新常態,響應供給側改革,不畏挑戰,把握機遇,創新經濟模式,形成發展的新動力,才能實現經濟轉型期,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的穩步以及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沈強.電梯的機械結構及其相關問題分析[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23):122-122.
[2]紫石.新常態下商業經濟的創新發展[J].商業經濟研究,2015(1):7-9.
[3]姜友林.經濟轉型背景下商業經濟創新發展模式探究[J].人民論壇,2015(A7).
[4]常紅.芻議推動商業經濟理論研究工作的方法創新[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5,5(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