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閎光
[摘 要]在商業銀行業務中,風險自始至終都會存在。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銀行所面臨的風險也變得多種多樣,而信用風險也已經成為各國商業銀行中最致命的風險之一。以前的監管力度、理念方法和方式難以完全適應現在的經濟全球化,所以我國提升信用風險管理水平勢在必行。文章闡述我國風險管理現狀與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恰當地采用一些數據,運用一些信用風險的度量指標用來說明我國商業銀行目前的處境,從而提出改進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的對策。
[關鍵詞]商業銀行;信用風險;問題對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5.053
信用風險管理(Credit Risk Management)是指通過制定信息政策,指導和協調各機構業務活動,對從客戶資信調查、付款方式的選擇、信用限額的確定到款項回收等環節實行的全面監督和控制,以保障應收款項的安全及時回收。由于信用風險無法完全消除,并且我國目前還是市場經濟不完善的國家,商業銀行的抗風險能力較弱,而信貸風險卻又是最致命的風險。所以,對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違約風險的研究已是當務之急。
1 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現狀
盡管我國也逐漸重視風險管理并初見成效,與國際先進銀行比仍然存在差距。具體方面表現如下。
第一,風險資產規模較大,資本充足率水平有待提高。我們都是通過降低信貸資產的風險敞口規模來達到和滿足要求的。因為我們內部評級系統的不完善,所以只能減少部分優質客戶的信貸業務來滿足資本充足率的要求。
第二,風險管理文化和意識不強。風險管理沒有作為風險文化植根于員工心中,全面風險管理理念還沒有樹立。部分人員不能正確認識風險存在的客觀性,有的即使考慮到了風險,也往往只看到了風險的存在一個方面,而不能從各個角度進行全面審視。
第三,風險管理執行力度相對較弱。我國商業銀行特別是信用管理經驗匱乏,對于借款人資信審查力度遠遠不夠,貸前靠自報,貸后靠放任,有的甚至根本不去審查,這就很容易導致道德風險的發生。
第四,法律制度不健全。客戶雖然需要法律保障,但是商業銀行也需要法律的維護,否則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也容易致使銀行陷入風險之中。
第五,預警信號不完善。只有及時準確地根據風險預警體系提供的風險預警信號,才能做到未雨綢繆。
2 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20世紀90年代商業銀行就開始建立“統一授信,審貸分離,分級審批,責任明確”的授信管理體制,后來逐步引進了客戶信用評級體系和貸款風險分類制度。但差距依舊存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風險管理認識和理念上存在差距。國外銀行把風險和收益看得同等重要。但在我國商業銀行中,一方面,一些工作人員往往不能正確地評價風險、看待風險。另一方面,片面追求銀行業務量而忽視質;不能將長遠戰略與眼前利益相結合。
第二,體系存在差距。國外銀行風險管理體系較為獨立。例如在德國的銀行系統,風險控制上奉行:“四盯一”策略(Four Eyes Principal),即至少有四只眼睛同時盯住一筆業務。但在我國銀行的風險管理體系獨立性得不到體現,如在治理結構還不完善、架構不健全,體制不完善,內部激勵約束機制和內部控制體系還不健全。
第三,方法上存在差距。定性分析在我國用得比較多,量化程度還不夠,如信用風險管理中,對借款企業財務狀況、產品需求的變量因素的微觀分析往往不足。
第四,信息技術上存在差距。我國商業銀行有些信息冗余,數據一致性較差。這使得由于數據的質量問題,無法可靠地建立各種信用風險管理模型運用到實際的信用風險管理中。
3 我國商業銀行部分信用風險指標及分析
對商業銀行來說,貸款項目發生違約的風險即銀行的信用風險。我國銀監會從2004年1月1日起實行貸款五級分類制度,其中次級、可疑和損失三類貸款統稱為不良貸款。
計算方法:本文根據中國銀行監督管理委員會網站數據資料,選取我國最近6年(2011—2016年)數據(由于2017年部分數據尚未公布,遂未選取),網站公布的都是四個季度的數據,所以年度數據就是取四個季度的平均值來計算。
3.1 不良貸款率和子項目指標的比較
不良貸款率指金融機構不良貸款占總貸款余額的比重。監管機構認為,要將不良資產率控制在4%以內。它是衡量商業銀行信用風險高低的一個重要的指標。
根據下圖計算匯總得出2011年至2016年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03%,0.95%,0.97%,1.13%,1.54%,1.75%,發現我國不良資產貸款率自2013年以來有上升的趨勢,但整體都依舊保持在2.0%以下,符合規定的4%的要求。而其中次級貸款率在2011年和2012年沒有太大變化,在2013年后逐漸上升。可疑類貸款與不良貸款率總體趨勢相同,但變化數額不大。可疑類貸款由于所占比例較小,所以總體趨勢變化不大,甚至2011—2013年后有下降的趨勢。通過母項目和子項目指標的對比可以發現對不良貸款率影響最大的是次級貸款率,影響最小的是損失類貸款,這也符合事實,畢竟貸款發生損失的風險和概率理應最小。
我國商業銀行2011—2016年不良貸款率及其子項目指標情況圖
3.2 不良貸款余額和子項目指標的比較
次級類貸款、可疑類貸款和損失類貸款的總和即為不良貸款余額。我國商業銀行最近6年不良貸款余額成逐年遞增的趨勢,分別為4229.8億元、4665.8億元、5554.3億元、7375.0億元、11337.8億元、14588.8億元,尤其是2014年到2015年,驟增的不良貸款余額是2014年的53.73%。不良貸款余額從2011年的4229.8億元增加到2016年的14588.8億元。
從絕對量來看對母項目影響最大的可以說依舊是次級貸款,只不過在2011—2013年可疑類占款絕對值要稍微高一些。損失類貸款在三個子項目中所占比重依舊最小。
3.3 撥備覆蓋率
撥備覆蓋率(也稱為“撥備充足率”)是實際上銀行貸款可能發生的呆、壞賬準備金的使用比率,最佳狀態為100%。該指標主要考察的是財務是否穩健,風險是否可控。
我國商業銀行總體撥備覆蓋率都在100%以上,2011年至2016年分別為241.88%、290.77%、288.77%、253.94%、195.58%、175.73%。從2012年后撥備覆蓋率有所下降,從290.88%下降到175.75%,但依舊可以認為財務較為穩健,風險較為可控,只是避免撥備覆蓋率的過度下滑,盡量適度遠離“紅線”。
3.4 資本充足率
資本充足率又叫資本風險(加權)資產率,資本充足率是一個銀行的資本總額對其風險加權資產的比率。資本充足率是保證銀行等金融機構正常運營和發展所必需的資本比率。
根據我國銀監會對重要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的要求是11.5%,高于《巴塞爾協議》的8%的要求,我國商業銀行幾乎都符合指標的硬性要求,2011年至2016年我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2.13%、12.98%、12.22%、12.66%、13.17%、13.17%。2012年相比較2011年和2013年而言有些起伏,從2013年開始,資本充足率從12.22%逐年增長到2016年的13.17%,從表象上看,資本較為充足,但應控制其波動率,以免不測。
4 改進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對策
第一,提高資本充足比率,加強對不良資產的管理。比如說大力發展中間業務,增加營利水平,提高內部融資能力,從而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
第二,建立科學的信用風險管理體系。要樹立全面風險管理的觀念,不僅僅考慮信用風險,其他相關風險也要加以考慮。我們應該努力構建橫向和縱向以及具有深度的立體式風險管理體系,完善相關制度,要特別注意關于風險較大的信貸方面要專人負責、專人管理、專人追蹤責任制。在貸款發放前要對貸款對象進行充分的甄別和判斷,將風險降到最低,這樣才能穩步向前發展。
第三,提高管理的科學技術水平。新資本協議大量采用了數量模型進行量化,我們也要及時跟進。理念為先,跟進方法,及時與國際銀行業交流溝通,為我國商業銀行逐步建立起符合國際銀行業標準的內部評級系統打下基礎。
第四,強化金融監管,提高風控水平。保障金融安全是新資本協議第二支柱的重要要求,銀行的風險對于社會穩定的影響要比其他產業部門大得多,它幾乎關系到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現狀,注意要檢查商業銀行資本是否充足,確保監管資本各類方法需要滿足的最低標準。
第五,逐步建立和完善法制環境。面對愈演愈烈的信用風險,必須從法律層面來維護各項制度的徹底性,這也是新資本協議的要求,明確了相應法律法規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趙立新,高宇輝.論商業銀行的風險治理[J].南方金融,2007(1).
[2]賈艷瓊.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時代金融,2009(4):51-53.
[3]徐櫻.調整銀行信貸結構勢在必行[J].現代商業銀行,2006(1).
[4]孔艷杰.中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全過程控制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
[5]趙慶林.商業銀行信貸風險與行業分析[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
[6]朱毅峰.銀行信用風險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7]姜帆.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
[8]鄭佳怡.我國中小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現狀及對策思考[J].中國市場,2016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