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少蓉
[摘 要]針對我國當前老年群體數量正在大批量增加和贍養子女各種壓力逐漸增大的形勢下,出現的家庭養老傳統養老模式日趨陷入困境的問題,分析現階段出現的多種社會養老模式的利與弊,提出了更加適合實際情況的合理建議,為政府決策和老年群體及其子女在選擇養老模式時提供參考。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養老模式;社會養老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5.100
1 前 言
我國是世界人口大國,隨著生育政策和社會結構的變化,人口生育水平不斷下降,同時伴隨著醫療衛生、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預期壽命顯著提高,而老齡化程度卻不斷加深。隨著人口的老齡化,我國將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逐漸解體,社會各方面面臨嚴峻的養老形勢,越來越多的子女在巨大的生存壓力下,將要面臨父母年邁誰來養老的問題。如何緩解老齡人口對社會經濟發展造成的壓力,釋放家庭養老的困境,保證老年群體的生命尊嚴,是衡量一個社會進步的標志。
本文闡述了人口老齡化對社會經濟發展造成的影響,分析了現階段多種社會養老模式的利與弊,提出了更加適合實際情況的合理建議,為解決新一代老年群體的養老問題提供新的途徑。
2 人口老齡化對社會經濟發展造成的影響
我國自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人口的總和生育率一直呈現下降的趨勢,由20世紀50年代的6.11%下降到2010年的1.63%;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明顯,由1980年的11.87%下降到2010年的4.79%,人口老齡化顯現,并呈現出不斷加快的趨勢。[1]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平均每戶家庭人口數由1990年的3.5人下降到2010年的3.10人,城鎮家庭人口數僅為2.87人。根據國家衛生計生委《“十三五”健康老齡化規劃》中的預測,到2020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2.55億人左右,占總人口的17.8%左右,老年人與年輕人比例嚴重失調,表現出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問題。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核心是養老問題,養老問題已成為困擾當代家庭與影響社會進步的主要問題。[2]
2.1 家庭養老社會化
隨著獨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年和農村人口的流動,空巢家庭將成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形式,家庭規模也日趨小型化。當老年人的子女遠離家鄉,無暇顧及他們的日常生活,關注他們的精神需求時,老年人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保障將面臨危機,使傳統的家庭贍養功能日趨弱化,對傳統的養老觀念、養老模式將產生沖擊和影響,家庭養老陷入困境。由此帶來養老模式的轉型,社會養老模式正在逐步代替家庭養老模式,并已成為新的發展趨勢。
2.2 老年社會保障費用加大
人口的老齡化導致被撫養人口比例大,消費人口增加,勞動參與率下降,年輕人口承擔老年人口的經濟負擔加重,使得社會資源和現代家庭的再分配向老年人口傾斜[3]。隨著社會養老金、醫療費用、保健費用和養老服務費用的大幅增加,加重了地方政府財政負擔。現有的社會保障體系和經濟發展面臨巨大的壓力,養老資源稀缺,也已成為現代家庭面臨的共同挑戰。
2.3 促進養老保障制度更加完善
老年人對醫療資源的需求上漲和老年醫療保障籌資渠道的缺乏之間存在矛盾,老年人口的養老和后代子女自身的發展生存之間形成矛盾。低收入弱勢老年群體的醫療保障和養老問題也是社會保障的問題。這些問題將促進養老保障制度更加完善,構建更加符合我國老齡化人口特色的養老保障體系。
2.4 養老產業機構急需形成規模
我國人口老齡化、高齡化、空巢化、病殘化,人口的極速變遷導致社會化養老服務的需求增加,造成了老年群體的特殊需求形成特殊的消費結構。滿足具有老年特色的衣、食、住、行、樂、醫各方面的需求,將形成一個新的產業結構——養老產業,這將對產業結構形成影響。老齡化人口對機構養老的需求明顯增加,也將會出現新的就業崗位,這對社會發展是有利的。
3 對現有養老模式的建議
3.1 進一步加強宏觀調控
政府重點支持老年人聚居的城市社區建設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整合社會閑置資源并改造為養老機構或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增加養老服務供給。鼓勵多元化投資養老業,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加快養老服務業改革,激發民間資本潛力,促進社會力量成為發展養老服務業的主體,提高養老機構的使用效率,將老年公寓醫務室納入醫保范圍。
3.2 機構養老觀念有待提升
根據中國老齡科研中心2011年3月1日發布的《全國城鄉失能老年人狀況研究》在養老機構中配備有醫務室的機構不足六成,其中政府辦機構為52.1%,民辦56%,民辦機構高于政府。機構養老的養、護、醫、送四大功能分離,缺乏家居認同感和親情滋養,缺乏護工和管理人才,應該建立生命質量和生活質量并重的機構養老觀念,優先發展居家養老服務,保障高齡、失能、失智、失獨、空巢老年人養老服務,逐步惠及全體老年人。大力發展老年護理院,擴大養老機構規模,增強機構養老親情化、福利化、專業化、社會化。
3.3 加強社區養老
老年人在生活能夠自理的情況下,依靠自己的退休金和醫療保險金,日常生活實行自我照料和老伴間相互照顧,能夠通過和他人的溝通實現精神上的安慰,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能夠自我保障。但自我養老并不是終極選擇,當老年人身患重病或失去自理能力的時候,就無法實現自我養老。建立集中的宜居養老社區,有服務老年人的公共設施、便利的交通、銀行、超市和醫院。推行積極老齡化的醫學人文關懷,通過互聯網實現醫療和養老保障制度的跨區域服務。
3.4 鼓勵更多企業參與居家養老
虛擬養老院為居家養老注入了新的內涵,擴大了養老服務對象。政府支持,采用市場化的運作方式,政府、市場、家庭均為參與主體,為有需求的老年人開展服務,其中政府在政策、資金、監督管理等方面發揮主導作用。虛擬養老院目前階段開展的養老活動,僅局限于加盟企業提供就餐服務。由于加盟企業不能提供更深層次的服務,導致確需就餐而行動不便的老年人,無法親自到加盟企業接受服務,應該加大加盟企業的服務力度,使行動不便捷的老年人也能夠感受服務。政府可以通過提供公共場地,制定相關優惠政策,扶持這些提供養老服務的企業長期發展。
4 結 論
現階段,人口老齡化的發展速度超過經濟和社會發展,老年的生活服務、健康服務、精神服務三位一體的養老服務體系還不健全,低收入弱勢老年群體的醫療和生活保障問題,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如何轉向新型的養老模式,如何讓數量龐大的獨生子女父母在老年后有強大的養老體系作為保障,如何讓每一位老年人實現真正的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是值得探討的話題。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政治、經濟體制的變化,引發人們思想觀念和家庭關系的變化,傳統的家庭模式趨于小型化、核心化,這就需要探索構建新型的與現代經濟文化發展相適應的現代養老模式。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1[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2]潘金洪.獨生子女家庭養老風險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9:20-21.
[3]姜向群,杜鵬.中國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可持續發展影響的分析[J].人口與發展,2000(2):2-9.
[4]蘭亦青.基于老齡化現實探析我國多元化養老模式體系構建[J].中國市場, 2017(4).endprint